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铸就山河色—观何香凝艺术精品展

杨文兰

<p class="ql-block">几天前去国家大剧院看演出,恰逢大剧院正在举办《国运繁荣渡白头——何香凝艺术精品展》,何香凝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与艺术家,其艺术创作与革命生涯始终紧密交织,形成独特的“以画为刃、以丹青明志”的实践精神。其艺术精品展呈现了她从革命呐喊到建设抒怀的艺术轨迹 。今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国家大剧院观看此展,以传承何香凝的革命与爱国精神。</p> <p class="ql-block">《国运繁荣渡白头》艺术精品展,通过三个核心板块系统呈现了其艺术创作与革命生涯的交织轨迹。展览中的绘画作品与文献资料,不仅展现了从早期日本画风格到新中国建设题材的艺术演进,更凸显了“以画笔为刃”的革命艺术家精神。</p> <p class="ql-block">何香凝是中国国民党左派的杰出代表、著名政治活动家、女权运动先驱,画坛杰出的美术家、民革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是共产党人的老战友,是同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国魂招得睡狮醒—觉醒年代的革命呐喊</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初民族觉醒的洪流中,何香凝以画笔为投枪,将艺术与革命实践紧密结合。她融汇中外艺术之长,以雄浑有力的视觉语言直抒革命胸臆。其笔下的狮虎形象超越了传统文人画的隐喻趣味,成为唤醒民族魂的战斗号角,与画面中充满革命激情的艺术表现相得益彰,彰显出艺术作为思想武器的强大力量。这种将个人艺术追求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奠定了中国现代革命美术的重要范式。</p> <p class="ql-block">《虎》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26cm X 30cm 1910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克强先生正,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香凝”。</p><p class="ql-block">“克强”即黄兴。黄兴(1874 —1916),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的创始人,后加入同盟会、国民党。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的军事领导人。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时年 42岁。遗作编为《黄兴集》。</p> <p class="ql-block">《菊》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99cm ×31cm 191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span style="font-size:18px;">“宫崎夫人雅鉴,何香凝绘”。</span></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不栉书生”,白文“香凝绘事”。</p><p class="ql-block">“宫崎夫人”即日本友人官崎寅藏夫人。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企图通过中国驻日公使馆组织暗杀团,刺杀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幸得廖仲恺、何香凝和日本友人宫崎寅藏、头山满等襄助,保证了孙中山的安全。在长期交往中,何香凝与日本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幅风格雅致笔法细腻的菊花,已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狮 》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63cm x 49cm 1914年 </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印”,白文“双清度”。</p><p class="ql-block">1909年,何香凝入东京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学习,师事端管紫川学画花卉、山水。同时在业余时间师从日本帝室画家田中赖章学习动物画。她格外喜欢雄狮、猛虎题材,借以表达对中华民族的觉醒的希冀。“双清楼(馆)”是何香凝与廖仲恺的斋号,取“人月双清”之意。</p> <p class="ql-block">《马》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111cm X 41cm 191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香凝画记”。</p><p class="ql-block">何香凝学画动物多从画稿出之,清秀处颇得日本画精髓。</p> <p class="ql-block">《山水》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110cm ×39cm 192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香凝四十后作”。</p><p class="ql-block">1920年底,何香凝回广州定居。她受到广东国画研究会组织者姚粟若等的影响,自觉寻找中日两种绘画之间的结合点,画风开始转变。这幅画在仿古绢上的山水正属这类探索之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月下小景》 <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香凝</span></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80cm x 38cm 1929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跋:“香凝”。</span></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香凝四十后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面着力表现皓月如昼、倒影依稀的月夜气氛,衬托画家陶醉于自然美景的宁静心情。