喜欢独居的老母亲

江畔金柳

<p class="ql-block">  母亲今年九十五岁,已经到了望颐之年,但她依然耳聪目明,走路稳健,思维敏捷,就连年轻时出了名的躁脾气也至今一点未改,全然没有一个老年人“该有”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妈,你还是搬到城里跟我们一起住吧,年纪大了,一个人独居乡下,你让我们怎么放心呀!”我每次去看望母亲,总会苦口婆心地劝说一番。“我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惯了,城里人生地不熟的,出去怕迷路,聊天没熟人,不如农村自在。”她总是用这样的话搪塞我。</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多说也无用,母亲除了出了名的躁脾气,那股“犟”劲在农村老家也是同样的出名。倘若她遇到什么想不通的事,不弄出个子丑寅卯来,绝不罢休。自然,她所认定的事,也轻易不会改变。</p> <p class="ql-block">  但我知道,母亲真正离不开的是农村那三间老房子。那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房子,是她与父亲年轻时,用经年累月从距村一公里外的小溪里挑来的一担担石子和砂,和上石灰,像燕子筑巢一样,慢慢垒造起来的土坯房,那是她一辈子引以为傲的,至今仍可逢人自夸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每次说到造房子,母亲总是一脸骄傲的神情,可每每忆起曾经与父亲一起渡过的艰难岁月,想起父亲为了养家糊口,远赴他乡给地主家当长工的苦难经历,她又总是黯然神伤,情到深处,仍会泪不自禁。虽然父亲已经离开我们整整半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  母亲每次与我聊天,说的最多的是: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大家都不知道计划生育,一家七、八个孩子很普遍,我也是一肚皮生了八个孩子。你父亲去世早,那时你们兄弟俩,一个九岁,一个只有六岁。那时两个大姐已经出嫁,但家里还有四个姐姐。</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全靠劳力挣工分的艰苦年代,母亲带着四个女儿一天不落地去生产队干活,可两个女的工分抵不过一个男劳力,全家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工分,所以也分不到多少粮食。一家人常常寅吃卯粮,前胸贴后背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说到此,母亲依旧伤感满怀,我在母亲的感染下自然也会不自觉地悲恸起来。</p> <p class="ql-block">  忆往昔,母亲是满腹辛酸,话里话外充满了哀伤,谁听后都会唏嘘不已,但她说起现在,马上又会笑颜逐开,一脸幸福和骄傲的神情。“村里人都说我是这个——大拇指。”她毫不谦虚地自己给自己竖起了大拇指。</p><p class="ql-block"> 是啊!一个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农村妇女,以一辈子当寡妇为代价,凭着顽强、不屈的意志,不但带着六个孩子成功穿越了艰苦岁月的沼泽地,一个不落地、无比倔犟地活了下来,而且一个如此穷困潦倒的家庭竟然还培养出了一个大学生的儿子。这不是奇迹胜过奇迹,母亲给自己竖个大拇指,我以为当之无愧。</p> <p class="ql-block">  “现在好了,什么活也不要干,每个月还可以领三千多元钱,村老年协会一天三餐都免费,还会派人亲自把吃的送到我们老年人手里,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啊!”历经艰苦岁月磨难的母亲发自肺腑地说。接着,母亲又无比感激地说:“应该谢谢共产党,现在这个主席真好。”</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年事已高,又没有文化,但她聊天的话题却一点不古,有的还很前卫,说起来还头头是道的。譬如:她会说到当下商品房的买卖问题,当今许多年轻人不愿结婚,不愿生孩子的问题等等。我不知道,一个望颐之年的老人是从何得知这些炙手可热的社会热点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  母亲聊天的话题都是随兴而起,无章可循,但似乎有个话题又是相对固定的,看似母亲有意为之,那就是每次聊天都要讲些“为人处世”的道理。“量大吃得了饭,肚大吃不了饭”“房子、车子、金钱都不是家俬,人才是家俬”“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拿,自己辛苦得来的,用起来安心”。</p><p class="ql-block"> 在九十五岁高龄的老母亲眼里,我永远还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永远要接受其再教育。生活教会了她太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曾经炼狱般的生活锤炼出了母亲坚不可摧的意志。我以为,那出了名的躁脾气和那股永不服输的犟劲,是生活给予母亲最好的礼物,是她战胜困难最有力的武器,是她难得的护犊铠甲。</p> <p class="ql-block">  每次聊完天准备回城,母亲总会送我到门口。“你下次来就在老家住个晚上再回去吧,我会专门给你铺个新床铺。”母亲不无期待地说,声音却是弱弱的。</p><p class="ql-block"> 每次在开车回城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也总会不断地浮现母亲送我到门口时那依依不舍的样子,耳畔不断传来的是那句让我在老家住个晚上再回去的话语。我真不知该如何回应母亲的期待?母亲是真的喜欢独居吗?</p><p class="ql-block"> 我想“此心安处是吾乡”才是母亲不愿离开老家的真正原因吧。老家承载着她太多刻骨铭心的记忆,只有在老家,她才能感受到内心的那份安宁,老家是她灵魂的栖息地。常回家看看应是我不二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