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非(South Africa)</p><p class="ql-block">是非洲大陆最南端的一颗明珠,东濒浩瀚的印度洋,西拥广阔的大西洋。对我而言,南非最早鲜活于记忆中的地名是好望角。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Jules Verne)在多部科幻与冒险小说中都曾描绘和提及好望角,给年少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的南非之行部分就是源于这一份旧日情结。而婉仪心中的南非,却自有另一份牵引,将在约翰内斯堡篇里道来。</p> <p class="ql-block">8月10日下午,看风景南非+维多利亚瀑布团的大部分团友抵达了南非的“母亲城(mother city)”开普敦。<span style="font-size:18px;">傍晚6点半左右</span>,Jimmy带领已到达的团友们前往著名的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海滨(Victoria&Alfred Waterfront)游览并享用晚餐。V&A<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滨</span>是南非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坐落在桌山脚下的历史港口,面向浩瀚的大西洋。这里汇聚了450多家商店和各式餐厅,是品尝美食、感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普敦夜色与活力</span>的理想去处。</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步行十几分钟便可抵达V&A海滨。途中我们总会经过这片现代气息与优雅并存的建筑群——这是一个商务中心,也是知名全球外包公司明珠(Mindpearl)在开普敦的分部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港口夜景。</p> <p class="ql-block">诺贝尔广场(<span style="font-size:18px;">Nobel Square)</span></p><p class="ql-block">是V&A海滨的一处著名公共场所,旨在纪念南非四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广场上矗立着这四位标志性人物真人大小的铜像,展现了他们的个性和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Jimmy 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每一位获奖者。铜像从左到右依次是:阿尔伯特·卢图利(Albert John Luthuli)、德斯蒙德·图图(Desmond Tutu)、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拉克(F. W. de Klerk)和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span>卢图利是非洲人国民大会(ANC)主席,主张用非暴力方式抵抗种族隔离,1960 年成为首位非洲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图图是英国圣公会大主教和人权活动家,致力于和解、平等与人权,1984 年获奖;德·克拉克是种族隔离时期南非最后一任总统,他与曼德拉携手结束了种族隔离,共同缔造民主,两人于1993年共享诺贝尔和平奖。</p> <p class="ql-block">Jimmy向大家介绍并推荐了几家餐厅,今晚我们选择了“四号码头”(Quay Four)。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V&A</span>海滨<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一</span>家历史悠久的地标性餐厅,由上下两层组成,风格各异。楼下的Tavern酒馆可容纳380人,以热闹的氛围著称;楼上的餐厅则环境雅致,主打新鲜海鲜。不知何故,当晚Tavern酒馆没有营业,我们便在楼上用餐。</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一份丰盛的海鲜拼盘。大虾新鲜肥美,入口弹嫩,让人赞不绝口。伴着徐徐海风和港口夜色,美食更添几分滋味,也让我们的旅程从一顿惬意的晚餐开始变得格外难忘。</p> <p class="ql-block">开普敦(Cape Town)</p><p class="ql-block">是南非最古老的城市,被誉为“母亲城”(Mother City)。这一称呼源于20世纪30年代,当地一家报纸称开普敦是南非唯一真正称得上“大都市”的城市。而“大都市”一词来自希腊语 metros(母亲)和 polis(城市),因此人们逐渐将“母亲城”作为开普敦的昵称。</p> <p class="ql-block">次日清晨,我从阳台向外眺望,发现酒店坐落在信号山脚下。对面街道上是美丽的商铺建筑,环境优美、清新宁静。</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行程是前往好望角。巴士走的是开普半岛(Cape Peninsula)大西洋海岸的风景线:从V&A海滨出发,沿海滩路(Beach Road)经过绿角(Green Point)、海角(Sea Point)、克利夫顿(Clifton)、坎普斯湾(Camps Bay)、12门徒岩山脚、豪特湾(Hout Bay),一直到诺德霍克海滩(Noordhoek Beach)北端。</p> <p class="ql-block">位于海角长廊北端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曼德拉眼镜雕塑。