</span></p> <p class="ql-block">《雪•月•松 》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水墨纸本 147cm x 39cm 192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雪月交辉意态殊,直教画出岁寒图。栋梁大厦心原在,羞向秦庭作大夫。奉题香凝先生法绘,即请教正,吴江柳亚子”“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香凝四十后作”,朱文“柳亚子印”。</p><p class="ql-block">以深暗的天空背景衬托雪松,这在传统中国画家画雪景时也有用到,但描绘月亮则是结合了日本画的岭南派作风。1922年回广州定居后,何香凝开始受岭南派高剑父、高奇峰画风的影响,材料上多用水墨而少用浓丽的色彩,注重画面气势和意境的描绘。这幅未录创作年代的作品,最早见于1929年柳亚子题签的《何香凝画集-第一辑》,画集中除第一幅《狮》创作时间较早(约1913年)外,其它作品多是何香凝在1929年出国前,为筹集川资而集中制作,题跋中有年款的几幅作品全部是这年5、6月间,作品也当完成于此前不久。柳亚子题诗后两句,大意是将松有独立品格,尽管秦王封其为“五大夫”,它也不愿屈节事秦。这首诗被收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磨剑室诗词集》,定为1929年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铁骨冰心正义持—烽火岁月的气节写照</p><p class="ql-block">在民族存亡之际,何香凝的艺术呈现出更为深邃的精神维度。“铁骨冰心”的自我写照,既是对传统“四君子”高洁品格与文人风骨的继承,更是对革命者坚贞不屈、舍生取义的有力诠释。她通过对松梅等传统意象的重构,将文人画的孤高气节升华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图腾。她的艺术创作既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品格,又赋予其鲜明的斗争性,彰显出艺术在时代巨变中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山水》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34cm×76cm 1929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伊人葭水渺孤蓬,秋色苍茫淡复浓。红树青山云乍散,萧然寒意护长松。廖夫人香凝将远适异国,过沪以此画赠别。忆春闲与夫人、树人、若文等同游白马湖,有待到红树青山还来新居长松山房之约。今不可得,而以红树青山白马湖与长松山房绘为一图。展玩之余,深感聚散无常书画缘永。颐渊识于海庐”。“颐渊道长鉴正,十八年秋,香凝写于江西牯岭”。</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颐渊”</p><p class="ql-block">经亨颐(1877-1938),同盟会会员,1920年代末经享颐曾在上海发起“寒之友社”,何香凝、陈树人、于右任等沪杭书画名家皆为社员。陈树人(1884-1948),同盟会会员,与高剑父、高奇峰享有岭南画派“二高一陈”之誉。何香凝和陈树人在艺术与政治的关系上思想接近,都以开放心态接受传统国画的潜移默化。1929年春,何香凝、柳亚子、陈树人及夫人居若文曾赴浙江上虞白马湖,在经宅“长松山房”吟诗作画,相聚甚欢。次年秋,何香凝赴欧前做此图,经亨颐在何香凝的上海寓所 “海庐”题诗并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一枝梅讯陇头春》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44cm × 36cm 192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一枝梅讯陇头春,点缀风华迥绝尘。莫问孤山林处士,罗浮翠羽倘前身。香凝先生命题。亚子”。</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香凝四十后作”“柳亚子印”。</p><p class="ql-block">柳亚子(1887-1958) 原名慰高,字安如,又改名人权,字亚庐,再改名弃疾,号亚子。江苏省吴江县人。同盟会会员、民主革命者、爱国诗人、南社领导人。从20年代起,“何画柳题”几乎成为一种模式。题诗中用到“孤山林处士”,取宋代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典,借指喜画梅花的何香凝。罗浮,粤中名山,道隐胜地,传晋葛洪在此得仙术。</p> <p class="ql-block">《春潮带雨<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来急》 何香凝</span></p><p class="ql-block">水墨浅绛纸本 91cm x 31cm 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白横”。棉村居士画于法京”。</span></p><p class="ql-block">钤印:<span style="font-size:18px;">朱文“香凝”“何氏香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幅画最早收录于《何香凝画集•第一</span>辑》。“<span style="font-size:18px;">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span>是宋徽宗给画院学生出的考题。何香凝也许无意作答卷,但身处异国的孤独或可通过描绘故国山河的方式得以缓解。</p> <p class="ql-block">《松 •菊 》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72cm x 273cm 193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亚子”,白文“双清馆” “香凝四十后作”。</p><p class="ql-block">此画充分体现了何香凝的绘画才能。柳亚子的诗“慨当以慷,读之使人感发兴起”,其书法更是逸宕不群、疏落闲雅,该作“三绝”兼具。1920年代末何香凝悲愤去国,以画为业,柳亚子长歌当哭,历述数年来的积郁忧愤,以松、菊借指何香凝的精神节操,与其互相勉励,为承担祖国民族的命运坚持斗争。</p> <p class="ql-block">《为谁来补破河山》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水墨纸本 132cm x 55cm 193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为谁来补破河山,腕底烟云未等闲。收拾雄心归淡泊,时时曳杖款荆关。香凝先生首唱亚子续题”。“一九三四年合作于申江。双清楼主”。</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双清楼主”,白文“何香凝印”。</p><p class="ql-block">柳亚子诗中“荆关”指的是画史上著名的五代山水画家荆浩、关全,二人以描绘北方雄奇峻伟的峰峦叠嶂见长。