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青岛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南区泰安路2号,由原青岛火车站钟表楼改建而成。胶济铁路既是山东第一条铁路,也是济南局集团公司的发轫之地。2021年12月31日,古朴典雅的铁路博物馆开放,是反映胶济铁路诞生发展的专题性展馆,以回眸的视角俯瞰120多年来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铁路是城市的心脉,串联起沿线散落的“点点明珠”。胶济铁路,便是与青岛密不可分、与城市紧密相连的那条纽带。自青岛始一路向西,与中国铁路大动脉接轨,架起青岛通往世界大道,是进出青岛的重要门户。2025年8月25日,我到青岛站参观原钟楼改造的展馆,面积1823平方米,馆藏文物、图片藏品1400余件。 踏进博物馆的那一刻,扑面而来的是浓厚的历史感。以时间为发展脉络,一、二层共设置了五个展区,以“起点”“联接”“抗争”“铸魂”“腾飞”为主题,记录了1899年始建胶济铁路、1904年建成通车、高密抗德阻路、五四运动、“胶济铁路大罢工等标志性历史事件。与胶济铁路终点的济南馆,形成“一体两翼、首尾呼应”格局。 这是一座反映胶济铁路诞生发展的专题性展馆,以回眸的视角俯瞰120多年来胶济铁路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序厅,由“胶济百年”巨幅油画、“胶济铁路零公里”主题雕塑和城市线雕组成。设计展示了铁路与城市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充分体现了“胶济零公里、城市新起点、时代领跑者”的建馆主题。 第一展区“起点”:1897年德国借“巨野教案”武力侵占胶州湾;189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1899年,德国第二任胶澳总督保罗·叶什克下令开工修筑胶济铁路,1904年6月1日全线通车;胶济铁路名称取“胶澳”与“济南”之首字,东起青岛,北行绕过胶州湾,西抵济南,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 <p class="ql-block"> 胶济铁路是山东第一条铁路,也是中国最早的铁路之一,是二十世纪初饱含中国人民屈辱与抗争的见证之路。青岛火车站是胶济铁路的起点,也是青岛迈向现代城市的新标志。胶济铁路干线全长395.284公里。1904年6月15日张博支线39.686公里修筑完成。9月淄红线6.993公里修筑完成,胶济线共耗资5290.12马克。</p> 第二展区,名为“联接”:胶济铁路的建设,为青岛发展提供了坐标和参照,铸造起城市兴起的框架和结构,联接起铁路与沿线航运、矿山、工商、教育等互动关系,催生了青岛作为现代城市的原生动力,使其在百年发展中保持了蓬勃向上的生机。胶济铁路的建成和投用,迅速地变成了青岛这座城市发展的纽带和动力之源。 第三展区“抗争”:胶济铁路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高密抗德阻路,到青岛日德战争,再到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胶济铁路勘测设计初期,在高密段遭到当地民众阻拦,德国胶澳总督保罗·叶什克派兵镇压惨杀了乡民20余人;1900年10月,德军又到李家营、克兰、沙窝等村杀害阻止修路群众680余人,烧房千余间。 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与胶济铁路密切相关。胶济铁路发展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国家主权的抗争史和奋斗史。1900年7月,坊子义和团火烧德坊子矿务局,美国传教士及德国矿务局、铁路局等外国人逃往青岛;10月,沙窝村民和义和团杀死德军50余人。后在商人傅丙昭和德国汉学家卫礼贤调停下胶济铁路复工。 第四展区,名为“铸魂”:胶济铁路工人队伍,是山东早期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中共一大后,中国共产党领导胶济铁路总工会开展罢工斗争,拉开青岛工人运动序幕;在五卅运动革命低潮期,胶济铁路成为工人运动新的策源地;在军阀混战的年代,胶济铁路党组织领导工人阶级开展不屈不挠的抗争。 胶济铁路,红色之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党组织成为铁路沿线革命斗争的中流砥柱。1938年1月10日,青岛二次沦入日寇铁蹄之下,胶济铁路也再一次陷入日本人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大大小小的铁道武工队、游击队,配合八路军沿铁路开展游击战争,扒铁路,炸机车,打车站,日军惶惶不可终日。 第五展区“腾飞”:浴火重生、复线建设、技术升级、服务社会、高铁逐梦五个板块,反映胶济铁路不同时期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胶济铁路迎来快速发展的历史新机遇。从艰辛的复线建设、电气化改造、修建胶济客专,到开行和谐号动车、复兴号上线运营、济青高铁建成,成为中国既有线提速改造开行动车组的“试验田”,也成为中国高铁发展的先行者。 我们漫步博物馆,参观过展区的一件件藏品、一幅幅图片,以回眸的视角彷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火车呼啸而过的气息与枕木旁零落的石砾。胶济铁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从修建之初的“仅十二小时而已足”到列车时速提升到复兴号的每小时300多公里,“百年胶济、历久弥新”是其真实写照。我们为它骄傲,更为它自豪! 2025.09.12.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