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印象

沧浪濯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莫高窟印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025.9.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一</b></p><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曾和亲人去看莫高窟。当时正值旺季,游客如流。</p><p class="ql-block"> 参观被裹挟在人流之中,排队入窟。不能停留,不能拍照,随人流而动,走马观花。以至于看过之后,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丝毫值得回味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今年,北京展览馆举办《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赶紧利用这一时机,补补课。</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中雨。下午冒雨走到展览馆时,馆前空无一人,大门禁闭。幸亏绕着围墙转了大半圈,终于找到了西路边的入口。</p> <p class="ql-block">  买好票,等到一点半,跟随公益讲解员,开始了参观。</p><p class="ql-block"> 对于佛教,知之不多;对于佛教艺术,也很少接触,因此,和同听讲解的观众一样的心理,指望讲解的导览,能带我们深入理解展品。</p><p class="ql-block"> 可是,讲解员似乎侧重佛教故事的启蒙,说段子,找细节。令人听得有趣无感。持续了三个小时的观览,听得头大,但看得糊涂。还是回家整理图片,细细消化,才算有了大概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展览从《佛教的传播》开启。</p><p class="ql-block"> 展示第123窟的《凿空西域》,把公元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史实,演绎为传播佛教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展示第45窟的《商旅遇盗图》,通过商人被抢劫、双手合十呼唤观音拯救,讲述佛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展示第61窟的《五台山图》,这幅莫高窟最大画幅的壁画,记录了唐代这块佛教圣地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  这几幅壁画的开场白挺精彩,显示了初唐、盛唐到五代时壁画艺术的高超水平。</p><p class="ql-block"> 《凿空西域》(初唐)浓墨重彩,以平涂晕染的手法,再现汉武帝礼拜金佛;汉武帝骑马送别张骞;张骞持旌节远赴西域的三个场景。鲜明生动,有如彩色剪纸,视觉效果突出。</p><p class="ql-block"> 《商旅遇盗》(盛唐),用线描技法,画出强盗持刀抢劫;商人合掌祈祷观音保命;货物散地,驴子吃惊。整个画面突出情节性,清晰简括,一目了然。</p><p class="ql-block"> 《五台山图》(五代),线描加晕染,画出五个山顶壮观的寺庙楼群,画出山峦叠嶂、云朵缭绕的山水风光,气势恢宏,蔚为壮观。</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当时的传统画法已经相当成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b></p><p class="ql-block"> 走过装饰华美的洞窟入口式过道,进入展览的核心部分。</p> <p class="ql-block">  这部分的主题是“灿烂佛宫”,我的理解是洞窟。主题词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凿为灵龛,上下云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构以飞阁,南北霞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然地居,杳出人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圣灯时照,一川星悬。</p><p class="ql-block"> 所言凿窟筑阁,如造圣境。超凡脱俗,气势磅礴。</p> <p class="ql-block">  在前言部分,我抓拍到洞窟挖掘介绍的视频图像,就是这“一川星悬”的形象注脚。</p><p class="ql-block"> 图像中标出“南区开窟总数:474”。记得我们当年去实地观赏时,走了挺长的路,却只看了几个洞窟。这里展出的也不多,但都是精华,是代表,足以领略莫高窟的华彩样貌。</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20窟</b>,是最重要的初唐(618-704年)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窟室的西壁开龛之中(在无窗的洞窟里辨别东西南北,很伤神),有塑像五尊。没有文字介绍中间跌跏趺坐的是什么佛,其神态动作和服饰挺完美的。</p> <p class="ql-block">  该窟着重介绍壁画。</p><p class="ql-block"> 南壁是通壁巨幅的“阿弥陀经变”,所画的,就是《阿弥陀经》的画面。壁画“极力渲染阿弥陀佛的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繁荣富丽景象”。