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6)

孙建克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4r0lru"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5)</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四、语言文字是所有艺术的基石(16)</b></p><p class="ql-block"> 2. 第二个大难题,如今理论上很少提到,而在宋朝的欧阳修却早就看到了,他说:“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观者未必识也。” [32]意思是说 “萧条淡泊” 因抽象,非常难于表现。即便画家有所发现抓住形象画了出来,然而,观者仍旧从画中看不出 “萧条淡泊” 来。</p><p class="ql-block"> 举一幅拙作来谈。拙作《双笋峰》,本人作它时自然心中含有其意,但观者看到的也不过是 “双笋峰” 罢了,看不到本人的意在何处。那本人想表达的意义,别无他法可以让观者获知,只有题诗于画上才能达到目的。诗云:“双笋千百岁,何不成竹材?” 于是观者才得作者之志。有诗情才有画意;若未有诗,画意无法落实!</p><p class="ql-block"> 西方也早有人发现了诗的决定性作用。批评家赫兹列特(1778—1830)说:“诗歌比绘画更有诗意,尽管艺术家或鉴赏家喜欢说画中有诗,但这已表现他对诗缺乏知识,对艺术缺乏热情。画是呈现事物自身的形象,诗呈现事物的内涵。画的表现的对象限于事物自身所有;诗所暗示的对象则超越事物,并以任何方式与之联系。诗是想象的真正领域。在激发热情的方式或途径上乃是诗(而不是画)。能描写事件的过程,把我们的希望、期待和兴趣引向焦点。” [33]</p><p class="ql-block"> 说得非常好!这第二难题,唯一解决的办法是题诗或用序跋文字来解决;若仍想脱离诗文从形式上追求,将永远是自欺欺人。</p><p class="ql-block">  3. 第三个大难题是生活的隐蔽性(在 “典型论” 中已谈过该点)、事物外象的相似性和内涵的相异性难辨。</p><p class="ql-block"> 《温州日报》1999年5月27日刊载罗仙先生的一篇文章说:“绞股蓝属葫芦科,胶股兰属葡萄科,真假难辨。” 这两种草外形几乎相同而名称又基本相同,然本质全异。</p><p class="ql-block"> 《吕氏春秋》中有一节说:“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而圣人之所加虑也。” [34]</p><p class="ql-block"> 亚里士多德尝谓:“品目人伦,贬为 ‘急躁’ 者亦可褒为 ‘直率’,仇言曰 ‘傲慢’ 者即友所曰 ‘高简’,故诫与誉异词而共指一事。” [35]</p><p class="ql-block"> 捷普洛夫《心理学》一书中有段话说:“一种憎恨的感情,依照它所指向的东西,可能是崇高的,也可能是卑微的。那种对祖国的敌人的憎恨,就是一种鼓舞人建立功勋与产生英雄的崇高感情。但那种对于竞赛中胜过我们的人的恶意、嫉妒感情,却引发口角并推动完成无价值行为的一种卑微感情。” [36]</p><p class="ql-block"> 周亮工《尺牍新钞》中说:“信口出声,忾然而叹,哑然而笑,泫然而泪,未省此数者,为色乎,为理乎!” [37]</p><p class="ql-block"> 晋人嵇康说:“有形同而情乖,貌殊而心钧者,圣人齐心等德,而形状不同也,苟心同而形异,则何合乎观形而知心哉?” [38]</p><p class="ql-block"> 上述这些例子充分证明,人物画用相术论,笔墨、形式也用相术论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可谈?“视觉形象” 简直是一句骗人入魔的空话。</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2] 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第42页欧阳修《笔试》,2000年3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3] [英]赫兹列特:《论英国诗人》第一讲《泛论诗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4]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卷22《慎行论第二·疑似》,1996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5] 钱锺书:《钱锺书论学文选》第1卷第16页,1990年1月花城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6] [苏]捷普洛夫:《心理学》第118页,1953年7月东北教育出版社出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7] [清]周亮工:《尺牍新钞》卷2集部曾异撰《答曾长修上》,四库禁毁书丛刊影印,康熙周氏赖古堂刻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8] [西晋]嵇康:《声无哀乐论》,196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b>【附】</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叶升龙国画《双笋峰》1962年)</span></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7e7yzv"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4(17)</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