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水解字 ③

雷州市河长制办公室

泉 “泉”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泉”字有一种读音:quán。</p> “泉”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部,上下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水;泉眼;钱币的古称;姓。</p> 齐多甘泉,冠于天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泉”是个象形字,本义是泉水。甲骨文的“泉”字,外部的线条,就像座险峻的高山,中间的竖线就像是山的中间裂开了一条缝隙,两边的点代表从山体中喷涌而出的水流。整个字形就像是山上的一眼清泉,从中不断地涌出水流。还有的甲骨文将水流形象化为“下”字形状,强调山泉“飞流直下”的特点。汉字隶变之后,“泉”形成了现在的写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古代,由于泉的读音与钱相近,人们又借用它来指代流通货币的钱。古时“钱”称作“泉布”,反映了货币如同清泉般流通的特性,这一比喻在秦朝统一货币制度后尤为显著。随着贝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泉”字与财富的联系更加紧密。“秦半两”外圆内方的形状形似泉眼,有“周流四方”之意,故“泉”便被用来泛指外圆内方的方孔钱。直至今日,古钱收藏爱好者们仍以“泉友”相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泉,就不能不说到“泉城”济南。“齐多甘泉,冠于天下”,根据最新的泉水普查,济南市域范围内共有泉水1209处。泉,是这座城市最为亮眼的名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济南泉水的形成,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水文地质条件。济南的地势南高北低,其南部山区水源充沛,布满可溶性灰岩的地貌,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溶蚀,形成大量溶洞,利于水的流动。在南部山区汇聚的泉水,一路向北至济南城内,受不透水的火成岩阻挡,形成承压水涌出地表,因而造就了济南“家家泉水”“七十二名泉”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90年代,受制于降水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等原因,趵突泉、黑虎泉等济南名泉曾多次停喷,趵突泉最长停喷时间达到926天。为了保护珍贵的泉水,济南陆续发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条例》《济南市保持泉水喷涌应急预案》等,通过立法保护、自备井关停、多水源联合调度等切实举措,每年减少约1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将城市供水的地下水与地表水比例从8∶2扭转为2∶8。</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月牙飞瀑是济南月牙泉特有的自然现象。月牙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中喷涌水位要求最高的泉眼,当趵突泉地下水位突破29米临界值时,泉水会从月牙泉顶部石窦中流出,形成叠瀑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03年9月6日上午,济南趵突泉复涌。自2003年复涌至今,趵突泉已持续喷涌超21年,刷新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长持续喷涌纪录,济南“七十二名泉”也全部复涌,“月牙飞瀑”盛景重现泉城。</p> 淮 “淮”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淮”字有一种读音:huái。</p> “淮”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河,水名,发源于河南,流经安徽,入江苏洪泽湖;姓。</p>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淮河又称“淮水”,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有“淮”字出现,历史上,淮河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四渎”中,淮水较为特殊,它并未发源于名山巨岭,而是起源于峰高不过八百米的桐柏山。春秋时的地理著作《禹贡》记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的来源,一种说法是因“水鸟”得名。《说文解字》将“淮”字解释为“从水,隹声”。隹字,鸟之短尾总名也,本义为短尾鸟。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古代淮河边有一种叫“隹”的短尾鸟栖息在河畔。唐代“一鸟飞长淮,百花满云梦”“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等诗词,均是描写淮河两岸飞鸟,亦暗合此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种说法则是淮(huái)与“坏”(huài)谐音。12世纪以前,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12世纪后,黄河长期夺淮,彻底改变了流域水系形态和地貌,淮河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天然入海通道,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淤塞,淮河两岸百姓饱受水患之苦,因而有这样说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是历史上淮河的常态。新中国成立之后,据不完全统计,淮河流域发生过10余次较大洪涝灾害,发生较大旱灾的年份也达到了10余次。1950年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更是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治淮伊始,就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方针——上游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行蓄洪区拦蓄洪水并整治河道承泄洪水,下游扩大入江入海泄洪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19项治淮骨干工程在淮河流域拔地而起,在治理淮河水患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测算,在2003年和2007年淮河大水期间,已建成的治淮骨干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受灾面积、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均呈逐步减少趋势,治淮19项骨干工程多年平均减灾效益74亿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70余年建设,淮河流域目前已经建成6300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144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的“最难治理河流”,如今正源源不断地为流域内蓬勃发展的经济注入生机,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着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7%的粮食,为国家的发展筑牢坚实根基。