廖承志在《我的母亲和她的画》一文中提到此诗,认为“这明明是同南京决绝的一首诗”。此画作于“申江”,即指上海。</p> <p class="ql-block">《青山瀑布》 何香凝、王一亭</p><p class="ql-block">水墨浅设色纸本 165cm x 82cm 193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能为青山助,不是界青山。出山有何意,声流大地间。一亭写人物、松,香凝写瀑布、山,于右任力记”。“香凝写瀑布。一九三四年于上海”</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右任”“何香凝”“双清楼主”。</p><p class="ql-block">王一亭(1867-1938),名震,别属白龙山人,信佛,法名觉器,浙江吴兴人。在近代上海商业界、宗教界、艺术界都颇具影响。工书画,花鸟、人物、佛像俱佳。</p> <p class="ql-block">《 菊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02cm×33cm 193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天地苍茫厄万华,孤芳耿耿照尘沙。此花从未随风坠,独殿荒园斗晚葩。二十三年秋末,香凝画,颐渊题”。“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颐渊居士”“香凝”。</p><p class="ql-block">何香凝此幅菊花虽仍是勾花点叶的手法,但笔线短促,肯定而果敢;与经享颐富于金石味的隶书放在一起,显得和谐凝重</p> <p class="ql-block">观展</p> <p class="ql-block">《虎》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47cm X 61cm 193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二十三年六月在白马湖作此,祝经夫人康健。何香凝识于双清楼”。</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香凝五十后作”。</p><p class="ql-block">1934年夏,何香凝、柳亚子等聚首于浙江上虞白马湖经享颐家,吟诗作画,何香凝为经享颐夫人作此虎图。廖、经两家感情深厚并结儿女之亲。</p> <p class="ql-block">观展</p> <p class="ql-block">《松 •鹰 •蜂》 何香凝、张聿光合画</p><p class="ql-block">柳亚子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1cm x 64cm 193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振羽长松畔,英姿飒爽来。似闻蜂有毒,微物漫相猜。香凝夫人画松,聿光兄出鹰蜂,亚子题”。</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印”。</p><p class="ql-block">张聿光也是“寒之友社”的成员。其画风天真自然,吸收西画的造型技巧,画中的鹰注重体积感和羽毛蓬松的质感,雄视群蜂的动态十分逼肖。</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松•竹 •梅》 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画,于右任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43cm x 47.4cm 1936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十七年一月作于南京。二十五年十一月又同作。右任”。“颐渊画松”,“香凝画梅”,“树人画竹”。</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右任”“颐渊”,白文“何香凝印”“树人诗画”。</p><p class="ql-block">这是几位老友的再次合作,同一首诗,同样的绘画题材,相同的心境。只是经享颐与陈树人互换了题材,更显得心应手。整个画面也更趋和谐、酒脱。</p> <p class="ql-block">《松•竹• 梅》何香凝、经亨颐、陈树人合画</p><p class="ql-block">于右任题款</p><p class="ql-block">水墨纸本 137cm x 34cm 1928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紫金山上中山墓,扫墓来时岁已寒。万物昭苏雷启蛰,画图留作后人看。松奇梅古竹潇酒,经酒陈诗廖哭声。润色江山一枝笔,无聊来写此时情。十七年一月与颐渊、香凝、树人同在新都合作。于右任题”。“香凝”。“颐渊写竹”。“陈树人写松”一。</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香凝书画”。</p><p class="ql-block">于右任(1879-1964),同盟会会员,时任国民党审计院院长,与何香凝同为“寒之友社”成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香凝、柳亚子等人不满蒋介石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借诗书画排遣心中抑郁。画中集合了陈树人的松、何香凝的梅、经享颐的竹、于右任的诗与书,堪称合璧。1958 年何香凝和孤居台湾的于右任诗作唱和,传为诗坛交流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青山松瀑》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77cm x 47cm 1938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作于香江”。</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p><p class="ql-block">1937年底日寇攻陷上海,何香凝不得不携全家迁居香港。何香凝利用香港特殊的政治环境,继续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工作中。她在华侨中募捐,每收一笔捐款,她就送一幅自己的画。1963年人美社《何香凝诗画集》收录。</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致何香凝的信,1937年6月25日,中央档案馆藏。</p> <p class="ql-block">《绿梅》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57cm x 36cm 194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印”。</p><p class="ql-block">1941年香港沦陷,何香凝经广东海丰、兴宁、韶关,长途跋涉,于1942年7月抵达广西桂林。