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库车是南疆的一座宝藏城市。其一,九曲回肠的壮美天路——独库公路的终点就是库车市,可见其重要性;其二,库车古称“龟兹”(读音为“丘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也是龟兹文化的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其三,根据唐玄奘《大唐西域记》记载,库车境内的苏巴什古城被认为是《西游记》中“女儿国”的原型。</p> <p class="ql-block">龟兹,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重镇,</span>也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中华四大文明的交汇地,孕育出了以中华文明为根基的龟兹文化。自汉唐时期便承载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即便历经沧海桑田,至今仍是新疆最令人神往的龟兹故地。</p> <p class="ql-block">而龟兹博物馆,恰似一位忠实的守护者,珍藏着无数见证龟兹文化辉煌历程的瑰宝,馆中珍藏的文物,每一件都在诉说着龟兹往昔的故事,为我们揭开那段历史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库车龟兹博物馆位于库车市友谊路,是国内首家以龟兹文化为核心的综合博物馆,也是2025年5月18日刚开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三层,设有多个展厅,全方位、多层次地展现了龟兹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吸引我观展的,自然是“龟兹历史文化陈列展”了。</p><p class="ql-block">该展以“龟兹是中央政权经略西域的中心”为主题,系统展示从先秦至隋唐元明清的龟兹历史脉络,突出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融,让观众深入了解龟兹文化的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文物700余件(套),涵盖陶器、石器、铜器、骨器、玉器等类别。其中国家珍贵文物达96件(套),包括唐石刻“华吉祥”佛、龟兹文书、彩绘泥塑供养人头像、模制灰陶灯、千佛壁画残块等代表性藏品。</p> <p class="ql-block">“山”字纹铜镜(复制品),先秦时期,原件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郑吉,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在龟兹推行屯田政策时,将中原的铸铁术、井渠法等先进技术引入西域,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哇,浙江绍兴人氏,我的同乡哎!</p> <p class="ql-block">汉归义羌长印(仿制品,汉),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使者校尉”相关简牍(仿制品,汉),原件收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汉简与回鹘文木牍、“汉归义羌长印”官印等,反映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治理历史。</p> <p class="ql-block">驼钮“常宜之印”(汉,仿制品),原件收藏于阿克苏地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常宜之印”中“常宜”二字,可能为官职的名称,推测为汉朝颁赐给西北地区的官印,乃</span>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铁铧犁(汉),反映汉代西域屯田的相关文物。</p> <p class="ql-block">龟兹博物馆收藏的铜钱以汉龟二体钱为主,这类钱币是东汉至初唐时期流通于龟兹地区的货币,形制仿汉代五铢钱,正面铸汉文篆字“五铢”,背面铸龟兹文“20”,印证了龟兹地区货币制度与中原的关联性。</p> <p class="ql-block">黑皮鸭形陶壶(复制品,汉),原件收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陶壶是汉代龟兹地区的典型器物,反映了汉代龟兹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雕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鸠摩罗什生于西域龟兹,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曾率800弟子至长安翻译佛经,为中国佛教经典传播奠定基础,与玄奘、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span></p> <p class="ql-block">鸠摩罗什舍利塔。</p><p class="ql-block">该塔由龟兹王为其修建,现为当地重要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杜怀宝造像碑(仿制品,唐),<span style="font-size:18px;">1982年出土于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阿克别希姆遗址,</span>原件收藏于吉尔吉斯—俄罗斯斯拉夫大学。</p><p class="ql-block">杜怀宝曾任安西副都护、碎叶镇压十姓使,负责边疆治理。他在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被派往碎叶城戍,造像碑的发现为碎叶城作为唐代西域重镇的定位提供了关键证据。</p> <p class="ql-block">杨思礼残牒拓片(借展,唐),原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耳彩绘陶罐(唐)。</p> <p class="ql-block">人首带翼铜胸像(魏晋南北朝)。</p> <p class="ql-block">龟兹文文书(唐),以及吐火罗语佛教典籍与《论语》残卷等,是研究古丝绸之路语言、宗教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泥塑彩绘供养人头像(唐)。</p> <p class="ql-block">千佛壁画残块(唐),源自克孜尔石窟等世界文化遗产,展示了龟兹佛教壁画的独特风格与多元文化交融。</p> <p class="ql-block">“龟兹乐舞”板块以文物真品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生动再现了唐代龟兹的舞蹈盛况,立体呈现丝路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就连展厅的房顶,也成了展示龟兹乐舞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苏幕遮”彩绘舍利盒(仿制品,魏晋南北朝),原件收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苏巴什佛寺遗址出土的“苏幕遮”彩绘舍利盒引起了轰动,考古学家发现了著名的龟兹乐舞场景,21位舞者身着华丽盛装翩翩起舞。经考证,这便是古代龟兹地区闻名遐迩的“苏幕遮”舞。</p> <p class="ql-block">奇怪,被称为“苏幕遮”的优雅舞蹈后来竟成为宋代词人所钟爱的词牌名。</p><p class="ql-block">“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范仲淹的这首《苏幕遮》流芳百世,但鲜有人知道这个词牌名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唐石刻华吉祥佛(唐),是龟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该佛像高约26.6厘米,采用细腻石雕工艺雕刻而成,体现了唐代佛教艺术的精湛技艺与龟兹地区佛教文化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龟兹美女及婴孩尸骨(魏晋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在众多文物中,一具被称作“龟兹美女”的干尸骨架引人关注。