</p> 汴 “汴”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汴”字一种读音:biàn。</p> “汴”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开封的别称;姓。</p> 清明上河图里的繁华都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汴”字本意指发源于河南荥阳的古汴水,也是河南省省会开封的别称。河南开封,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先后多个朝代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作为黄河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开封自古水系发达,有“北方水城”之称。开封地处中原腹地,境内无山,北部毗陵黄河,城内有汴河、蔡河、五丈河、金水河四条河流穿过,号称“四水贯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距今23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魏国率先在现开封城略偏西北处建起城池坚固的大梁城,因地利之便,开凿鸿沟,沟通黄淮,连接长江。隋唐时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是开封真正繁华的开始。大运河中段,现在名叫“通济渠”,也称汴河。开封居于汴河的要冲,时称“汴州”。汴河上引黄河,下通淮水,南接邗沟。鼎盛时期的汴河,分走黄河约三分之一的水量,直通长安与洛阳,控扼唐都交通咽喉的汴州由此升级为水陆大都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遍布的河道让开封拥有了发达的水陆运输网,但也使得开封千百年来不断遭受着水患侵袭。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开封城也屡遭洪水淹没毁坏。洪水过后,城市总在原址上一次次重建。“开封城,城摞城;地上城一座,地下城几层。”这首民谣至今还在流传。考古结果显示,开封地下摞着的古代城池中,有一座便是当时闻名于世界的北宋东京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北宋东京城水系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并定都开封(又名东京、汴梁),使开封城达到历史发展的顶峰,是十一世纪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便生动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东京的自然风光和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展现了一幅烟火氤氲、市井繁华的北宋城市生活全景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清明上河图(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封的繁华在于交通的便利。汴河等水道使开封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货物运输十分便捷。发达的交通网络不仅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也使开封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开封积极构建生态水系,打造“亲水、近绿、怡人”的水系新格局,打造了大宋御河,建成了开封西湖、中意湖,实施“四河连五湖”“十湖连通”“一渠六河”等水系工程。同时,当地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了清明上河园,再现了千年前的繁华市井生活,成为开封对宋文化挖掘传承的一张名片。如今的开封,河连河、湖接湖,这座城市虽饱经沧桑,但依然生机勃勃。</p> 沙 “沙”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沙”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sh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shà。</p> “沙”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读作“shā”时,意为细小的石粒;像沙的东西;姓;(嗓音)不清脆;沙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读作“shà”时,意为摇动,使东西里的杂物集中,以便清除。</p> 为何广州地名有那么多“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骨文“沙”,从水表示和水有关,从点表示微小之物,也用作声符,其甲骨文形态犹如细腻的水流中散落的颗颗沙粒,形象地描绘了沙子的基本特征。到了篆书时期,“沙”字逐渐变化,但仍保留了其本质特征。水旁与“少”字的结合,既暗示了沙子常与水相伴的自然现象,又巧妙地表达了沙子的微小与众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与广州息息相关。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出海口,整个城市水资源充沛,周围水网发达。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城内因水而名的地名多达300余个,其中,以“沙”字命名的地名就有140多个,如大坦沙、沙面、海心沙等。这些地方以“沙”作通名,与国内许多地方的用法不同,指的并不是沙滩,而是水中沙洲,或是沿海濒江淤泥层积成的沙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沙”在广州的特殊义,与广州地理环境的变化有关。广州地形东北高,西南低,依次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历史上的珠江流域多飓风暴雨,大量泥沙顺水冲积而下,汇流于珠江附近,沉积成沙地或沙洲,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小块平原或淤合成大片平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仔细研究广州带“沙”字的地名,可以发现,其中大多数地方位于珠江北岸沿线。