</span></p> <p class="ql-block">曼德拉眼镜(Mandela Glasses)雕塑</p><p class="ql-block">是一副巨大的不锈钢雷朋旅行者风格(Ray-Ban Wayfarer-style)的太阳镜,于2014 年作为“世界设计之都”(Art54)倡议的一部分落成。雕塑正对着纳尔逊·曼德拉曾被囚禁18年的罗本岛,形成了一种象征性的视觉对话。透明镜片寓意“那些存在于我们认知中、塑造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无形障碍与偏见”。其象征意义在于:清澈镜片代表着难以察觉的偏见,而镜片的取向则呼应着罗本岛与曼德拉的生命经历。</p> <p class="ql-block">海角区一瞥。</p> <p class="ql-block">一路上窗外景色不断变换,仿佛一幅徐徐铺展的画卷。一侧是连绵起伏、气势雄伟的桌山与十二门徒岩山脉;另一侧是碧蓝浩瀚的大西洋,海浪拍击礁石,激起洁白的浪花。时而山坡上掠过成片的豪宅,时而下方显现被沙滩环抱的海湾。每一个转弯都带来新的惊艳,每一次远眺都令人屏息。山海相依的壮丽景致,让人心中满是惊喜与赞叹。</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在巴士右侧,可以很好地拍下沿途的海湾和沙滩;而左侧的桌山—十二门徒岩山脉则不易入镜,只有在巴士沿海湾弧线转弯时,回望身后,或眺望前方,才能将画面<span style="font-size:18px;">定格在镜头里</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向后拍的山坡上克利夫顿豪华公寓群。</p> <p class="ql-block">这处海岬是克利夫顿海岸南端的地标,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其南侧(左侧)就是坎普斯湾。</p> <p class="ql-block">经过这个海岬时,十二门徒岩的南段映入眼帘,雄峙于碧海蓝天之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至坎普斯湾沙滩,看到的岩峰逐渐减少</span>。</p> <p class="ql-block">回头望却看到了市内的狮头山。</p> <p class="ql-block">过了十二门徒岩就到了豪特湾(Hout Bay)。下图是豪特湾边的斯科特庄园(Scott Estate)度假村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我们中途只在豪特湾边的查普曼峰大道观景台(Chapman's Peak Drive Lookout Point)<span style="font-size:18px;">停留了一次</span>。这里山海相依,风光壮丽,团友们在此稍作休整,欣赏辽阔景致,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笛和秀子豪特湾边合影。</p> <p class="ql-block">地导指着对面豪特湾边起伏的山峰问<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像不像某种动物的头?”大家看着眼熟</span>,却一时对不上号。地导<span style="font-size:18px;">揭晓</span>了答案:“犀牛头(rhino head)”。嘿,还真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惟妙惟肖。</span></p> <p class="ql-block">出了豪特湾就是诺德霍克海滩。</p> <p class="ql-block">诺德霍克海滩(Noordhoek Beach)</p><p class="ql-block">是一片绵长、宽阔、风景如画的白色沙滩,长达8公里。这片海滩以骑马和冲浪等活动而闻名。远远望去,沙滩上有人在策马而行,画面悠然动人。海滩景致开阔优美,也是绝佳的观景与拍摄地点。很遗憾,我们没有在这停留。巴士在海滩北端离开海岸,在内陆向南前往好望角。</p> <p class="ql-block">一个小时后,巴士又回到西海岸,好望角快到了。</p><p class="ql-block">海边一只悠闲的鸵鸟。</p> <p class="ql-block">几分钟后,巴士抵达好望角。这里竖立着一块标示牌,上面写着:“好望角——非洲大陆最西南端 (Cape of Good Hope — The Most South-Western Point of the African Continent)”。<span style="font-size:18px;">标示牌前</span>游客熙来攘往,气氛热烈。我们好不容易争取到机会,全体团友先在此合影,随后每位团友或每对夫妻依次排队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望着这片伸入大西洋的岩石岬角,心中感慨万千。这就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历史转折的象征</span>--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1488年,葡萄牙探险家巴尔托洛梅乌·迪亚士(Bartolomeu Dias)首次绕过此角,为后来达·伽马抵达印度开辟了航路,成为大航海时代的重要里程碑。<span style="font-size:18px;">岬角</span>并不高耸,常年海浪汹涌、风暴肆虐。迪亚士因此将其命名为“风暴角”(Cape of Storms),早期水手更称之为“水手的坟墓”。然而,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赋予了它新的名字——“好望角”,象征通往东方航线的希望与机遇。</p><p class="ql-block">自此,<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片岩峰</span>成为“希望与未知”的分界线:眼前是险阻与迷惘,彼岸是希望与无限。