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雨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15073229</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探秘景点:虎山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久以来,“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观念深植我心,直到偶然翻阅《明史•兵志》,才惊觉历史记载中明长城实为“东起鸭绿,西至嘉峪”。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也点燃了我探访这座被遗忘的东端长城的渴望。2023年9月,趁着秋高气爽的黄金季节,我决定前往辽宁丹东,一睹虎山长城的真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早晨从丹东市区出发,沿着鸭绿江一路行驶。窗外“青山绿水,白云悠悠”的景色,早已让心情变得无比舒畅。远远望去,虎山长城犹如一条灰色巨龙,蜿蜒盘踞在郁郁葱葱的山脊之上,在秋日的阳光下闪烁着历史的光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史料记载,虎山长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1469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为了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扰。然而后来努尔哈赤称王,为保住其“龙兴之地”,在修柳条边时将包括虎山长城在内的大部分辽东长城拆毁,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修复后的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虎山长城入口处,一幅色彩明快的导览图格外醒目——深浅不一的绿色勾勒出蜿蜒的山势,朱红色线条标注着长城走向,几个主要景点如珍珠般串联其上。几位游客正仔细研究路线,我举起手机匆匆拍下这张“寻宝图”,便迫不及待地踏上登山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虎山长城于1992年由当地政府在原址基础上修复重建,修复段全长1250米,包括过街城楼、长城墙体、敌台、马面、烽火台等建筑。游客可沿长城步道登高,经古栈道环线返回,全程约3公里。景区内还设有长城历史博物馆,系统展示辽东长城防御体系的历史沿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史料记载不详,学术界曾长期误认为明长城东端起点为山海关。直到1990年,经考古专家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最终确认虎山长城才是万里长城的真正东端起点。这一发现修正了传统认知,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登上长城,一块灰褐色的石碑巍然矗立道中,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遒劲有力的题词——“不到长城非好汉”,朱漆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绕至碑后,“虎山顶峰”四个大字力透石背,与山顶猎猎飘扬的彩旗遥相呼应,仿佛在向每一位登顶者致以崇高的礼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指尖轻抚过石碑上深浅不一的岁月刻痕,忽然忆起昔日在八达岭所见同款题词。相较之下,虎山长城的这座“好汉碑”虽少了些游人如织的喧闹,却平添了几分边关特有的沧桑气韵。经年累月的风雨在碑身留下斑驳印记,但“好汉”二字依旧棱角分明,恰似长城精神,历经千年风霜而历久弥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长城初段步道平缓,砖石铺就的路面宽阔整洁,坡度适中,即便平日缺乏锻炼的人也能轻松前行。沿途十二座城楼巍然矗立,各具特色——飞檐斗拱制式各异,砖雕纹样精巧别致,敌窗箭垛布局巧妙,无不引人驻足细观。我们不时步入城楼,指尖轻抚斑驳墙砖,从垛口远眺连绵群山,仿佛听见六百年前戍边将士的铠甲铮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海拔逐渐升高,视野也越发开阔。透过城楼的箭窗望去,鸭绿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流淌,对岸朝鲜的田野、村庄清晰可见。偶尔能看到朝鲜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身影,这种近距离观察异国生活的体验令人新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拾级而上约二十分钟,一道雄伟的城墙豁然眼前。虎山长城虽经修复,仍保留着明长城的风骨。城墙上的垛口整齐排列,每个射孔都像一只凝视远方的眼睛。我用手抚过斑驳的城砖,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仿佛在诉说四百年的风雨沧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攀登至约三分之二处时,长城的坡度突然变得陡峭起来。特别是接近顶峰的那一两段,台阶几乎呈90度垂直,需要双手扶着栏杆才能稳步上行。这段路虽然不长,但确实考验体力与毅力。我们放慢脚步,调整呼吸,一步一步向上攀登。领队笑道:“这才是真正的不到长城非好汉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经过约1小时的攀登,我们终于抵达了虎山长城最高点的烽火台。站在海拔146.3米的制高点,360度的全景视野令人叹为观止。向东眺望,朝鲜新义州市的轮廓依稀可辨;转身西望,丹东市区的高楼与鸭绿江大桥交相辉映;北面是连绵起伏的虎山山脉,满目苍翠;向南俯瞰,来时的登山步道蜿蜒曲折,方才经过的城楼如今已化作脚下的微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烽火台下行约50米,便来到一个分岔路口:左侧通往“一步跨”景点和古栈道(因封闭维修暂未开放),右侧则是较为平缓的常规下山路和电瓶车站。考虑到体力分配,我们选择乘坐电瓶车(10元/人)下山,之后再步行前往“一步跨”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下山的路比上山时更为陡峭,石阶窄而不平,众人握紧栏杆,侧身缓步。秋风穿林而过,微凉拂耳,似送来几百年前戍边兵士的低声絮语。石径蜿蜒,一时隐入树影,一时洒满秋光,旁有杂草丛生,漫生野趣与苍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步履谨慎,仍忍不住抬头——远处鸭绿江如一条碧色的衣带,静卧两国之间,对岸山野在秋阳下明净而安详。每下一步,便似离历史更近一分,离那条无形的边界更近一些。直至最后一级踏稳,身心方如从漫长时空之旅中缓缓归来,落地如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特意绕道前往“一步跨”景点——这里是中国距离朝鲜水陆边界最近的地方,两块界碑分别以中文和朝鲜文标注国界。游客纷纷在此拍照留念。界河在此处仅数米宽,可以清楚看到对岸朝鲜士兵的哨所以及巡逻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值得一提的是,鸭绿江中的多数岛屿属于朝鲜,其中不少位于主航道中国一侧。但中朝边界并不以鸭绿江主航道中心线划分,而是以河岸为界。因此,只要不上岸,就不算“越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虎山长城之行,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明代军事建筑的雄伟,更通过独特的边境视角,感受到中朝两国一衣带水的特殊情谊。站在长城之巅,望着脚下流淌的鸭绿江和对岸的异国风光,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鲜活在此交汇。那些斑驳的城砖、猎猎的旌旗与静谧的界河,无声地诉说着六百年来戍边往事,也唤起了我们作为后来者的责任——保护文明印记,传承历史智慧,或许才是对古人最好的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夕阳为城墙镀上金边,这段旅程不仅是一次自然与文化的巡礼,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虎山长城以其沧桑的气质和地理的奇观,让我们在长城的起点,读懂“起点”的意义,也成就了一次难忘的综合体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