这是因为在北半球,河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其南岸往往受到流水冲刷形成凹岸(水流快),北岸则泥沙堆积成滩形成凸岸(水流慢),长年累月后北侧形成大片陆地。清代一首咏番禺的诗词写道:“新沙新地两边河,中有渔舟逐浪过。”其中的“新沙”一词,便是对冲积形成的新沙洲的生动描绘。</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广州二沙岛原为珠江冲积形成的江心洲,因位于大沙头下游而得名。1989年经广州市地名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二沙岛‌,这一名称沿用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带着“沙”字的地名,不仅是广州地理变迁的鲜活注脚,更承载着城市与水共生的记忆,成为广州人血脉里与江河相拥的文化符号。</p> 溶 “溶”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溶”字有一种读音:róng。</p> “溶”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溶化;溶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溶洞】石灰岩等易溶岩石被流水所溶解而形成的天然洞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溶解】一种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等状态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如把一勺糖放进一杯水中,就称为糖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溶溶】(水)宽广的样子:~的江水;月色~。</p> 水对大地的改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溶,形声字,从水,容声。《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溶,水盛也。溶的本义是水盛大的样子。在《楚辞·九叹》中,“扬流波之潢潢兮,体溶溶而东回”描绘了江河奔涌之态,此处“溶溶”即水势盛大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溶作为动词,是溶化、溶解的意思,其对象常为化学物质,水或其他液态溶剂是必要的条件,相关词汇如溶液、溶解度等。这些词语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生物化学等领域广泛应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岩与水的奇妙化学反应,即岩溶作用。岩溶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碳酸盐类岩石为主)的化学作用和物理作用及其形成的水文现象和地貌现象。岩溶也被称为喀斯特(karst)。中国是世界上对喀斯特地貌现象记述和研究最早的国家,早在晋代就有关于喀斯特的记载,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首次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系统描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形态最多样、保存最完好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山西等地。其中贵州荔波、施秉,重庆武隆、金佛山,广西桂林、环江,云南石林等七处中国南方喀斯特更是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广西桂林喀斯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岩溶景观有地表岩溶地貌与地下岩溶地貌两类。地表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塑造出了石林、峰丛、峰林等地貌。与此同时,流水也在溶蚀着地下世界。充沛的降水通过各种缝隙、孔洞进入地下,制造出巨大的洞穴与地下河系统。目前,广西的地下河总长超1.3万千米,相当于约两条黄河的长度。庞大的地下河水系在地壳稳定时期不断溶解、冲刷碳酸盐层,形成了一条条溶洞。许多大型的洞穴系统,往往有着多层洞道。在贵州绥阳,流水溶蚀出了长达437.1公里、115个洞口相连通、纵深达912米的双河溶洞,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长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贵州绥阳双河洞</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流裹挟着溶解后的碳酸盐离子四处流淌,在适宜的条件下,碳酸盐离子因为饱和而沉积,便会形成钙华。四川九寨沟、黄龙都是钙华堆积地貌的代表,在河流跌水处,碳酸钙堆积形成钙华坝以及瀑布。由于生长在表面的微生物群落的不同,钙华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黄龙钙化池</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峰林、层峦、奇洞、秀水,水与岩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具特色、千姿百态的地貌景观和巧夺天工的洞穴奇景,也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前来游览。</p> 沧 “沧”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沧”字有一种读音:cāng。</p> “沧”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 暗绿色(指水);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海】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海遗珠】比喻被埋没的杰出人才或珍贵事物。</p> 从沧海到沧州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最早见于楚系简帛,造字本义为或青或绿色的河水。古代文献中,“沧”常用来描绘江河湖海的壮阔与水色,如“沧海”一词,最早指大海,因海水呈青苍色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沧”最经典的意象当属“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也让这一意象深入人心。此后,从李白《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到李商隐《锦瑟》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再到苏轼《赤壁赋》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提及“沧海”的名篇诗句可谓层出不穷。