把极乐世界画在一幅壁画中,是唐代盛行的画法。由此可知,佛教世界满满当当汇聚一处,是佛教画的特点。人物众多,建筑器物、植物(动物)穿插其中,天地一体,云水相连。散透视,不聚焦,线条舞动,色彩缤纷,看得人目眩神迷,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 而画中的细微处,常有故事或寓意。捕捉到了,才能领略,否则,过眼烟云,无所见也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用电光教鞭,指点画中的关注点,引导观众辨认其中的特异之处。这个极乐世界中,有人身穿V字领的运动T恤和短裤,特别像现代的足球运动员。估计是当时热带地区人们的着装。</p> <p class="ql-block">  北壁是“药师经变”,画面中有“东方药师净土七佛和八接引菩萨”等众佛。“灯楼灯轮的照耀下”,鼓乐齐鸣,舞姿婆娑。“这是敦煌壁画中最美妙的乐舞图之一”。带有导游讲解软件的游客,能够细细观察重要的细节。真羡慕他们。</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85窟</b>,是西魏(535-556年)时期的禅窟。正中大龛塑有善跏坐佛,两侧小龛塑有禅僧。南北壁各有四个禅室,禅室上方绘有“七佛说法图”、“五百强盗成佛姻缘”(可惜没拍下来)。壁画线条精细、形象清晰,视之爽目。</p><p class="ql-block"> 尤其吸引眼球的,是洞窟方形覆斗式窟顶四披的壁画,佛教和神话中的诸神纷纷现身。线条飞舞,形象飘逸,“满壁风动”。</p> <p class="ql-block">  <b>榆林窟</b>(敦煌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b>第25窟</b>(中唐786-848年),是吐蕃统治敦煌时代的代表性洞窟,“以保存完整的唐代壁画著称”。其北壁画为弥勒经变,南壁画为阿弥陀净土变。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构图严整,人物布局疏密有致,色彩厚重而和谐,是包括莫高窟壁画在内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讲解员没介绍壁画中的情节内容,像儴佉王及大臣王子出家,女人五百岁行嫁,老者自诣墓室,吐蕃给来宾作礼等等。只是提醒我们,观察宝池中舞者的唐朝肥,以及乐手们吹奏的传统乐器。突出壁画唐代艺术和文化研究的重要价值。画面线条流畅、勾勒恰当。舞者飘带飞舞、舞姿灵动;乐手吹箫、排箫、笙,弹琴,指法生动、形象鲜明,清晰可见。这的确是古代人物画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洞窟西壁两侧的文殊变和普贤变,构图设色,清朗明快,引人注目。文殊手持如意,骑在白狮背上。三侍从举宝幢随行。狮奴手拉缰绳,保持白狮缓步而行。人物的动作体态服饰,各显身份。侍从手中的宝幢,白狮身上的鞍鞯辔头,细致入微。画面构图,形成半环围中心,富有动感。色彩,暗红配淡绿,浓丽却高雅,是壁画中细节生动明了的最佳观赏画面。</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17窟</b>(盛唐705-786年),是莫高窟盛唐艺术的代表窟。其“开龛塑像皆残”,其壁画有些褪色脱落,第一次走进去时,没太关注。随讲解员再次进去,才注意到壁画中有《佛丁尊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故事和信仰该经的情节;看到了一幅有青绿山水画意境、难能可贵、意义重大的山水画。可惜,手机抓拍了一张,就彻底没电了。</p><p class="ql-block"> 之前拍下了北壁的《阿弥陀经变》,是被极乐世界中高大壮丽的建筑和宏大繁盛的场面所吸引。拍下了一幅带有叙事情节的、类似铜版画风格的壁画(不知是不是传经入境的佛教故事)。这些出色的画技手法,代表了唐代壁画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45窟</b>,出自盛唐,是唐代代表性洞窟之一。其西壁佛龛留存着七尊彩塑,很棒。</p><p class="ql-block"> 佛陀跌跏趺坐于中央,左侧年长的虔诚的大弟子迦叶,躬身而立,专心听讲。右侧年轻的聪明的弟子(堂弟)阿难,站姿随便,似听非听。在佛陀涅槃后,迦叶为佛教系统的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难则凭超强的记忆,把佛法教义记录并传承下来。二位弟子的个性特征,在彩塑的神态、姿势和服装上,得到鲜明生动的展现。两侧的菩萨,“造像独具特色”。头戴珠宝冠,身披白薄纱,肌肤细腻,体态婀娜,神情端庄秀丽,宛若妙龄女子。而两侧的天王,则怒目圆瞪,神情威严,手攥拳,脚踏鬼,勇猛刚毅,威风凛凛。这些造像已经脱离了异域的遗风,在“汉化”的过程中走向了成熟。</p> <p class="ql-block">  该窟的北壁是唐代壁画常见的题材《观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表现西方极乐世界。</p> <p class="ql-block">  南壁是《观音经变》,居中的观世音菩萨画像,这时还是“男身、有髭,戴化佛冠”,尚未变为女身。两旁画的是,观世音菩萨救助众生脱离苦难的事迹。看到这,不禁想起,后人有所求都去拜观音菩萨,原来是有缘由的。</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57窟</b>,敦煌初唐(618-704年)时期的经典洞窟,以“美人窟”著称。造像的衣褶流畅,比例合适,面容姣好。尤其是菩萨造像,融合了印度的笈多风格和中国宫廷审美。以及窟顶藻井的双龙莲花纹,沿袭了北魏的墓纹饰,被认为是初唐艺术“世俗化”转型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158窟</b>,建于中唐,是吐蕃时期的代表窟。 