好望角的名字,正如它的寓意——唯有跨越未知,才能抵达希望。今日人们伫立于此,不仅是对早期水手和航海家缅怀致敬,更是在提醒自己勇敢面对挑战,突破极限,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好望角是非洲大陆的最西南端,但并非开普半岛的最南点。半岛真正的南端在好望角以东约 2.3 公里处,名为开普角(Cape Point)。这里西临大西洋,东濒福尔斯湾(False Bay),以险峻的悬崖和灯塔而闻名。</p><p class="ql-block">我们乘巴士抵达开普角的停车场。虽然有缆车直通灯塔,团友们都选择徒步攀登,亲身感受途中壮丽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登顶。眼前是好望角老灯塔——建于1859年,位于好望角的最高点(海拔约238米)。</p> <p class="ql-block">向西俯瞰,远端的地标就是好望角,<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东侧紧邻着迪亚士海滩</span>(Dias Beach)。从好望角还有一条小径蜿蜒而来,与灯塔下方的登山路相接。</p> <p class="ql-block">团友Xiaoxian和她儿子Bowen(一位年轻的医生),就是从好望角停车场一路徒步走到了灯塔。下面的照片和视频是Xiaoxian提供,让我们也得以欣赏沿途的壮丽风景,十分感谢!</p><p class="ql-block">Xiaoxian和Bowen看到了建于1919年的好望角新灯塔。它位于悬崖较低处(海拔约87米),便于船只在雾天也能清晰看见。旧灯塔太高,常被雾气遮蔽,曾导致多起海难,因此才在较低处建了这座新灯塔。</p> <p class="ql-block">从老灯塔向南望,一道如刀削般陡峭的悬崖直插入海,力劈两大洋,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非洲大陆真正的最南端在好望角东南约150公里处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根据国际水文协定,那里才是大西洋与印度洋的正式分界点,印度洋的阿古拉斯暖流与大西洋的本格拉冷流在此交汇。</p><p class="ql-block">然而,开普角仍常被称为“两洋交汇处”。这是因为半岛东侧的福尔斯湾海水明显比西侧冰冷的大西洋温暖,被视作印度洋系统的一部分。开普角唯一的餐厅也因此取名“两洋”(Two Oceans)。</p> <p class="ql-block">我们就在这享用午餐,点的龙虾和鳕鱼。</p> <p class="ql-block">两洋餐厅里全是游客,座无虚席。人多导致上菜速度缓慢,我们的午餐直到下午三点才结束。今天的最后一站,是前往巨石海滩观赏非洲企鹅。</p> <p class="ql-block">巨石海滩(Boulders Beach)</p><p class="ql-block">位于开普半岛东侧福尔斯湾岸边的西蒙镇,因海岸边散布的花岗岩巨石而得名。这里以洁白的沙滩和清澈的海水闻名,更因为是非洲企鹅的家园而独具魅力。这个企鹅群落始于1982年,当时仅有两对繁殖企鹅,如今数量已繁衍至约3000只,成为一个企鹅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非洲企鹅是唯一原生于非洲的企鹅品种。它们拥有典型的“燕尾服”外观——黑色的背部、白色的腹部,以及胸前独特的黑色条纹。腹部的黑色斑点如同指纹,每只企鹅都是独一无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眼睛上方裸露的粉红色斑块像小小散热器,帮助它们在温暖的环境中调节体温,显得既可爱又机智。</span></p> <p class="ql-block">巨石上栖息的非洲企鹅。</p> <p class="ql-block">架高的木栈道让游客得以在不干扰企鹅栖息的前提下近距离观赏它们的生活。海滩坐落于居民区,山坡是美丽的民居,但企鹅们依然在受保护的自然环境中自在栖居。</p> <p class="ql-block">巨石海滩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近距离观赏野生非洲企鹅融为一体,是极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独特难得的体验</span>,不可错过。</p> <p class="ql-block">回到酒店时天已经黑了,没能如愿去V&A海滨看夕阳下的桌山。虽有些遗憾,但也留下了明天的期待。</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的行程是全天游览开普敦市区景点。早上9点,我们乘巴士出发,第一站是乘缆车登开普敦最著名的地标——桌山。</p> <p class="ql-block">在山脚缆车站看桌山。</p> <p class="ql-block">桌山(Table Mountain)</p><p class="ql-block">是开普敦最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象征性</span>的自然地标,<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同守护者般俯瞰着整个开普敦。</span>飞机抵达开普敦时,远在空中便能清晰望见它巍然的身影。桌山海拔108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顶部</span>宽约3公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坦如桌,因此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山脚的缆车站位于塔菲尔伯格路(Tafelberg Road),这里地势较高,是个一览开普敦全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桌山左侧(西侧)矗立着狮头峰(Lion’s Head)和信号山(Signal Hill),两者连成一体,宛如一头静卧的狮子,因此合称“睡狮”。