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 Haha</p><p class="ql-block">美编号:48938472</p><p class="ql-block">图片: 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八十年代中期,我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墙之隔的湖南大学物理系任教。教学之余,在张邦维教授课题组做非晶合金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邦维先生是吉林大学五十年代毕业的高才生,曾师从学部委员、物理学家余瑞璜先生。他与湖大刘让苏教授联手共同创立了应用物理专业,并将主要研究方向定在了非晶合金领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领域,相对应用广泛的金属、陶瓷的晶体结构,非晶固体是个小众的异类。它原子结构长程无序、短程有序。这个特点给它带来不同于晶体材料的化学、力学和物理性质,从而在某些领域有特别应用价值。进入这个新领域,我很兴奋。</p> <p class="ql-block">晶体与非晶模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形成和结构模型是非晶领域两个重要的方面。在学习过程中,我注意到邦维先生将荷兰物理学家密得玛的一组原子的物理、化学参数构筑的模型用于判断传统固溶体和化合物形成模型,调整后用于判断非晶形成、获得很高准确率。可用于制备非晶的指导,这很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这提示我,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创新。从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继承会加快取得进展,但落点是创新。邦维先生的研究获得国际同行认可,是创新结出的硕果,这对我启示尤深。影响到我一生的科研实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邦维先生的研究成果主要在英文国际物理期刊上发表,这拓宽了他与国际同行的交往,提高了学术传播的影响力。而与国际一流水平专家的交流、又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的良性循环高。这对我影响深远。在我之后数年的科研中,一直坚持将学术成果送到国际一流科学期刊发表,扩大了影响力,促进了硏究水平的逢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液态淬火制备非晶合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邦维先生虽然年长我一辈,但他对晚辈充分信任,亲切如父、兄。极力鼓励我们发挥想像力和才华及原创性。为了帮助年青一代迅速成长,他将自已科研中取得宝贵成果和荣誉与大家分享,为他们的成长插上飞翔的翅膀。这对初出茅庐的起点近乎为零的青年教师尤其难能可贵,他的无私和大度让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实验条件极为匮乏的情况下,邦维先生为课题组引入了化学镀制备镍基非晶镀层的研究。在这个创新不易,却能解决一些工业应用实际需求的领域里,我投入了不少的精力。因为本身学工程出生,有很强的动手实验能力。除了摸清了化学镀制备非晶镀层的工艺和性能研究,还指导学生研究出镍基硬性耐磨颗粒复合镀层的研究,并将结果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这个研究过程磨练和增强了我脚踏实地,创造条件做研究的韧性。</p> <p class="ql-block">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随邦维先生做研究的过程中,耳濡目染,我也在迅速成长、很快具备了一个优秀科研工作者必需的素质,并在实践中日趋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入职一年多后,课题组在邦维先生带领下争取到了湖南省科委一个大型研究项目"镍磷基非晶合金纤料的研究"。这时邦维先生已去欧州访学。我和年青同事谭肇升一块承担起全部研究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研究前,我们制定了目标和任务总纲。下面分成具体执行的几大块,和达成目标与任务的具体措施。以实验为主,结合理论、模型分析,对现象做出透彻的分析、达到深入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研究中、我们坚持以创新为总则。对铜镍二元、铜镍基三元、铜镍锡基四元和铜镍锡四元稀土非晶体系的形成成分、边界、产物、晶化过程相变与热力学特征、电器钎接性能做了全面的研究。导致一系列新发现。填补了这个领域的多项空白。</p> <p class="ql-block">湖南大学科学引文(SCI)三大检索体系收入论文数目统计(1991 -1995)</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完成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智慧,对新物相、新结果利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差热分析等方法进行了分析、鉴别并升华到应用非晶形成理论、非晶晶化动力学模型对结果进行判定和推论出实验结果的必然性。并由此产生了数量可观、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基于占领学术高地、提高团队学术影响力、加强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的目的、大多数投稿到国际著名的物理、材料科学期刊,包括物理学最著名的《物理评论》(Physical Review B),和最古老的科学杂志《哲学》(Philosophical Magazine B)其中物理评论是湖大物理系首篇发表的论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很多国际同行索要论文、进进学术切磋,两年后有影响力、受国际同行尊重的铜镍磷非晶合金研究的大格局初步形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研究过程中 ,无论在海外或国内的日子里、邦维先生高度信任和尊重两个后辈的年青人,对研究既提供建议,又充分放权,让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创造力与才华。良师益友般地提携,帮助我们成长壮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师的提携和自身的努力与才华结合结出了硕果。这个项目导致十几篇学术论文的发表。绝大多数在英文国际学术论文的发表。使得本人位居湖南大学1991至1995期间在国际科学引文(SCI)等三大国际引文上发表的论文数居全校第一,研究获机械部科技进步奖、个人获机械部杰出青年科学家荣誉,并连获破格晋升副教授、教授。</p> <p class="ql-block">《 纳米材料物理基础》英译版(作者:邦维教授,翻译:作者、肇升、力军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棵树苗的成长需要好的土壤、需要阳光雨露的滋润。一个科技工作者的成长需要好的导师、和优良的工作学术的环境。人们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成就一个人的重要因素。邦维先生,就是我职业生涯早期托起我的巨人,感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科研经历日渐丰冨、学术水平走向成熟之后,本人也投桃报李、领衔几位朋友为邦维先生将他一本50万字的中文纳米材料科学巨著翻译成英文书籍并在世界最富盛名的Elsevier出版社出版。将老师的成果推向世界,作为一个晚辈对恩师前辈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千年岳麓书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