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和一个朋友说话,他用那独特的言语传达了很多情绪和内容。涉及中年阶段的自我省定,也担忧将来,并且也在最后给了自己一种必然的安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犹如重新登录自己的系统,他把自己更新。我们分别时,我被他从始至终的那份从容打动,能把自己控制得很好的人,大抵是心里有底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但他说,可是,不知道我到什么时候,才能把发生的那些糊涂事情挖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世事洞明呢?我顺口说,那就从今天起,开始世事洞明。一句壮志豪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与之相符相合的,有没有一种精神存在呢?其实,这位朋友最明白自己什么时候才会世事洞明,才会把所有的事情都“挖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说,还是需要说很多,不断地说。用语言输出大量的东西,传达根本不能解决的问题,反反复复的。但又是需要用语言必须为之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就像写文章。写文章的人,甫一提笔、一落笔,就和语言建立起难以明说的关系,但是,仅仅有表面的语言,有口头的语言,有书面的语言远远不够,还需要有精神的语言,没有精神语言的语言是什么呢?可能连影子都不是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所以本雅明说:“精神存在于语言之中,而不是用语言传达自身,这意味着它不与语言存在外在的统一,只要精神存在能够的,传达它与语言存在就是统一的。统一的精神实体中可以传达的乃是其语言实体,因此,语言所传达的乃是事物特定的语言存在。然而,唯其如此,事物的精神存在才直接包含在其语言存在之中,才是可传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读散文作者张玉冗的几十年中所著不多的散文篇什,很能感受到精神语言的存在。他早早地把精神语言放在了一个核心要旨的位置上,再用语言实体的表现形式将其外在化。这是一个优秀的写作者的本命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这些散文时,我感受到张玉冗似乎也有很强烈的要为很多事物命名的冲动,要向存在于命运中的事物进行他的本命语言的赋予。也许这正是他要做的,他想要通过给它们命名来传达自身,来传导向外的一种信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让我想起那些伟大的散文,那些伟大的散文的精神实体仍是语言,但必然同时也是语言本身拥有其绝对完整性,也是它们原初的语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认为散文语言中有一种奇特的纯粹性,这种纯粹性来自它超越语言表达性本身的一些东西,散文语言想跳脱,想单独存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正如本雅明所言,不存在语言内容这样的东西作为传达语言,传达思想实体,而思想实体本身便是可传达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么,那些优秀的伟大的散文中体现出来的纯粹、有别于语言内容之外的东西又是什么呢?它可能是在更高的范畴所包涉,也有可能并没那么多意义,这些通通我都不明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阅读这些散文,其实是在通过这些语言文字的背向延展,去看其他的东西。有一种概念很早就已产生,那就是通过语言,通过文字去看本质。因为这种逆向关系式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启示我们在表达自身“在这里”时,需要注意到“最高的精神存在是有赖于人以及人的语言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张玉冗的文章,有强烈的向先贤、向那些伟大的作家、文章致敬的意思和虔诚。他用自己的语言去给予自己的表达,致敬一种纯粹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生长在高寒之地,用几十年的时光感发他的生活。他的力量全奉献给了这里,这就好像弗里德里希·马克斯·缪勒的一首诗歌中所写的那样:泥土之人,走上前来,在凝视中,因了语词,愈益完美,愈益完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故土、个人、语言和养育放在一起,能够产生情感的人,就应了这首诗。<i>(索南才让)</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