其中,狮头峰是狮子的头部,信号山则被形象地称作它的“身体”。</p> <p class="ql-block">桌山右侧(东侧)的魔鬼峰(Devil's Peak)。</p> <p class="ql-block">桌山、狮头峰和信号山、魔鬼峰组成了开普敦壮观的群山环抱的天际线。开普敦的中心区就在这座天然的圆形剧场内。这座城市的前身是扬.范.里贝克(Jan van Riebeeck)1652年在山下海岸边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的定居点。</p> <p class="ql-block">桌山前方(北方)是桌湾(Table Bay)。这个天然海湾构成了开普敦的港口,并因俯瞰着它的桌山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乘缆车5分钟就到达了桌山顶。山顶浓雾笼罩,山下的景观全部消失在雾中。</p> <p class="ql-block">桌山顶地势平坦,一如其名,但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岩石。岩石间顽强地生存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种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时常能看到美丽的小鸟。这一只静静伫立,任由我们走近拍照。</p> <p class="ql-block">岩缝中生长的漂亮植物和花朵。</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山顶走了很远,山下仍是什么都看不见,山顶景致也大同小异。11点是集合时间,我们选择从另一条小径回去,时间正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险要</span>悬崖边的木栈道。</p> <p class="ql-block">过了木栈道就是山顶的餐饮中心和纪念品店。</p> <p class="ql-block">在缆车站附近,我们看到了下面这块嵌在石质基座上的铜质牌匾。它是为纪念桌山于2012年正式入选“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观”而设立的。牌匾上刻有官方标志、桌山的名称、评选活动的时间(2007—2011年),以及牌匾揭幕日期:2012年12月2日。</p> <p class="ql-block">11点到了,山顶的雾气正逐渐散去。Jimmy决定将下山时间改为12点,让大家可以在山顶多停留一个小时。</p> <p class="ql-block">雾气淡去,山下的景物越来越清楚。我们看到了在悬崖壁上进行绳降运动(<span style="font-size:18px;">Abseiling)的</span>人。绳降运动是指使用由摩擦装置控制的绳索沿悬崖峭壁下降的运动,在北美被称为速降运动。</p> <p class="ql-block">可以看到深渊对面的悬崖了。</p> <p class="ql-block">从桌山西侧的悬崖边俯瞰,我们昨天经过的坎普斯湾尽收眼底。下图中,最右边伸入海中的矩形海岬以北和海岬本身属于克利夫顿,海岬以南(左侧)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坎普斯湾。</span></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住宅区属于坎普斯湾,往南(左)便是十二门徒山脚下的海岸线,我们昨天曾从那里经过,前往好望角。</p> <p class="ql-block">12点我们乘缆车下山。山下已是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此时的狮头峰,在阳光映照下轮廓分明,泛着温暖的色泽。云影不时掠过山体,狮头峰在静与动的交织中更显迷人。</p> <p class="ql-block">博卡普(Bo-Kaap)</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信号山低坡上,是</span>一个历史悠久的街区。最初,这里是17世纪中期荷兰东印度公司(VOC)从东南亚各地带来的奴隶定居之地,以马来西亚人为主。这些定居者并非在马来西亚沦为奴隶,而是以奴隶、囚犯或政治流放者的身份被带到南非,其中许多人是熟练的工匠和手艺人。由于VOC对廉价劳动力的持续需求,奴隶被不断进口,直至1808年奴隶贸易被废除。1834年奴隶正式获得解放,许多前奴隶和流放者继续在此定居,保留独特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普马来文化社区。</p> <p class="ql-block">博卡普是我们今天的第二站。<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下车,我们就被这里</span>色彩缤纷的房屋惊艳了。</p> <p class="ql-block">韦尔街(Wale Street),背景是信号山。</p> <p class="ql-block">韦尔街(Wale Street),背景是桌山和魔鬼峰。</p> <p class="ql-block">这座红色房子的墙上写着:“团结巴勒斯坦(Unite Palestine)”。地导告诉我们,南非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主要出于政治和历史动机,而非宗教信仰。南非认为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的政策与南非1994年之前的种族隔离制度有着强烈的相似之处。巴勒斯坦人所面临的歧视、隔离和占领与南非自身的历史经历产生了共鸣。</p> <p class="ql-block">教堂街(Church Street)</p> <p class="ql-block">沙菲清真寺(Mosque Shafee)</p> <p class="ql-block">这些色彩鲜艳的房屋除了视觉冲击力之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历史上</span>还充当着非正式的地址或标识符。