后又辗转流离于桂东北的十万大山之中。在桂期间,何香凝除坚持宣传抗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运动,还因陋就简坚持作画。这幅绿梅,坚挺如铁,花似有香,就是当时的代表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菊花枫叶》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76.3cm ×36.9cm |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中国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枫老菊黄,晚节益香。右任。”“何香凝画于桂林”。钤印:朱文“右任”“何香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东风和暖胜西风—社会主义建设的艺术抒怀</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的艺术实践展现出独特的双重自觉:一方面,她以松梅等传统意象为载体,将对新时代的认同融入含蓄的笔墨语言中,完成了艺术创作的新时代转换;另一方面,通过对传统中国画的深入学习,实现了从革命美术到文人意趣的审美溯源。这种转变并非简单的技法回归,而是艺术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将时代精神与艺术传统自然融合的创造性实践。</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冰雪暖于棉》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0cm x 66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独钓寒溪水,冰雪暖于棉。借问何能尔,人民今是天。一九五一年三月,郭沫若题”“何香凝画于北戴河”。</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印”“郭沫若”。</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号尚斌,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学医,后改行从事文学和社会科学研究。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p> <p class="ql-block">《祖国山河》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90cm×37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祖国山河,刘少奇敬题”“何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印”。</p> <p class="ql-block">《梅菊》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4cm x 67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先开早具冲天志,后放犹存傲雪心。独走天涯寻画本,不知人世几升沉。录民国十八年前蒋反革命后香凝弃职出国有感旧作”。</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双清楼主”“何香凝”。</p> <p class="ql-block">《寒梅有深意》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水墨浅绛纸本 166cm x 85cm 195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不怕严寒,富战斗精神,双清楼主有深意在。一九五三年四月,沈均儒”。“何香凝画于首都,时年七十有六”。</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双清楼主”,白文“沈钧儒印”“何香凝印”。</p><p class="ql-block">巨大的画幅以群山深洞为背景,一株枝干槎桠的老梅树为主体;从梅树、山石到天空背景,画家都注意了墨色的浓淡、干湿区别,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山气氤氲、烟岚笼罩的早春气息,与北宋郭熙《早春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沈钧儒(1873-1963),爱国民主人士,1930年代与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发起组织“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主席等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展厅</p> <p class="ql-block">《和平之境》 何香凝</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1cm x 65cm 195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和平之境,双清楼主绘。一九五三年四月,沈钧儒题”。“何香凝画于北京”</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沈钓儒印”。</p><p class="ql-block">沈钧儒(1873-1963)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光绪年间进士。1905 年留学日本。1912年加入同盟会。1927年、1936年两次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七君子”之一,直到抗战爆发后才被释放。1949年被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先后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并任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主席。</p> <p class="ql-block">《花寒不落墨常新》 何香凝画 董必武题</p><p class="ql-block">水墨纸本 132cm x 34cm 1958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花寒不落墨常新,劲挺疏枝最有神。端的双清楼上作,化身如愿暗香真。董必武”“香凝”。“双清楼主画于北京”。