</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以“沧”命名的地域,也多与沧海有关,“沧州”就是其中的代表。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记载:“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故以“沧”为名设置“沧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上以“沧”命名的地域,也多与沧海有关,“沧州”就是其中的代表。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记载:“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故以“沧”为名设置“沧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面对频发的水患,沧州从未停止治理的脚步。早在唐代,姜师度出任河北道监察兼支度营田使时,便在沧州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开凿两道水渠,对疏浚永济渠沿线洪涝起到了重要作用。清乾隆帝为减少运河水患对京师的威胁,曾三次巡临沧州捷地治水工程,如今的捷地“御碑苑”便是见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运河与沧州紧密相连,如一条血脉,滋养着沧州的古今。现如今,沧州打造了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汇聚沿线八省市1022项非遗,成为目前中国大运河沿线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地,尽显运河文化魅力。</p> 湛 “湛”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湛”字有一种读音:zhàn。</p> “湛”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深;清澈;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蓝】状态词。深蓝色(多形容天空、湖海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清】清澈:河水~见底。</p> 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字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读:“湛,没也。从水,甚声。”意为淹没或沉没。《汉书·贾谊传》中有“仄闻屈原兮,自湛汨罗”之句,“自湛”即“自沉”,意思就是自己沉入水中,指屈原投水自尽。后经引申,“湛”字含义丰富,既可以形容清澈透明,如东晋诗人谢混的《游西池》中有一句“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也可以指露水厚重,如《楚辞·九章·悲回风》中“吸湛露之浮凉”,以“湛露”描绘清晨露水厚重之景;同时,它还能形容饱满盈满,如“湛湛江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到湛,就不能不说到湛江。湛江位于广东省的西南部,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中部。这里三面环海,东朝南海,西临北部湾,南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相望,拥有2.1万平方公里的广袤海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江旧称“广州湾”,别称“港城”。湛江没有一条真实的江叫湛江,虽然境内河流较多,但大多源流短、水量小。清政府在法国胁迫下签订了《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抗战胜利后,以“广州湾”租借地辟为省辖市,定名“湛江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湛江“海威1号”海上养殖平台和周边深水重力式网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4年,湛江被列入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发展至今,拥有1.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800多万人口,海岸线总长2023.6公里,成为环境优美的生态海湾城市。优良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等条件,造就了湛江物产丰富的特点。除了水丰渔美之外,近年来,湛江也积极发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雷州半岛的近海散布着众多岛屿和岛礁,稀有的中华白海豚在此健康繁衍,其种群数量已经成为全国之最。湛江还有“红树林之城”的称号。坐落于此的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湛江麻章区金牛岛红树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湛江地处粤、琼、桂三省(自治区)交汇处,是中国西南各省通往国外的主要出海口,亦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湛江徐闻古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如今,徐闻港是全球最大的客货滚装码头,成为推动广东海南相向发展、“双向奔赴”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连接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大水桥水库与沿岸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湛江徐闻县城东边还坐落着一座大水桥水库,大水桥原名大水溪,水势洪大,湍急无比。为防止汛期给沿岸带来压力,当地截堵大水溪蓄水,在徐闻县城东面建起大水桥水库,1958年7月竣工。大水桥水库是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湛江引调水向南输水的终点站。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通过泵站加压提水,穿过云开大山,连通10座水库,调水至雷州半岛,输水线路近500公里,供水范围包括云浮、茂名、阳江、湛江四市,覆盖人口超过1800万人。</p> 济 “济”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济”字有两种读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j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jǐ。