在20世纪,博卡普的许多居民都是文盲,或者难以获得正式的街道编号。将房屋粉刷成独特的颜色有助于邻居、访客和送货员识别特定的房屋,比单纯依靠门牌号更容易找到。</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实用的系统逐渐演变成自由、个性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尤其是在种族隔离结束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许多人选择将房屋粉刷成明亮欢快的色彩,以此作为自由、身份认同和自我表达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今天第三站是游览开普敦市政厅及其周围景点。</p> <p class="ql-block">开普敦市政厅(Cape Town City Hall)</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典型的爱德华风格大型建筑,建于1905年。建筑采用从英国巴斯进口的蜂蜜色石灰石建造,外观呈现温暖的金黄色。市政厅以其雄伟的钟楼闻名,钟楼仿照伦敦大本钟设计,高约60米,是整座雄伟建筑最具标志性的特征之一。</p><p class="ql-block">如今,市政厅已不再作为开普敦市政府的办公场所。1982年至2008年,这里曾是中央图书馆的所在地。现在,它成为开普敦爱乐乐团交响音乐会的主要演出场地,同时也是城市重要的文化和公共活动中心。</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二楼阳台<span style="font-size:18px;">俯瞰着大阅兵广场,阳台上矗立着一尊纳尔逊·曼德拉的雕像。</span>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出狱仅数小时后,在这发表了重获自由后的首次公开演讲,宣告南非历史进入新的篇章。2018年7月24日,曼德拉雕像在这揭幕,以纪念那历史性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七世雕像(Estatua EDUARD VII)</p><p class="ql-block">矗立在市政厅对面的“大阅兵广场”(Grand Parade)上,纪念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在位时间:1901–1910年)。雕像于1905年揭幕,与市政厅落成同期,当时距第二次布尔战争结束仅三年。它不仅象征着大英帝国在南非的胜利,也体现了帝国权威与纪念意义,折射出20世纪初南非的政治氛围。</p> <p class="ql-block">全体团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黄色红顶建筑是开普敦中央图书馆(Central Library Cape Town),位于市政厅东侧。该建筑建于1906年,最初名为旧操练厅(Old Drill Hall),是典型的爱德华时代市政建筑。</p> <p class="ql-block">好望角城堡(Castle of Good Hope)</p><p class="ql-block">位于大阅兵广场东侧。它建于1666—1679年,是南非现存最古老的殖民建筑,也是保存最完整的VOC堡垒。巴士没有停靠,我们只是路过时拍了几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最后一站是游览“公司花园”及其附近景点。</p> <p class="ql-block">公司花园 (Company's Garden)</p><p class="ql-block">位于开普敦市中心,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空间,其历史可追溯至1652年,被认为是南非最古老的花园。最初,这里是荷兰东印度公司为船只补给而开辟的菜园,如今已发展为一座融合文化、历史与自然魅力的大型公共公园。</p><p class="ql-block">花园里林木繁茂、花草缤纷,我们甚至看到了几只从未见过的白色松鼠,活泼灵动,引得团友们争相拍照。四周还环绕着许多重要的建筑与地标,比如南非议会大厦、国家博物馆和国家美术馆等,让这片绿意不仅是市民休憩的乐园,也是一扇通往南非历史与文化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南非国花山龙眼(Protea cynaroides)</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见到白色的松鼠。</p> <p class="ql-block">花园内矗立着一座塞西尔·约翰·罗得(Cecil John Rhodes,1853-1902)的雕像。Jimmy在这里向我们介绍了这位传奇人物。罗得16岁因体弱多病来到南非疗养,18岁进入金伯利从事钻石贸易。凭借精明的商业手腕和对竞争对手的收购,他逐渐掌控并垄断了钻石市场。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已是南部非洲最富有、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今天的津巴布韦和赞比亚曾以“罗得西亚”命名,正是源于他的姓氏。罗得终身未婚,1902年去世,年仅49岁。他留下的遗产资助设立了“罗德奖学金”(Rhodes Scholarship),这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声望的研究生奖学金之一,许多世界知名人士都曾受惠于此,其中包括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p><p class="ql-block">塞西尔·约翰·罗得雕像。