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襄阳初为县治,筑城最早可上溯至西汉初年。东汉刘表新筑大城为荆州治所,后历代都是州、郡、府治所。宋代,襄阳城由夯土城墙改为包砖城墙,至明朝初年,经过邓愈的大规模修筑,形成了襄阳古城现在的格局。城墙周长7331米,平均高约8米,宽约10米,内用粘土夯筑,外用青砖垒砌。城北以汉水为池,城东、南、西三面凿有城濠,濠宽130米至250米,深2至3米,终年水波潋滟,俨若平湖,自古就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之说。</p><p class="ql-block">古城原有城门六座,即震华门、临汉门、拱宸门、阳春门、西成门,文昌门,均设有瓮城,东西南三面设有子城。现存有夫人城、临汉门、拱宸门、震华门、仲宣楼、昭明台、大成殿、襄王府、绿影壁、憔楼、护城河等景点。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沙盘复现了府学宫、武圣宫、贡院、鹿门书院、城隍庙、提督府、三皇殿、净乐宫、狮子楼、魁星楼等四十多处已经灭失的历史建筑,呈现了明清以来的城防格局和街巷风貌。</p><p class="ql-block">襄阳明清古城墙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与江苏周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等地联合组成“中国十大古城镇联盟”。1956年,列入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1月,襄阳古城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襄阳古城——拱宸门大北门</p><p class="ql-block">襄阳城墙始筑于西汉,宋改砖城。经宋元襄阳大战及元代“毁城”破坏严重。元末明初朱元璋诏令重修,奠定格局。历代维修。内层夯土,外包城砖。宋以来各型文字砖散见其间,尤以“洪武十六年”城砖最著。城墙周长7331米,平均高8米,宽5-15米。上设垛堞4000多个。原有六座城门,分别为东门阳春门、西门西成门、南门文昌门、大北门拱宸门、小北门临汉门、东长门震华门。各门外均有月城(瓮城)及吊桥。</p><p class="ql-block">此为大北门拱宸门。瓮城为明代所建,至今保存完好。高6米、内宽22.8米、深10.75米。瓮城门通汉江,为水旱两道结构,设千斤闸。东面附设拱宸门码头。拱宣为拱卫邹之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夫人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韩夫人,东晋人。晋平西将军朱焘妻,左将军朱序母。东晋太元三年(378)二月,在前秦攻襄阳之战中,协助时任中郎将、梁州刺史的儿子朱序守城拒敌,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在襄阳城西北角增筑一道内城,挡住了攻城的秦军。为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后人称此段城墙为“夫人城”。明初在此扩建子城一座,长24.6米、宽23.4米,上勒石额“夫人城”。韩夫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巾帼英雄,她锐身自任、保家卫国的精神映耀古今。后人有诗赞曰:“如此金汤固,长存粉黛名。”</span></p> <p class="ql-block">临汉门简介</p><p class="ql-block">俗称小北门,是襄阳古城六大城门之一。位于襄阳古城中轴线北端,因门临汉江而得名。城门内额“北门锁钥”是对它作为战略要津的准确评价和赞誉。小北门城楼始建于唐代,重修于明洪武初年、崇祯十四年以及道光六年,现存建筑为道光六年知府周凯所建,1988年又曾进行落架大修,保留了原有形制和风格,至今完好,已成为襄阳古城的重要标志。城楼建在拱券式城门洞上,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七檩抬梁构架,砖木结构,为清代建筑。小北门城楼具有北方建筑的稳重、浑厚之风,又兼南方工艺的灵动、飞扬之气,脊吻、饰件则多采用襄阳地方传统工艺,兼有南北之风。城楼下有城台,长13.75米、宽22.6米,外有垛墙,内有女儿墙,台西侧有蹬城马道通夫人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