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家乡文学轶事

冰川枭狮

<p class="ql-block">作者:冰川枭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个出生在最早中国的普通汉族女子,也是一个有十六年军龄的军人的妻子。有个活泼可爱的儿子,我的家庭很幸福。虽然我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智商也不出众,更不擅长人情世故,但我拥有一颗勇敢的中年少女心、一颗坚持正义、不轻言放弃的头脑,以及一颗永远追求文学、不懈努力的心。我以路为纸,心为墨,行走为笔,抬手成风,挥笔成雨……</p> <p class="ql-block">一。文化之花绽放在桃花店的九年时光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店的夜晚总是静谧的,唯有车灯划破湿润的街道,照亮前行的方向。而在这条通向希望的路上,文化之花悄然绽放,九载春秋,让这个村庄焕发出别样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仍清晰记得2017年那个秋天,桃花店首次举办农民诗歌文化节。那时的我尚不谙诗道,却被那种热烈的氛围深深吸引。自那以后,每年的这个时候,村庄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灵魂,诗歌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心灵的寄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我有幸参与第八届农民诗歌文化节的筹备会议。那天,湖畔清风拂面,我看到来自偃师作协、洛神诗词学会的老师们围坐一堂,热烈讨论着每一个细节。李向阳主席回忆往届盛况,郭玉森会长则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我坐在角落里,听着他们畅谈如何让诗歌走进乡村,如何让文化成为村庄的名片,内心无比激动,仿佛自己也成了这场文化盛宴的一分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节的主题年年不同,但始终围绕着桃花店的变化展开。第八届更是紧扣“陶化好人”的家风传承、村容新貌与文旅成果,让诗歌不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成为村庄发展的见证。征文分为现代诗与古体诗两大类,吸引了无数热爱诗歌的人参与。获奖者不仅能获得奖金与纪念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为桃花店留下了一段段珍贵的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月28日的夜晚,文化节在激昂的大鼓声中拉开帷幕。我站在人群中,看着村支书孙天佑致辞,听着李向阳主席的诗作被深情朗诵,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自豪。村民们自编自演的节目轮番上演,从《编花篮》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每一个节目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家乡的深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桃花店的文化活动远不止于此。2024年10月,星光艺术团的敬老专场演出,为村里的老人带来了欢笑与感动。每逢节日,音乐朗诵会更是成为村民们的期待。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在诗歌与音乐中感受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年,桃花店村通过连续举办“大美陶化杯”农民诗歌文化节,让文化真正走进了村民的生活。诗人们在水库边泛舟吟诗,用文字记录村庄的变化,收集的作品被汇编成《诗韵陶化》诗集,成为桃花店文化发展的见证。这些诗,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来,桃花店的文化节还将继续创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而我,也愿做这片土地上的一朵小花,在文化的滋养下,静静绽放。</p> <p class="ql-block">桃花店的蜕变与领航人……孙天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出生在陶化店的人,但是我还是那里的荣誉村民,因为我对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情感。听村里的老人们说,他们小时候,村里的路泥泞不堪,下雨天出门总要踩一脚泥。农田灌溉靠天吃饭,生活艰辛。那时的陶化店,仿佛被时代遗忘,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到孙天佑书记上任,一切都发生了改变。他还带领大家铺设地埋管线,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又多方协调,让村里用上了自来水。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修路的决心。他申请项目资金,修建了出村路、环湖路、左陶路等十几条村路,总里程超过十五公里。曾经的泥泞小路,如今已变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村民出行更加便利,村庄也有了发展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书记不仅修路,还带领村里发展产业。他成立陶化店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葡萄种植两百余亩。我曾经采访过孙书记,也和就是合作社的一员,每年的收入比以前翻了好几倍。他还开发桃花店水库,搞水上养殖和水上游乐项目,流转土地建花卉苗木基地和林果采摘园,发展乡村旅游。如今的桃花店,已建成陶化水岸生态园和七千平方米的垂钓园,游客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孙书记的带领下,他们村不仅经济富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他们定期举办陶花诗韵农民诗歌比赛,出版诗歌集,让村民们在忙碌之余,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的陶化店,科学规划、村容整洁、创业增收、乡风文明,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特色美丽乡村。这一切,都离不开孙书记的辛勤付出。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村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左永生:从田间到诗坛的文化引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见到左永生老师,是在高龙文化诗社的活动上。那时我刚自己创办了巴马文化诗社加入诗社,对古风诗还一知半解。他站在高龙文化站的会议讲台上,穿着朴素,却神采奕奕,讲起乡村文学和散文来滔滔不绝,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永生是我们偃师高龙乡土生土长的农民,从小就酷爱读书,尤其钟情文学。他初中时便开始尝试写诗,作品还偶尔见诸报端。但生活的重担让他不得不放下笔,回归土地。即便如此,他对文学的热爱从未减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6年,七十岁的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高龙文化诗社。起初只有七人,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农民、退休教师、工人,甚至还有外地的爱好者。他自荐担任社长,制定规则,要求创作内容必须传递正能量。每逢节日或国家大事,他都会组织主题创作和采风活动,激发大家的灵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的努力下,诗社迅速壮大,会员人数达到二百七十余人。他还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每月五日,我们都会在文化站聚会,面对面探讨诗歌,年底还会整理优秀作品发给大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永生老师不仅是诗社的组织者,更是高产的创作者。他的诗多源于生活,田间地头、家庭琐事都能成为他的素材。他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充满生活的温度。他现已创作诗歌三百余首,还主编了《诗乡墨韵》等文集,为高龙的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他是偃师作协副秘书长,积极参与各类文学活动,推动本地文化发展。他还带领诗社成员深入乡村,挖掘文化资源,创作大量赞美乡村的诗歌,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心中,左永生不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引路人也是我的严师慈父,他像父亲教育孩子一样呵护照顾我的文学之路的成长。他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点燃了我们这些年轻人对乡土文学和现代诗歌以及散文的热情,也让我们明白,文化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