</p> <p class="ql-block">德尔维尔·伍德纪念碑(Delville Wood Memorial)</p> <p class="ql-block">南非国家博物馆(Iziko South African Museum)</p> <p class="ql-block">南非国家美术馆(South African National Gallery)</p> <p class="ql-block">南非议会大厦(Parliament of South Africa Old Assembly)</p> <p class="ql-block">昨天没能赶上日落时分去V&A海滨欣赏桌山的夕照。今天回到酒店稍作休息后,我们五点便和Jimmy一起出发,徒步前往港口。离日落还早,笛、秀子和我们先在一家名为“水边”(Waterside)的米其林风格餐厅预订了座位。随后在V&A Wharf购物中心随意逛了逛,出来时略晚一些,还好正好赶上拍照的最佳时刻。</p> <p class="ql-block">此刻,桌山左侧与魔鬼峰顶被夕阳染得通红,仿佛燃烧的火焰;余下的山体则只被轻轻晕染,形成鲜明对比,美得令人屏息。我们抓住这最美的时刻拍下了珍贵的照片。可惜日落太快,等到拍人时红霞已褪,留下些许遗憾。</p> <p class="ql-block">今晚Waterside用餐是一次不错的享受。精致美味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菜肴,出色的烹饪水准,细致周到的服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米其林风格美食名不虚传。</span></p> <p class="ql-block">又是新的一天。今天是我们在开普敦3个整天活动日的最后一天,行程是上午参观罗本岛博物馆,下午访问开普敦最古老的酒庄。</p> <p class="ql-block">罗本岛(Robben Island)</p><p class="ql-block">是桌湾的一个岛屿,位于开普敦以北约11公里处。其名源自荷兰语robben,意为“海豹”,因而又称“海豹岛”。在南非种族隔离时期,这里曾是关押政治犯的最高戒备监狱,因纳尔逊·曼德拉在其27年的牢狱生涯中有18年在此度过而闻名于世。种族隔离结束后,整座岛被改建为一座活生生的历史博物馆,由罗本岛博物馆(Robben Island Museum)管理,向世人展示南非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历程。</p> <p class="ql-block">早上,全体团友来到V&A海滨罗本岛博物馆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博物馆的导游曾是罗本岛的政治囚犯,他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span>他年轻时参加反抗种族隔离的武装斗争被流放出国,再次潜回参加斗争时,被以非法入境罪名关进罗本岛政治犯监狱。<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说,这座监狱最多可关押1350人,而在1962到1989年的岁月里,共有589名囚犯在此离世。</span></p> <p class="ql-block">今年11月,G20峰会将在南非举行,罗本岛也成为此次峰会的场地之一。为筹备这一历史性盛事,罗本岛从6月16日到9月1日对公众关闭。很遗憾,我们今天无法登岛参观。</p><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内的罗本岛模型前,导游介绍了岛上房屋和设施的分布:左边红色的建筑是管理人员的住所,灰色的建筑则是监狱。</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最高戒备监狱的平面模型。导游说,曼德拉曾在B7号监房关押了18年;而他自己则在C2号监房度过了7年,直到1991年所有政治犯获释才重获自由。他介绍说,政治犯每天都要到采石场劳动,只有每周六可以踢三个小时足球。我问他是否曾在狱中见过曼德拉,他笑着说“当然”,甚至还聊过天。后来我上网查了资料,发现曼德拉早在1982年就已从罗本岛转往开普敦附近的波尔斯穆尔监狱(Pollsmoor Prison),<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时导游还没进罗本岛监狱呢。所以导游信口开河亦常有之。</span></p> <p class="ql-block">导游介绍结束后,我们乘渡轮前往罗本岛。虽不能登岛,但可在附近观看。</p><p class="ql-block">渡轮离开时拍的港口景象,背景是信号山和狮头峰。</p> <p class="ql-block">桌山和魔鬼峰。</p> <p class="ql-block">信号山脚下的体育馆,海上是拍摄全貌的最佳处。</p> <p class="ql-block">渡轮渐行渐远,开普敦天际线依然清晰可见——桌山、魔鬼峰、狮头峰和信号山巍然屹立,尽显雄伟壮丽。</p> <p class="ql-block">一群鸟儿从监狱方向飞来,轻盈地划过天际。或许当年,岛上的政治犯也曾凝望这一幕,心中默默祈盼着“鸟出樊笼”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照片中,左侧红色建筑后方的白色塔楼,是驻军教堂(Garrison Church)的塔楼。</p> <p class="ql-block">牧师住宅(The Parsonage)和灯塔(Lighthouse)</p> <p class="ql-block">照片右边是默里湾港口(Murray's Bay Harbor);左边是最高戒备监狱,曼德拉在这渡过了18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渡轮中午回到港口。我们在这午餐,并在附近游览。下午两点出发去大康斯坦夏酒庄。</p> <p class="ql-block">团友准是一位登山爱好者,对下午的行程有自己的打算——攀登狮头峰。她的提议得到了几位团友的响应,五女一男组成了一支小分队。唯一的男士老P还打趣说:“这是五娘教子。”