这是塑造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洞窟。身长15.6米的塑像,侧卧在西壁的涅槃佛坛上,“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深刻地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p><p class="ql-block"> 这个莫高窟第一大卧佛,不仅规模大、气势强,而且造像与壁画默契和谐,完整体现了“涅槃”的主题。卧佛身后的西壁上,画了19菩萨和17罗汉的“举哀者”像,还有14身天龙八部护神像。</p><p class="ql-block"> 卧佛的头部上方,画着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奔丧和十大弟子举哀图。迦叶的悲痛欲绝,阿难的接收师训,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盝顶的棚上画着满天的佛像和三幅壁画。</p><p class="ql-block"> 佛床涅槃坛下,讲解员讲了“须跋陀罗自焚,先佛如灭”的画面(该弟子要死在佛主的前面,抢在佛主涅槃之前自焚)。</p><p class="ql-block"> 卧佛脚的下方墙上,画着一些西域各族或外国的信徒使者(?)的举哀者。其动作姿态服装均富有故事意味,可惜没有相关介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b></p><p class="ql-block"> 莫高窟观展分A、B两部分。参观完A馆,进入B馆。</p><p class="ql-block"> B馆侧重展出图片。似乎是以佛教历史为脉,兼顾艺术表现,展示壁画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  其主题词是《庄严净土》:“穷天下谲诡,尽人间丽饰,驰心八解脱,谛想六神通。”</p><p class="ql-block"> 我不懂佛道,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讲佛教故事玄幻奇异,而故事画面极尽瑰丽。看着这些画面,神思禅定,会有心灵的超越。</p><p class="ql-block"> 果真如此吗?看展览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 手机彻底没电了。幸好还带了一个小手机,抢在没电之前,拍下了几幅精彩画面。</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75窟</b>(北凉397-439年),是现存最早的洞窟之一。</p><p class="ql-block"> 图片中的“塑像和壁画人物的造型、服饰,体现了西域和古印度的审美情趣”。洞窟西壁最大的弥勒菩萨塑像,其面相,圆脸圆眼,长眉隆鼻,“庄重宁静”。其造型简约,色彩单纯。菩萨交脚坐在双狮座上,身后是三角形靠背。这些都是西域佛教艺术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49窟的四披壁画</b>(西魏535-556年),南披已脱落。西披的图片介绍,清晰明了。</p><p class="ql-block"> 佛教神话中的阿修罗王,在画中“形象赤身,四目四臂,头顶青天,足立大海,手擎日月,双龙卫护”,这位释迦牟尼度化的大护法,形象够“谲诡”的了。其身边的电神,双手敲出“蝌蚪”般飞驰的闪电;雷神,则擂响周身一圈的鼓,动作狂放;风伯,舞动肩披风巾,“大步飞奔”;雨师,则“口喷云雾,化雾为雨”,这些想象力和创意也够“谲诡”的了。</p><p class="ql-block"> 而画面,以黄色打底,配蓝色、红色、棕色。色彩明艳,和谐爽目。线条流畅,物体飘动,的确是“尽人间丽饰”,美丽动人。</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329窟</b>(初唐618-704年),图片讲述了《乘象入胎》、《夜半逾城》的佛教故事。</p><p class="ql-block"> 《乘象入胎》讲释迦牟尼的出生。其母摩耶夫人“在梦中见到空中有菩萨乘白象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腹中”,摩耶夫人因而受孕,生下太子悉达多(即释迦牟尼)。</p><p class="ql-block"> 《夜半逾城》,讲悉达多太子离宫出家的故事。悉达多“深感人生无常”,决心出家,寻找真理。一天夜里,军士、宫女被昏睡之后,悉达多骑马出宫。“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王、帝释在旁引路”,来到“仙人苦行林中,开始潜心苦修”。</p><p class="ql-block"> 《夜半逾城》的画面。太子骑马,天王捧马足,旁有引路,上有迎接。人物的服饰动作,马的奔跑,飞天的飘舞,都画得精准生动,夺人眼球。</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54窟</b>(北魏386-534年),讲述释迦牟尼“降魔成道”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诞生、降魔、成道、涅槃被称作‘四相’”,显见“降魔”是成佛经历的重要一环。这幅《降魔变》,释迦居中跌跏趺坐,众魔在两侧加以干扰,施以魔障。最终,释迦战胜魔女的诱惑,降服魔王,“彻悟解脱生死轮回的真谛,悟道成佛”。</p><p class="ql-block"> 这幅降魔变是石窟中最早的一幅,其色彩沉重、画面纷杂,是早年画作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249窟</b>(西魏535-556),是《释迦牟尼说法图》。