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关游记

山民

<p class="ql-block">2025年游记之四十四</p> <p class="ql-block">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雁门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初期,杨家祖孙三代正守此地,前赴后继,满门忠烈。穆桂英的故事历来为戏剧舞台的主角,讲的就是这里。看古代长城,如果不来雁门关,那该是多大的残缺呢?</p> <p class="ql-block">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石匾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联语一副:“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关”,均为傅山所题。2010年修复。块头很大的城砖,斑驳的城墙,坑坑洼洼的石板路,在夕阳的照射下,游人的身影被拉得老长老长,那种历史的厚重感,瞬间定格于此。</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史上是塞北游牧区与中原农耕区的分界地,是具有较高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的古代关隘,有“中华第一关”之誉。</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山西大同自古就是军事重镇,西北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群山之中的雁门关地理位置更加重要,过了雁门关往南将无险可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月楼,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三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门户。</p><p class="ql-block"> 单从名字上看,似乎很风花雪月,其实这里才是边关的最前沿,相当于是一个哨所,是第一道关卡,这里的戍边将士当属精锐当中的精锐。</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以雁门关军事防御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体现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区内有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站等不同形制的历史建筑,展示了苍凉、凝重、雄浑、磅礴的边关风情。近年来,专门到这个地方爬山的游客越来越多,这将更宽的拓展了景区的功用。</p> <p class="ql-block">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共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昭君出塞。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过了雁门关,一路向南逃到陕西。阎锡山组织指挥的雁门关抗击日军等等,这样的故事多了去了,数都数不过了。城门外的停车场光洁平整,这里当属那个年代的主战场,呐喊声厮杀声都掩埋在了水泥板底下,这就是斗转星移,这就是世道沧桑。</p> <p class="ql-block">  如今和平年代,游历雁门关,城市的喧嚣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连绵的群山与苍茫的天空。雁门关,这座矗立在北方边境的千年雄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线。我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激动,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蜿蜒的石板路。这些石板被岁月磨得光滑如镜,缝隙间生出斑驳青苔,每一步都踩在历史之上。路旁立着斑驳的石碑,刻着历代修葺的记载与文人墨客的题咏。我俯身触摸,冰凉的石面仿佛传递着古人的体温。想象中,商队的驼铃曾在这里回荡,戍卒的脚步声曾在这里响起,而如今,只剩游人的足迹与风中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不仅是军事要塞,也是名人往来的通道。历史上,昭君出塞、汉武帝巡边、杨家将戍守……皆经于此。我在一处碑廊读到乾隆皇帝的题诗,字迹遒劲,抒发着对边关壮丽的赞叹。名人足迹虽已被时光冲淡,但他们的故事仍在这片土地上流传,为雁门关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驿站是这里的核心景点,据导游介绍,雁门关驿站位于镇边祠南侧,共有窑洞11孔,窑洞古朴大气,经此路宿的历史名人不计其数,其中帝王22位,将相22位,公主5位。1948年,毛主席在赴西柏坡的途中登临雁门关时也曾在此做短暂停歇。</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公主洞,用石片垒起来的土窑洞,这也许是那个年代里最好的房子,不然皇帝的女儿不会住在这儿。在那个靠骑马通行的年代,崇山峻岭之间,能有一座驿站,能有遮风挡雨的房子,就已经很好了。</p> <p class="ql-block">  上图为将军洞,曾路宿过李牧、郅都、卫青、霍去病、李广、郭谅、杜茂、刘琨、牵招、李大恩、张公瑾、薛万彻、李靖、薛仁贵、李克用、潘美、杨业、张齐贤、杨延朗、徐达、陆仲亭、周遇吉等22位大将(展板资料)。</p> <p class="ql-block">  帝王洞曾接待过周穆王、赵襄子、代王、赵武灵王、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北齐文宣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后唐太祖、后唐庄宗、后汉太祖、宋钦宗、明武宗、大顺皇帝、光绪等22位帝王(展板资料)。</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设有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是贫寒人家子弟,厉经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到这个地方来当官,还能勉强存活下来。如果是富家子弟,细皮嫩肉,自己生存都是困难,怎么能做好官呢?</p> <p class="ql-block">  城门顶上有七八门排列整齐的火统,上面写着嘉靖年制,应该是那个年代最先进的武器。火统又称“火筒”,是元朝和明朝前期对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火是用火药发射石弹、铅弹和铁弹,是在南宋长期使用各种火枪的础上,随着当时火药性能的提高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式武器。火铳使用命长,能反复装填发射,很快成为元明时期军队的重要武器装备。</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一个古关隘,历史上它是守边将士居住的地方,通俗一点讲,它就是险峻的高山中间有一个豁口,通过这个豁口就可以进入中原大地,这里也可以称为国家的门户,守门人在豁口两边的高山之巅筑上长城,在豁口中间建起高高大大的城门,城门顶上架上大炮,以阻挡外面的游牧民族侵袭。来这个地方参观游览,与其它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没有雅致的古摆件,没有精致的古建筑,相反的,这个景区给人以苍凉感和粗旷感,这恰恰就是这里的精髓所在,如果带着探寻军事历史的念头来这个地方旅游,会有很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  结语:这里虽为AAAAA级景区,普通游客想象当中的花里胡哨的看点几乎没有,如果不是抱着探寻历史、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念头来此游玩,郑重建议:慎行!</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石块上,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哪位贵人篆刻的“大展宏图”,现在变成了拍照打卡地。我也大展宏图了一把,胳膊抬起来似乎要飞,希望把我的祝福留到这里:不忘历史,珍爱和平,少兵戎相见,多友好相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