小分队请来一位当地向导带领攀登,最终登上了狮头峰。下图是准分享的小分队登顶合影。</p><p class="ql-block">从左至右依次为:Irene、晒太阳、白兰花、老P、Catherine、准。</p> <p class="ql-block">准说,全程往返大约三小时,包括拍照和欣赏风景的时间。这张照片实在令人羡慕,如果我事先看到这样一张照片,一定会心动前往。把它放在游记里,也是提醒未来到开普敦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哦。</p> <p class="ql-block">大康斯坦夏酒庄(Groot Constantia)由开普敦首任总督西蒙·范德斯特尔创建<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685年,</span>是南非历史最悠久的葡萄酒庄,也是南非葡萄酒文化的发源地。酒庄距开普敦中央商务区仅约20分钟车程,被誉为开普敦七大必游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康斯坦夏酒庄出产的世界闻名的甜葡萄酒——康斯坦斯甜酒(Vin de Constance),在18、19世纪风靡欧洲王室与上流社会,被誉为“帝王之酒,酒中之王”。它的拥趸包括拿破仑·波拿巴、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英国皇室,以及美国前总统乔治·华盛顿和约翰·亚当斯。文学巨匠如查尔斯·狄更斯、简·奥斯汀和夏尔·波德莱尔也曾在作品或书信中盛赞此酒。至今,这款传奇甜酒依然以其深厚的历史和全球影响力而备受推崇。</p> <p class="ql-block">我们平时不常喝酒,派对上喝的大多是来自华盛顿州Columbia Valley和加州Napa Valley的葡萄酒。今天在酒庄品尝了几款红白葡萄酒,感觉还是美国的更合我们的口感。</p> <p class="ql-block">酒庄的葡萄园。</p> <p class="ql-block">环境优美,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在酒店附近一家颇具南非风味的餐厅——Gold Restaurant用餐。团友Grace提前很久就预订,前两晚都已客满,好不容易才订到我们在开普敦的最后一晚。</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行10人:Roger和Grace夫妇、Aries和Ping夫妇、笛和秀子夫妇、建国和晓荣夫妇、婉仪和我,共同包了一张大桌。菜品一道道上来,风味独特,颇合我们口味,其中最特别的是鸵鸟肉和鹿肉。尤其是鹿肉,口感与牛肉颇为相似。吃完后好奇地问服务生是什么肉,她答道:“venison”,这才知道是鹿肉,赶紧又加了一份。</p><p class="ql-block">整个晚餐期间,餐厅里热闹非凡:当地舞者穿着五彩缤纷的服饰,在我们周围穿梭表演,时而敲鼓,时而击掌,边舞边唱。我们也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鼓掌,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气氛欢乐而热烈。这不仅是一顿非洲风味的晚餐,更像是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让人回味无穷,值得亲身体验。</p> <p class="ql-block">看风景南非+维多利亚瀑布团的行程并没有安排访问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接下来是去维多利亚瀑布。访问约翰内斯堡是几天之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参加的“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团”</span>必须在约翰内斯堡中转,而第二天早上才有航班飞往目的地,因此需要在约翰内斯堡过夜。这让我们在中午抵达后有机会探访这座南非最大的城市。<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达约翰内斯堡</span>那天下午,Jimmy安排了访问库里南钻石矿(Cullinan Diamond Mine)。</p><p class="ql-block">下飞机后,我们直接乘巴士来到库里南矿游客接待处。在这看了一个介绍该矿历史的短片。</p> <p class="ql-block">库里南钻石矿(Cullinan Diamond Mine)</p><p class="ql-block">由托马斯·库里南爵士(Sir Thomas Cullinan)创立。1902年,他发现了这处钻石矿,并成立了一个钻石矿业有限公司,取名Premier,意为“初创”。1905年,这里出产了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一颗宝石级钻石原石,重达3106克拉,并以库里南爵士的名字命名。这一发现不仅让“库里南”名扬天下,也令普列米尔矿声名鹊起。2003年,该矿更名为“库里南钻石矿”,以庆祝百年华诞。2008年,矿场被佩特拉钻石公司收购并运营至今。</p><p class="ql-block">听完简介后,大家都穿上了绿色的马甲和头盔,步行前往矿区。</p> <p class="ql-block">进矿区手续很严。在接待处,每个人就得拿出护照记录在案。接着还要在铁栏内左边这排房子里进行安检和量血压。可能时间关系,量血压免了。</p> <p class="ql-block">房子外面展示着“库里南钻石”的原型,并有文字介绍发现的细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库里南钻石</span>后来被赠予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并被切割成多颗宝石,其中许多如今已成为英国皇室珠宝的一部分,包括君主权杖上的“非洲之星”(库里南一号)。