</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何香凝印”,白文“董必武”</p><p class="ql-block">梅是文人画家十分喜爱的画材,尤其是生长在山野清绝之地,梅干劲直,尽自然之本性的野梅、村梅;何香凝此幅既有借鉴古法之处,更多的则是个人精神修养和崇高人品的结晶。历来有关画梅的文字也是不胜枚举,董必武这首诗在众多的咏梅诗中可称为独树一帜。董必武(1886-1975),同盟会会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49年后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春山童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邵逸轩、惠孝同、周元亮、潘素合画</p><p class="ql-block">张伯驹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绢本 131cm x 64cm 1953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香凝、胡佩衡、吴镜汀、吴光宇、邵逸轩、惠孝同、周元亮、潘素合画</span></p><p class="ql-block">张伯驹题记。时一九五三年夏”。</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镜汀”“张伯驹”,白文“选轩”“周元亮”“潘素”。</p><p class="ql-block">吴镜汀(19041972)又名熙曾,生于北京。擅山水,1949年以后,历任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美术》杂志编委。吴光宇,镜汀胞弟,擅人物画。50年代起任职北京中国画院。惠孝同(1902—1979),名均,号柘湖,满族,北京人。50年代后任职北京中国画院,擅画山水。张伯驹(1898-1982),字丛碧,河南项城人。文物收藏家、书画家。1927年起收藏古书画。抗战中拒入国民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副社长,北京中国画研究会理事,吉林省博物馆副馆长等职。对诗词、书法、戏剧均有很高造诣。邵逸轩,浙江东阳人,北平名记者,工画花卉山水。周元亮(19041998),字客庵,满族,北京人。擅山水。北京画院画师。中国美协会员。潘素(1915-1992),女,字慧素,苏州人,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夫人。早年习花鸟,后专攻山水。1949年后任吉林艺术学院教授。</p> <p class="ql-block">观展</p> <p class="ql-block">《青山红树》</p><p class="ql-block">李秋君、何香凝、</p><p class="ql-block">张聿光、李祖韩、</p><p class="ql-block">钱瘦铁、贺天健</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7cm x 69cm 195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二十年前,何先生在沪常与同文诗画欢叙,每以发扬国画相属。今何先生从京来沪寻将去榕,而于短暂之间复以国画相敦勉,召集同文笔墨合作之欢。奉此帧相赠,聊为纪念作,一九五四年冬月。李秋君、香凝先生首作丹枫,同文张聿光、李祖韩、钱瘦铁、贺天健合补成章,天健并识”。</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李秋君”(两方)、“李祖韩”“钱”,白文“张聿光”“瘦铁”“贺天健”。</p><p class="ql-block">李秋君(1898-1972) 女,号欧湘馆主,浙江镇海人,早年与何香凝等人创建中国女子书画会,曾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文史馆馆员,擅金碧山水。李祖韩(1891-?)字左菴,擅山水,李秋君之兄,钱瘦铁(1896-1967) 名崖、厓,江苏无锡人,曾任职上海中国画院,工书画篆刻。</p> <p class="ql-block">《春壑云涛》</p><p class="ql-block">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画,</p><p class="ql-block">叶恭绰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1cm x 67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春壑云涛。一九五一年春日,何香凝、溥雪斋、汪慎生、胡佩衡合写,叶恭绰题。”</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书画劳军纪念”,白文“恭绰之印”。</p> <p class="ql-block">观展</p> <p class="ql-block">《溪山童叟》 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p><p class="ql-block">水墨浅绛纸本 130cm x 65cm 195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合作”。</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邵逸轩”。</p><p class="ql-block">画面表现的是村郊景色,山峰间缭绕着云霭,寂静的村郊倾听着瀑布潭水的协鸣,一童子携着策杖的老妪行走在山间小路上。在何香凝与其他画家合作的山水画中,廖承志画的人物总是因其生动的神态使画面增添更多的人情世味,让观众在卧游自然山水的同时唤起一种亲切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山涧清风》 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0cm x 43cm 195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廖承志、邵逸轩合画”。</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邵逸轩”。</p><p class="ql-block">邵逸轩,浙江东阳人,北平名记者,工花卉山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漫言疏影太横斜》 何香凝、潘天寿</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0.2cm x 64.5cm 1962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漫言疏影太横斜。一九六二年春暮,寿补竹石并题”。“香凝画梅”。</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潘天寿”,朱文“何香凝”。</p><p class="ql-block">潘天寿的写意花乌画理深思密,以大方大圆造险破险,营造出充满张力的画面结构,用沈凝方硬的笔线表现超常的力度与生机。