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输油管道在输送的过程中需要为原油加压加热的泵站,以及相应的电源和通讯设备。<br><br> <b>说起来,1974、75那两年,我的采访活动还真不少。<br> 那年在上海我还完成了对上海理发工具厂青年工人学理论的采访。从上海我带着71岁高龄的奶奶到北京,没多久就派我去天津拍夏收。天津回来后不久,我夫人他们铁路文工团又外出到基层演出。采编室领导知道我奶奶在北京,便安排我采访一个北京题材“北京水果”,这样就两不误了。妹妹在国庆前来京接奶奶回上海后,我又去了一趟秦皇岛拍输油管道;12月份我又到广东采访沿海的“治海工程”;在汕头还完成了超声厂培养工人技术人员。<br> 1975年年初,我又和采编室几位一起采访了“北京市场”;3月份我们一行六人一起到大庆采访;“五一”没休息,参加了劳动节游园活动;过了“五一”我又到上海采访上海造船业及浙江“安吉毛竹”; 回到北京,我继续完成“北京水果’的采访,以及手头已经完成采访的选题的后期编辑工作。11月我又到营口采访“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br> 可以看出,到画报社工作也就两年多,我已经能完成较重大的经济报道选题。当然,其中的故事也是很多的。<br><br> 大庆油田的发现和投产,当时就说我国的原油实现了自给自足。大庆的原油需要运出,建设输油管道是一个好办法。当然那是那个年代咱们的工业生产的水准有限,那像如今,国产的原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中国已经是全球原油最大的进口国。</b><br> ↑(2)这是1975年第3期《人民画报》上刊登的《我国第一条“地下大动脉”》。 ↑(3)稿件的编辑是我们采编室的张副主任。他是先有了新华社的这幅供稿,才安排我到秦皇岛补拍相关材料的。 ↑(4)秦皇岛油码头是这条“地下大动脉”的终点。大庆原油到这里改用车船转运各地。 ↑(5)从大庆到秦皇岛,输油管道全长1152公里。每隔六、七十公里就需要建一座加压加热泵站。 ↑(6)以下三张是不同构图的油码头(图6-8)。由于是要拍油码头,我到了秦皇岛,直接就到港务局联系。当晚我就安排在港务局的招待所。 ↑(7)秦皇岛油码头。可能确实是招待所满员了,把我安排在一个大楼后的小平房里。没有暖气,生着一个炉子。我就睡在靠门一张床上,又黑又脏的枕头上没有枕巾,被头也是油黑油黑的。听同屋的旅客聊天,能听得出,他们都是司机。 ↑(8)秦皇岛油码头。第二天的早餐,我不记得吃的是什么了。反正都要交粮票,一人一份,感觉油水不足。还好不错,第二天晚上给把我换了房。 ↑(9)我拍摄的这个泵站,应该是输油管道上最后一个泵站了。 ↑(10)我还专门拍摄了地下管线。张副主任说我补充材料拍得不错,只是版面有限,用不上了。<br><br> <b>我奶奶是包裹小脚的。当年爷爷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上海。听老人说,船到苏州河船费不够,爷爷把儿子压在船上,自己去找老乡借钱。在湖南老乡的帮助下,开了一个小酒店,落脚稳了才把奶奶接到到上海。</b><br> ↑(11)这家在新闸路上的酒店,1956年也参加了公私合营,后来我才知道,合营时整个酒店的总价值也就500多元。爷爷每月工资40元,奶奶20元。来多少货,销售后全额上缴。 ↑(12)1946年我出生了。作为长孙,奶奶自然格外喜欢。这张合影应该上海已经解放了。 ↑(13)这是1954年和奶奶在苏州沧浪亭的合影。 ↑(14)当年我住在车公庄路的一个筒子楼里,离动物园较近。我们便带着奶奶游了动物园。 ↑(15)那时候,熊山是这样的。游客可以随意投喂食品的。 ↑(16)在长颈鹿馆前留影。那时候奶奶都是靠小脚走动,那像现在,有的公园有轮椅车租借。 ↑(17)那时候32路公交车到颐和园,总站就在东门前。进了颐和园,我就带奶奶来到知春亭,她就在湖畔坐着,看看万寿山昆明湖。她说:皇帝真会玩。 ↑(18)到故宫就难了。我爱人带着奶奶坐车到人大会堂北门,我骑自行车到那里接上奶奶,让她坐二等,我推着她过天安门、端门,到午门进故宫。我把车停在午门。她们出神武门回家,我再返回午门,取车回家。图为太和门大殿内景。那时候游人可以穿殿而过的。奶奶在大殿里,东看看,西摸摸。她回上海后,跟邻居老太太们炫耀自己摸过皇帝上朝的地方。 ↑(19)妹妹来接奶奶,我就带她们上十三陵。那时候45路公交到定陵有一站,终点是长陵,郊区月票管用。图为定陵外景。在定陵,没让奶奶看地下宫殿,也就让她看看展室里的皇冠等文物。没想到,回城的的时候,车开得快,她觉得心慌,故而没有让她登八达岭长城。<br><br><b>奶奶是1978年去世的,终年75。遗憾的是他没有等到重孙出世,我儿子是1979年1月出生的。</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