</p> “济”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当读作“jì”时,表示渡河;救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当读作“jǐ”时,表示济水;地名。</p> 这些城市,因济水得名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文解字》中对“济”的解释为:“济,水。出常山房子赞皇山,东入泜。从水,齐声。”“济”是典型的形声字,最初的造字本义便与“水”紧密相关。当读音为“jì”时,它有“渡河”之意,如《左传・文公三年》里的“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后来也衍生出“救助”“帮助”的含义。而读“jǐ”时,“济”主要指代一条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河流——济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济水,曾是我国古代“四渎”之一,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它的源头在今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古时一路向东,穿越黄河却不被泥沙裹挟,独自奔流入海,这种“清浊不混”的特质,让古人对其格外尊崇。《尚书・禹贡》中就有“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的记载,可见济水在远古治水史中的重要地位。不过,随着历史变迁,黄河多次改道,济水下游河道逐渐被黄河泥沙淤塞,最终大部分流域并入黄河水系,只留下“济水故道”的地理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济渎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济水虽逝,但它在文化中的分量从未消减。如今,许多城市的名字仍保留着济水的记忆,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河南省的济源市,名字取自“济水之源”,济水的发源地王屋山就在此处。济源还保存着古四渎庙中唯一一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济渎庙,占地10万余平方米,接近皇家规格,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见证了济水昔日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济宁城区老运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东省济南市因“济水之南”得名,尽管济水早已改道,但“泉城”的灵动气质,仍在延续济水的温润。山东还有一个济宁市,古时因地处济水与泗水交汇处,取“济水安宁”之意。作为运河古城,它曾依托水运兴盛一时。元明清三代,这里均设有最高司运机构,被誉为“运河之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当我们读起“济”字,读的不仅是一条河流的兴衰史,更是一座座城市的成长史。这条曾滋养华夏的古河虽已改道,但其“清浊不混”的精神,仍在济源的山、济南的泉、济宁的运河中延续。</p> 塘 “塘”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塘”字只有一种读音:tánɡ。</p> “塘”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土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表示堤岸;堤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表示水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表示屋里生火取暖用的火坑及坑状的东西。</p> 钱塘江的“塘”是怎么来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治水成功后,曾在今天浙江绍兴的一座茅山上召集各国诸侯论功行赏。后人为纪念此事,将该地称为“会稽”,并设“钱唐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杭城西湖江干湖墅图 清康熙五十五年至雍正五年间彩绘本(局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唐县”中的“唐”是如何演变成“塘”的?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古代,杭州一带曾遭海水淹没,西湖与钱塘江相连。东汉时期便有华信筑塘防海的记载:“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斜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该堤筑成后,不仅保障了钱唐县的安全,也使西湖逐渐与钱塘江分离,演变为淡水湖。另一种说法是,隋朝之前该地一直称“钱唐县”,至唐代,因“唐”字与国号相同,为避讳而加“土”旁,改称“钱塘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论起源如何,“塘”字本义始终指堤岸。海塘即海堤,多以块石或条石砌成陡墙形式,用于挡潮防浪,实为人工修筑的防潮坝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百年来,钱塘江入海口常受风潮侵袭,加之外宽内窄、外深内浅的喇叭状地形,潮汐涌入时带入大量海水,形成天下奇观——钱塘江涌潮。尽管历代文人墨客多赞叹其壮美,但大潮也屡屡造成灾害。为抵御潮患,两岸居民自古便修筑海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古塘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钱塘江古海塘结构复杂、工艺精湛,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至今,部分古海塘依然在护卫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安全中发挥着作用。也由此使得钱塘江海塘及沿岸遗留了大量类型丰富、历史深厚的文化遗迹。如今虽经历千年沉淀,钱塘江两岸仍可见完整塘体遗存,如杭州的五代吴越海塘、明清海塘及海宁的清代鱼鳞大塘,皆为中国海塘建筑史上极具代表性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塘”字以土为岸,以水为怀。它自大禹治水的传说中浮现,从江海之间的较量中诞生,始终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记忆与家园。</p> 渝 “渝”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渝”字有一种读音:yú。</p> “渝”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改变(多指态度或感情):始终不渝、坚贞不渝;重庆的别称;姓。</p> 城在山中建,水在城中穿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渝”,形声字,从水,俞声。