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场突如其来的9月阵雨,本是自然寻常事,却在校园里折射出不同的态度与温度。整理孩子们的日记、回溯事件始末,才发现这场雨,早已超越天气本身,成为一堂生动的成长课。</p> 孩子的日记里,藏着最纯粹的“应对力” <p class="ql-block">班会课上,孩子们的日记成了最动人的素材。没有抱怨,只有真实的记录与积极的选择:有孩子在爸爸未到、雨势突降时,主动向陌生叔叔求助避雨,从容打电话等待,全程未参与家长的抱怨;</p><p class="ql-block">有孩子提前备好雨伞,或记得“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安静等待雨停;有孩子和同学互相撑伞同行,哪怕浑身湿透,字里行间也满是同伴间的温暖; 还有孩子在教室取了备用伞,用学校提前准备的便利化解难题。</p><p class="ql-block">全班几十篇日记,没有一句指责学校、埋怨老师的话。他们眼中的雨,是“和家长一起淋成落汤鸡”的小插曲,是“刚好上车就下雨”的小幸运,更是“自己解决问题”的小考验。</p> 成人的焦虑里,别忽略“看不见的付出” <p class="ql-block">与孩子的通透形成对比的,是部分家长的情绪失控——有人在校门口谩骂老师,甚至“围攻”校长,将阵雨导致的不便归咎于学校。可他们或许忘了:</p><p class="ql-block">下雨时,老师和校长同样站在放学点淋雨,与家长、孩子共担风雨;</p><p class="ql-block">为了让孩子们少淋雨,学校早已在细节处发力:拉通教学楼后侧通道实现人车分流、改善大讲堂、为艺体馆装电风扇,连教学楼到食堂未做雨棚时,也曾有老师自发撑伞组成“护学通道”,成为校园里的温暖风景;</p><p class="ql-block">校外护学岗更是老师们的“必修课”,甚至曾有怀孕7个多月的老师被排进执勤表,这份责任远不止“职责所在”那么简单。</p> 给孩子最好的榜样,是“理性面对突发” <p class="ql-block">一场阵雨,照见的不仅是不同的处事态度,更是家庭教育的隐性课堂。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会复刻家长的情绪与选择:当家长忙着指责时,孩子可能学会抱怨;当家长试着理解时,孩子才能学会包容。</p><p class="ql-block"> 学校和老师始终在为孩子的安全与便利努力,而家长的理性与信任,才是对这份努力最好的呼应。愿我们都能像孩子那样,少些情绪、多些理解,少些指责、多些看见——毕竟,给孩子“不抱怨、想办法”的榜样,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