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槐树风

<p class="ql-block">  秋有万千姿态。“碧云天,黄叶地”是也;大雁南飞是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也。然而,在我心里秋最经典的样貌,还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p><p class="ql-block"> 四季皆露,何以秋白。大约花甲之年,在一个清冷早上,迂腐的我曾经到世遗湿地求征过。</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个问题,真正能给我答案的,还是科学。露的形成,都需要晴朗无风有比较明显温差的天气作为前提条件。四季露点不同,才有了四季露的各自美妙。冬露形成在冰点及冰点以下,水汽直接凝结成固态的霜。春露形成在冰点以上,水汽凝结成细碎的小水珠,人称甘露。夏露露点温度高,约摄氏20度左右。露珠饱满。直接呼之为露。秋露露点温度与春相似,但昼夜温差大,辐射冷却效应显著,水汽凝结成密集较小的颗粒,聚在一起,相互折射,形成了白色的视觉效果。“白露为霜”,似霜,非霜,它毕竟还是液态的。</p> <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白露节气那一天早上拍摄的晚荷)</p> <p class="ql-block">  露无论固态液态,怎样色泽,都是水做的。这让我想起贾宝玉一句话,“女儿是水作的骨肉”。水做的露,水做的骨肉,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纯洁无瑕。露有春夏秋冬,女儿家自然也会有甘露般的宝钗,白露般的黛玉,还有霜一样的探春。</p><p class="ql-block"> “露从今夜白”,白露来了,秋也就深了。都说“天凉好个秋”,好个秋,在我们这里都得见到露白,过了白露节气以后。今年也复如是,天气真正爽起来,也就是白露节后,近几天的事。</p><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秋天是宜人的。秋天是宜人的,为什么“露从今夜白”,白露里的秋多是苍凉与惆怅。这应与诗人境遇有关,杜甫写“露从今夜白”时,正是“戍鼓断人行”的安史之乱时期。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作者正为伊人求而不得,心中怅惘。“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若与伊人“琴瑟在御”,白露里的秋,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了。</p><p class="ql-block">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我很喜欢曹操这首《短歌行》。正因为有朝露的短,人才更应该努力奋发。胸怀“天下归心”之志的人,绝不会耽搁在及时行乐里,一定是怀有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p><p class="ql-block"> “露从今夜白”,秋有炎凉,我已为常。炎则炎之,多出些汗,有利健康。凉则凉之,清清爽爽,更宜多写些美篇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