</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肃立在宝池中的莲花台上”,身材修长。两旁的菩萨扭腰侧立,也是身材修长。上有华盖罩着佛光,两侧,四个飞天飘舞。结构对称,线条粗硬,西域的特色突出,而中原的风格也有融合。</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159窟</b>(中唐786-848年),是《普贤变》。画中,普贤半伽坐在白象背上的莲花台上,头戴花冠,胸佩璎珞。纤手柔软,体态婀娜。衣巾薄纱,腰裤沉实。花环配饰,无不“细密精致”。画面“技艺精湛,点黛施朱不失轻重,敷彩雅淡,清丽劲爽,有自出新意的时代风格”。可见,唐代壁画已经形成圆润、清丽、秀雅、灵动的独立风格。</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103窟</b>(盛唐705-786年),是《维摩诘经变》。维摩诘原是阿閦佛国的菩萨,神通智慧,辩才非凡。他化身为居士,到古印度宣扬佛法、教化众生。一天,佛派文殊菩萨前来问疾,佯装称病的维摩诘借机辩论。诸菩萨弟子和国王大臣、各族邦长在一旁观看。画面上,维摩诘坐在床榻之上,身体放松,有意前倾,蹙眉凝目,嘴唇微张。一副专注、自信、胸有成竹的神态。画作以简洁的色彩、劲健的线条、斜线纵深的布局,表现出辩论火爆的场景,尤其是维摩诘的身姿神态,生动传神。</p> <p class="ql-block">  <b>榆林窟第2窟</b>(西夏1036-1227年),是《水月观音》。画中,观音“头戴菩萨冠,胸披璎珞”,坐在石台上。前有河水,后有高山。观音仰头望月,身体被笼罩在月光之中。画面以石绿、墨绿为主色调,颇有“水月”的神韵。线条流畅,情态逼真,韵味悠长,“为西夏时期水月观音像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b>榆林窟第3窟</b>(西夏1036-1227年),是《文殊变》。画面上,文殊菩萨“手执如意,坐在青狮之上”。“天王、菩萨、罗汉、童子”簇拥左右。一行圣众,踏云渡海,浩荡前行。下面是波涛滚滚的海水,后面是群峰耸立的山峦,云翻雾卷,气势浩瀚。线条细密流动,晕染淡雅轻盈。神态描绘有个性,山水刻画有气魄。细腻中见宏大,淡雅中有仙气,的确称得上是“规模壮观恢宏、意境深远的艺术佳作”。</p><p class="ql-block"> 展览的出口处,有卖这幅壁画十几寸大的复制品,画面极美,令人心动。可是玖佰元的高价,让人望而却步。</p> <p class="ql-block"> <b>  莫高窟第3窟</b>(元1206-1368年),是B馆中展出的一个很小的洞窟。然而,它是“元代最重要的代表窟,是敦煌石窟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洞窟中最精彩的是南北两壁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把壁画线描的技法运用得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 画作“以焦墨勾勒”,以淡彩绘之。“丰富多彩的线描”,时而“圆转酣畅,如行云流水”,时而“劲拔顿挫”,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传统的线描几乎荟萃一壁,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评价极高,但壁画已不太清晰。观音的十一面、四十大手,辨认起来颇吃力,但其大轮盘式的千手千眼(每个手掌中都有一只眼),却依稀可见。那细致酣畅、一丝不苟的描画,很有震撼力,仿佛千手千眼在眨动,在旋转,观音要观看众像,安乐众生。</p> <p class="ql-block">  展馆的《霓裳美仪》部分,展出石窟中供养人像和世俗人像的服饰,介绍其中服饰的演变与特点。画面清晰明艳,细腻显现各种装饰纹样的精美,为中国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为“衣冠王国”之美誉,“提供了丰富的视觉记录”。</p><p class="ql-block"> 服饰的名称有图片解说。讲解员着重提示人物的站位体现出来的民族习俗。</p><p class="ql-block"> 记得穿棕色衣裙的四个女供养人,依次是妻子、两个妹妹、母亲。最尊贵的人站在最后,是少数民族尊卑排序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些清晰明丽的精彩展品,更具艺术观赏价值和文物珍藏价值,可惜都是流失国外的壁画,主要收藏在法国和英国。珍宝外流,无比痛心。</p><p class="ql-block"> 遗憾的是,小手机也彻底没电了,连一张图片都没有留下。</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解说员讲解了敦煌壁画流失的历史。虽然已是耳熟能详,但是,再次聆听,还是忧愤交加。看守石窟的王道士的无知;接到上报的官员的轻视;发现石窟藏品的文人的呼吁;官府收管藏品过程中,官吏们的克扣舞弊,等等,让人扼腕,让人感慨,让人憎恶。</p><p class="ql-block"> 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无比丰富的文物古迹。由于缺少官府的重视和保护,或流落民间,或流失海外。有些珍品真迹,只能在国外的博物馆看到,而国内已杳无踪迹,视之思之,焉能不痛心?</p><p class="ql-block"> 展览足足看了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小时可比去敦煌看石窟,收获大得太多了。</p><p class="ql-block"> 起码,对敦煌艺术有了清晰明了的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