本义是改变,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是“渝水”。《说文解字》记载:“一曰渝水,在辽西临渝,东出塞。”此处指的渝水即今天辽西的大凌河。中国古代还有另外两条河也叫“渝水”:一条是江西新余的袁河,另一条是嘉陵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重庆朝天门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名渝水的嘉陵江发源于陕西,流经甘肃、四川,在重庆朝天门汇入长江。两江在此汇合,使重庆成为古代巴国的都城,从夏商到周朝,在此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巴国文化。随着朝代更替,后又称荆州、巴州、江州、楚州等。隋文帝开皇三年以渝水(即嘉陵江)绕城,改楚州为渝州,这就是重庆简称“渝”的来历。到了宋代,宋光宗改恭州为重庆府,“重庆”因此而得名。巴渝之地经历了无数的盛衰沧桑,“渝”的变化之义尽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重庆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东北至东南一带,山地和丘陵占绝大部分,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山城”。四川盆地内部北高南低,四周江河皆向南部汇聚。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的重庆收纳了大量江河,地域内水网密布,也被称为“江城”。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五大支流及上百条中小河流从这里汇入长江奔流到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四川盆地现代水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河切穿群山造就众多峡谷,特别是长江横穿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仙李白描绘了三峡的绮丽和壮美,也让重庆成为许多人的向往之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长江瞿塘峡一带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重庆地区人口大增,通过川江水系聚集四川盆地的货物,开始与长江中下游城市进行贸易往来,重庆逐渐演化为商业重镇。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便利的水运有利于人员物资内迁,山地艰险又可以扼制敌寇进攻,从而被定为陪都(在首都以外另设的首都),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重庆城市景色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2009年,重庆完成三峡移民工作。此后,重庆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长江黄金水道、公路、铁路、航空,让它成为了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同时也是西部地区最大的水陆江海联运的物资集散中心。不仅如此,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双核之一,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今天的重庆已然是一座超级江城,展现出其“雄起”的姿态。</p> 浙 “浙”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浙”字有一种读音:zhè。</p> “浙”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江,古水名,又叫折江、之江或曲江,即今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河流;浙江省;姓。</p> 江流曲折 潮水奔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汉语常用字中,“浙”字承载着独特的地理记忆与文化基因,其不仅是钱塘江的古称,更是中国东部沿海省份浙江的简称。从字形演变到文化象征,“浙”字的千年流转,恰是一部微缩的地域文明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从水折声,形声字。《说文解字》中写道:“浙,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这条古名“浙江”的河流,即现在的钱塘江。钱塘江水系不同段有不同的名称,实际都是一条江,上游安徽境内叫新安江,进入浙江富阳一带叫富春江,到杭州一带叫钱塘江,最后在杭州湾注入东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浙”的字形设计与钱塘江的自然属性也高度契合——钱塘江下游河道蜿蜒,受潮汐影响形成“折回倒流”的独特景观,故古人以“折”喻其形,以“水”明其类。现如今,不少人会把“浙江”读成“折江”,最常见的解释也是因为钱塘江,江流曲折,形如“之”字,又名“折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新安江风光</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地域简称,“浙”的指代范围经历了历史演变。唐代设“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合称“两浙”,这是“浙”作为区域概念的雏形。元代设立“江浙行省”,明清沿用“浙江省”建制,“浙”最终固定为省级行政区简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以江名,足见江之重要。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也是古代吴越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而提到钱塘江,人们一定会提起钱塘江大潮,“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是李白在《横江词》中对钱塘江大潮的描绘。钱塘江大潮被誉为“天下第一潮”,以其潮高、多变、凶猛、惊险而闻名,它与亚马逊大潮、恒河大潮合称为“世界三大涌潮奇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让众多看客为之倾倒。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前后,是观潮的最佳时节,有着“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说法。马上临近中秋,钱塘江大潮也将迎来最佳观赏期。</p> 井 “井”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井”字有一种读音:jǐnɡ。</p> “井”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部,象形,独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①表示从地面向下挖成的能取水的深洞。