身高约175厘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陪葬品规格显示其地位显赫,可能与龟兹皇室相关,印证了《大唐西域记》的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仿制品,元),原件收藏于武威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碑采用汉文与回鹘文双语对照形式,记载高昌回鹘首领帖睦儿不花(高昌王)及家族的功绩,是研究元代西域历史、多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灯(元)。</p> <p class="ql-block">酱釉忍冬纹陶盘(宋~元)。</p><p class="ql-block">忍冬纹源自佛教装饰,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广泛应用于石窟壁画,宋代后逐渐被缠枝花纹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回鹘供养人壁画(仿制品,宋),原件收藏于吐鲁番博物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回鹘供养人壁画是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及新疆柏孜克里克石窟等地的代表性艺术形式,主要描绘回鹘贵族、僧侣及信徒在佛教活动中的形象,反映了回鹘文化与佛教艺术的融合。</span></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石窟第79窟《回鹘供养人》。</p><p class="ql-block">在龟兹石窟群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库木吐喇石窟保存回鹘风壁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span></p> <p class="ql-block">库木吐喇石窟第45窟《佛像》。</p> <p class="ql-block">大明宣德炉(明),库车市征集。</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瓶(清)。</p> <p class="ql-block">陈列展的最后还介绍了清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林则徐和左宗棠。</p><p class="ql-block">“虎门销烟”让林则徐名闻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林则徐对新疆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其中吐鲁番坎儿井改良和南疆屯垦体系构建是其最突出的二项成就。</p> <p class="ql-block">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故事,应该是家喻户晓了吧。</p><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能在新疆开心旅游,真的要感谢左公哟!若无左公力排众议,坚持<span style="font-size:18px;">收复新疆,那新疆真不知道会落入哪家强盗之手呢。</span></p> <p class="ql-block">毗邻库车龟兹博物馆的就是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新疆首个地下遗址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博物馆是在魏晋十六国墓葬的原址上精心建造的,它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坚守着1700年前中原与西域文明交融的珍贵密码,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倾听它的故事,领略它的璀璨,续写它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它的诞生源于2007年那个改变新疆考古史的春天。在友谊路地下街施工过程中被新疆考古专家意外发现的库车友谊路古墓群,成为龟兹魏晋古墓遗址博物馆原貌进行文化遗产活化展示的绝佳窗口。</p> <p class="ql-block">大量保存完好的魏晋砖室墓破土而出,其规制与敦煌佛爷庙湾墓群如出一辙。这个发现犹如石破天惊,将东汉的葬制向西延伸了700多千米,有力证明了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同时也见证了丝路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外观设计独具匠心,入口处是一个与城市街道自然连接、坡度较缓、空间开阔的阶梯式广场。设计师巧妙地将克孜尔石窟的菱格构图与汉式斗拱结合,让建筑本身成为解读文明交融的密码本,当游客沿着阶梯缓缓而下,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那段古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博物馆,展厅的参观步道宽阔且设计巧妙,参观者可以自然穿行在各个砖室墓之间,在走过玻璃地面时,还可以看到墓室的横截面内部结构,了解古代的建筑技艺。</p> <p class="ql-block">15座砖室墓样貌完整,可清晰看到墓门、甬道、墓室、耳室。</p> <p class="ql-block">砖室墓随葬的大量陶器、骨器、钱币等,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和西域紧密联系的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墓门照墙雕刻青龙、白虎等四神兽纹样,砖室形制与甘肃河西走廊墓葬高度一致。部分墓主人口含或手握钱币,这些均是古代中原地区墓葬习俗。</p> <p class="ql-block">馆内运用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字云展览、VR体验、纱帘投影、交互式屏幕等数字化手段,生动还原了古龟兹地区文化习俗和生活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光影交错的展览空间中,石窟壁画上的故事变成可以触摸的历史痕迹,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您所能触摸到的,不仅仅是砖石的冰凉质地,更是古老文明血脉的温暖与活力。您所见证的,也不仅仅是墓葬的严谨规制,更是中华文明那幅经纬交织、绚丽多彩的锦绣长卷。</p> <p class="ql-block">3号墓是新疆地区首次发现的与中原、河西地区形制完全一致的汉式砖室墓,是“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展现了中央政权对新疆的有效管辖及魏晋时期多民族交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3号墓门楣三重斗拱结构象征古墓主人的社会地位,明显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阶贵族墓葬。</span>而随葬五铢钱,则暗示墓主可能为汉化龟兹贵族或中原派驻官员身份。</p> <p class="ql-block">14号墓发现59人合葬,出土异域风格发簪,推测为戍边将士群体,显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元族群特征。</span></p> <p class="ql-block">库车龟兹魏晋遗址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影响力是深远的,它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龟兹文化是库车的一张名片。龟兹文化经过历代发展,同中原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强,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