这幅画中,他所画的山石与何香凝所画的梅枝相得益彰,虽然是两位个性独特的画家,但合作的画面却十分和谐。</p> <p class="ql-block">《山水》 何香凝、傅抱石</p><p class="ql-block">水墨浅绛纸本 132cm ×43cm 1962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壬寅仲冬月集合于杭州,何香凝树石,抱石补景”。</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私印”。</p><p class="ql-block">傅抱石(1904-1965) 原名瑞麟,江西南昌人,现代著名画家,擅美术史论、山水、人物、书法、篆刻。1960年8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何香凝当选为美协主席,傅抱石、潘天寿等任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赏雪图》 何香凝、傅抱石</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2cm x 37cm 1962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香凝老人写柳命画,旅中丹青不备,因用画象法写人物,用宋人意补景并题诗经四句,籍博一粲,谨乞诲政。壬寅岁末,同客杭州。傅抱石并记”。</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壬寅”,白文“抱石私印”。</p> <p class="ql-block">《松风流水》 何香凝、傅抱石</p><p class="ql-block">水墨纸本 131cm X 66cm 1963</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一九六三年二月双清老人以所写主峰</p><p class="ql-block">悬瀑见示,敬为补成盖师万壑松风百滩流水之微意也。伏乞教正,傅抱石杭州记”。“香凝”。</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何香凝”,白文“抱石私印”。</p><p class="ql-block">1963年2月,何香凝赴杭州。潘天寿、傅抱石全程陪同。潘、傅两位都以独特的艺术个性、卓越的绘画实践和丰富的理论著作著称于当时中国画坛,但对何香凝这位革命老人、画界前辈都十分尊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展</p> <p class="ql-block">《松风瀑布》 何香凝、廖承志、周元亮、胡佩衡</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36cm x 47cm 1958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廖承志、周元亮、胡佩衡合写,何香凝画瀑布山石”。</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胡佩衡”“何香凝”,白文“周元亮”“廖承志”。</p> <p class="ql-block">《山林雾霭》 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周元亮、潘素合画,溥雪斋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77cm×95cm 1951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廖承志、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周元亮、潘素合写,一九五一年冬日雪斋并记”。</p><p class="ql-block">钤印:朱文“松窗”“胡佩衡印”,白文“周元亮印”“何香凝印”“雪涛长年”“雪斋长寿”。</p> <p class="ql-block">《花鸟》 何香凝、陈半丁、溥雪斋、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汪慎生、叶恭绰</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76cm x 95cm 1954年</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何香凝、陈半丁、溥雪斋、胡佩衡、王雪涛、溥松窗、汪慎生、叶恭绰合作”。“双清楼主画松”。</p><p class="ql-block">钤印:白文“何香凝印”、朱文“半丁老人”、白文“雪斋长寿”、朱文“胡佩衡印”、白文“雪涛长年”、朱文“松窗”、朱文“慎生”、朱文“双清楼主”。</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春》 何香凝、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罗铭、邱及合画,叶恭绰题款</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 167cm ×86cm 1950年代</p><p class="ql-block">何香凝美术馆藏</p><p class="ql-block">题跋:“大地之春。何香凝、陈半丁、胡佩衡、汪慎生、罗铭、邱及合写,叶恭绰题”。</p> <p class="ql-block">观看完何香凝先生的艺术作品及相关文献资料后,感觉非常震撼,她的画作气度恢弘、立意深邃,常借对松、梅、狮、虎和山川的描绘,抒情明志,是她70年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动写照。众多中国艺术家和国家领导人的补笔、题词,使得她的画作更为凝重。她的绘画作品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1937年6月,毛泽东在给何香凝的信件中,对先生的画作曾有这样表述:“先生的画,充满了斗争之意!我虽不知画,也觉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争,乃能胜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文献中得知,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上卓越的女画家,何香凝是中国第一个将绘画运用到革命斗争中的人。抗战期间,何香凝不仅以手中画笔维持自身生计,抒发革命情怀,还依靠举办展览义卖作品支持抗战,救亡劳苦大众。</span>斗争精神,是何香凝绘画的灵魂。何香凝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革命家与艺术家,她把艺术创作与革命活动紧密联系,她的作品中充满斗争激情、浩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声明:每幅作品的说明均来自画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