如水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②表示形状像井的,如天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③表示星宿名,二十八个星宿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④表示人口聚集处,如市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⑤表示整齐,有秩序的样子。如井井有条。</p> 坎儿井的千年智慧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年均降水量仅约16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是我国极端干旱的地区之一。然而,正是在这片炽热干燥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享誉世界的“葡萄之乡”。奇迹的背后,是一套延续千年的智慧灌溉系统——坎儿井,它如地下血脉般静静流淌,滋养绿洲,见证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坎儿井,是新疆独具特色的地下水利工程,集中于吐鲁番地区,是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它不仅是一项水利设施,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坎儿井系统由竖井、暗渠、明渠及蓄水池(涝坝)四部分构成,结构精巧,功能明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竖井,是连通地表与暗渠的垂直立井,用于通风、采光及施工人员上下运输弃土。每道坎儿井少则有几眼竖井,多则有数百眼竖井。首部竖井最深,多位于山前和低山峡谷处。从首井以下,竖井的深度依次递减,直到暗渠中的水流出地面。不仅如此,竖井开挖取出的泥土或沙土会堆积在井口周围,这种做法既节省了清理时间,还可有效防止风沙侵入,确保了坎儿井的水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暗渠,是坎儿井的地下输水主干,分为集水段与输水段。集水段深入地下水位以下,巧妙截引地下水;输水段则位于地下水位之上,依靠巧妙设计的缓坡,利用自然重力实现水体自流。由于地面坡度大于暗渠坡度,地下水无需外力助推,即可从上游潜流至下游,最终溢出地表。暗渠长度因地制宜,一般为3~5公里,部分大型坎儿井甚至超过10公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条隐藏于地下的生命之河,在天山雪融水后经过地下砂砾层的天然过滤,水质清澈甘冽,堪称“流动矿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上,坎儿井不仅是古老灌溉工程的代表,更是新疆各族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生生不息的文明象征。</p> 淀 “淀”字怎么读?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淀”字有一种读音:diàn。</p> “淀”字的含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部,左右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浅的湖泊(多用于地名);沉淀。</p> 重放光彩的“华北明珠”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不同形态、规模和位置的水体有着丰富多样的表述,各种称谓蕴含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文化内涵。就水域深浅来看,广而浅的为淀,广而深的是湖。欧阳修笔下“阳城淀里新来雁,趁伴南飞逐越船”中提到的阳城淀与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中的西湖,便是此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白洋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起“淀”,不得不提到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白洋淀又名“白羊淀”。《宋史·河渠志》记载:“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据资料记载,淀面水势浩大,风起浪涌,如奔跑的羊群,故名“白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洋淀位于雄安新区境内,由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沟渠和芦苇荡组成。芦苇荡是白洋淀重要的标志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著名的水上游击队“雁翎队”,便是利用淀区芦苇丛蔽、沟壕交错的有利地形,与日寇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此外,《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等抗日故事都取材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1944年白洋淀上的雁翎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华北平原最大的湿地生态系统,白洋淀对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具有重要作用,还被誉为“华北之肾”。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白洋淀流域工农业迅速发展,点源、面源污染物不断增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生态治理。当地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重点实施科学补水、生态清淤、百淀连通、退耕还淀、严密防洪五大工程,协同推进城镇、农业、农村污染精细化管控,增强水系连通性和淀区水动力,减少淀区内源污染。白洋淀水质提升并连续三年保持在Ⅲ类,稳居全国良好湖泊行列,野生鸟类种类达296种,“华北明珠”重放光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游客在白洋淀荷花大观园内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生态环境的改善,也为白洋淀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周边乡镇生态农业、文化创意、研学旅游等产业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芦苇画工坊、观鸟民宿等生态旅游产业,不仅让淀区村民腰包渐鼓,更让白洋淀的生态价值转化之路越走越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