</p> <p class="ql-block">安检处对面的矿区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参观室内展览。主要是该矿发现的有名的钻石复制样本展出。该矿场为金伯利岩管状结构,是一种富含钻石的垂直地质构造。它是大型优质钻石的产地之一,尤其是IIa型钻石(纯度极高,无色)。 库利南矿场持续出产稀有的蓝钻,包括著名的122.52克拉库利南之梦。另外是介绍开采技术的改进和发展。</p> <p class="ql-block">我们没有进入采矿生产区参观,只是在这远眺,听了听介绍就离开,去参观老矿区。</p> <p class="ql-block">遇到了下班的矿工,向我们微笑打招呼。</p> <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这座巨大的老矿坑,我和婉仪不禁陷入沉思:这会不会就是当年她爷爷做过苦力的矿场呢?</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婉仪的爷爷和弟弟俩兄弟一起离开顺德老家,登上远洋轮船,踏上前往南非的谋生之路。那是一段漫长而颠簸的海上旅程——海风咸苦,船舱拥挤,疾病流行。他的弟弟在船上染病,不幸去世,遗体葬入茫茫大海。抵达南非后,爷爷进了钻石矿区当劳工。矿工生活单调又艰辛,许多华工辛苦挣到钱后,便流连赌场、妓院,最终“赌光嫖光,白干一场”,两手空空。爷爷却从不嫖赌、不浪费分文,努力攒下积蓄。大约在1927或1928年,他带着多年的血汗钱回国,结束了海外苦工的岁月。</p><p class="ql-block">他来到广州,用积蓄买了几块地,开了一家米铺,逐渐成为当地小有成就的商人。去世时,他给子孙留下了地产和商铺。可惜在我们年少时经历过的那个年代,婉仪的父亲因为害怕,把地契都烧掉了,好在自住的祖宅得以保留下来。婉仪的爷爷去世前,只见过1949年刚出生、还是婴儿的长孙。婉仪的大哥从奶奶那里听过不少关于爷爷的故事,但爷爷究竟在哪个钻石矿场当过劳工,始终没有确切答案。</p> <p class="ql-block">这次南非之行,婉仪正是怀着缅怀和寻踪的心情而来。我们曾向矿山随行导游询问,早年这里有没有中国劳工挖矿。她太年轻,一脸茫然地说她不知道。无论如何,能够亲眼看到这座老矿坑,对婉仪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收获。虽然仍不确定爷爷当年是否就在这里卖过苦力,但至少可以想象,当年的环境大概与眼前所见相差无几吧。</p> <p class="ql-block">老厂房。</p> <p class="ql-block">矿场日落。</p> <p class="ql-block">开普敦,这座被誉为“世界尽头的美丽之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p><p class="ql-block">首先,她用最好的天气迎接了我们。八月正值开普半岛的雨季,刮风、下雨、阴沉天本是常态。然而我们在这里的三天四夜,每天都阳光明媚、气温宜人,仿佛特意为旅人准备的馈赠。</p><p class="ql-block">沿着大西洋海岸驱车而行,开普半岛的风景美得让人屏息。雄伟的桌山与十二门徒岩山脉并肩而立,白色沙滩一望无际,山坡上点缀着精致的豪宅。即便见过欧美不少海岸美景,此处依然令人赞叹不已。最意外的,是好望角。它素以狂风巨浪著称,而我们到访时却风平浪静,与想象中波涛汹涌的景象大相径庭。</p><p class="ql-block">登桌山时,我们遇到了大雾弥漫,也因此得以体验云开雾散、宛如仙境的奇妙景象。</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博卡普,五彩斑斓的房屋像打翻了调色盘;市政厅和周边的爱德华风格建筑,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城市花园里各种奇花异木令人目不暇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流连忘返;更不用说V&A海滨那如画的景致、醉人的夜色和令人难忘的美食盛宴。</span></p><p class="ql-block">乘渡轮游览罗本岛,不仅让我们近距离感受了这处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气息,还欣赏到最完整、最雄伟壮观的桌山、魔鬼峰、狮头峰和信号山的天际线,视野开阔,震撼!</p><p class="ql-block">开普敦,不仅用风景打动了我们,更用她的阳光、她的节奏、她的气息,让我们真正爱上了这片非洲南端的土地。</p><p class="ql-block">在约翰内斯堡的半天,没有常规的城市游览,而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专程去了</span>闻名世界的库里南钻石矿。对婉仪来说,这一站意义非凡——她的爷爷当年就是在南非当劳工挖钻石,用血汗换来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那段岁月里,生离死别、艰辛困苦,不亲身经历,难以想象。</p><p class="ql-block">爷爷的经历让我深有感悟。人的一生,总要经历各种挑战与磨难,有的来自生计和环境的逼迫,有的出于自己的选择。挺过去,它便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正如爷爷;挺不过去,则可能是沉沦,甚至丧命,就像那些“赌光嫖光、白干一场”的劳工,和爷爷那位不幸的亲弟弟。</p><p class="ql-block">每个人的一生都必须自己走完,旁人无法替代。爷爷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三个字——“守得住”:守得住苦,守得住心,守得住那份做人的尊严。</p><p class="ql-block">感恩约翰内斯堡之行,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体会他们的坚韧与不易,也让我们的心灵接受了一次难得的洗礼与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