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寻不回的母校

肖慧娟

<p class="ql-block">我的母校——马鞍山市第六中学,我在那里学习了5年,其中初中三年、高中两年。时光飞逝,50年过去了。自打算写一篇关于母校的文章开始,脑海里便总在努力地回想它的模样。它坐落在美丽的雨山湖畔,虽然七十年代的校园设施简陋,但教室里朗朗读书声依然响亮;土跑道的操场上,也同样留下了我们的欢乐时光。它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连同老师们的谆谆教诲、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都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母校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用知识和爱心浇灌着我们。如今母校早已不复存在,但那些记录着我们青春岁月的回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p> <p class="ql-block">1970年的夏天,我小升初。不久后,我收到了马鞍山市第六中学的入学通知书。报到那一天,我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一个特殊的班级。说它特殊,有三个原因:一是人数少,我们这一届初一共招了15个班,每个班都有五六十个学生,而这个初一15班,人数只有三十五人;二是大部分同学都来自各小学的校宣队成员,个个能唱能跳;三是整体素质较高,单是来自小学的班长就有十几个。我幸运地被分配到这个班。它对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称呼——初中“舞蹈班”。 </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主任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姓裴,裴老师刚从学校毕业,比我们大不了几岁,不仅文艺范儿十足,工作起来积极性很高。</p><p class="ql-block">裴老师出生在高干家庭,父亲曾是马鞍山市副市长。她却毫无高干子女的架子,像个大姐姐一样,领着我们学习、排练、演出。记得初一时,全国各地都在放映电影《地道战》,其主题曲旋律激昂、节奏铿锵,格外振奋人心。裴老师便编排了《地道战》主题曲群舞。男生女生分别搭成“地道”队形,时而由横排变换为竖排;另一拨同学则端着模拟枪支的姿势,从“地道”中钻进钻出,再跟着音乐节奏依次亮相。当时排练时,大家就像在做游戏,既好玩又新颖,最终这场群舞的演出效果格外出色。</p><p class="ql-block"> 四十六年后的师生聚会上,这支《地道战》群舞再度上演。当《地道战》的熟悉旋律响起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登上舞台,无需预演便跟着跳了起来,足见当年的记忆有多深刻。聚会上,正是这支舞曲将氛围推向了高潮,欢笑声与欢呼声久久不息。</p><p class="ql-block">我们与裴老师相处的时光一年多,后来她因要去高校深造,便离开了学校。</p> <p class="ql-block">升入初二后,我们的班主任换成了李露美老师。李老师是从企业临时抽调到学校任教的,论年纪,她算得上是我们的长辈。她个子不高,却精神抖擞,不仅会唱歌、弹琴,指挥合唱时动作刚柔并进,还擅长作词作曲。李老师带班的那段时间,我们班也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的各类演出。最难得的是,李老师有一颗大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日常的嘘寒问暖更是无微不至。</p> <p class="ql-block">初二下学期末,我们初二(15)班因学校教师资源短缺而解散,35位同学分别被分配到初三的十四个班。我和李红同学分配到初三(13)班。李红是我们原班的班长,年龄比我大两岁,我们原来就是最要好的朋友。她人善良,乐于助人,说话做事总带着大姐姐的温和口吻,在班级里也处处表现积极。同学们戏称她是“傻大姐”,<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是这个“傻大姐”,她是班里</span>第一批加入共青团的同学,让我十分羡慕。</p><p class="ql-block">分到了新班,我们不仅一起学习,在追求进步的路上,她也一直耐心帮我解答困惑。我在入团的路上屡屡受挫,两批发展新团员未能入选,眼看初中就要毕业了我还没有入团,一时对入团丧失了信心。李红看出我的心思,鼓励我不要灰心,积极向团组织靠拢,并积极推荐、介绍我加入共青团。最终,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我在初中毕业前加入了共青团。</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离开母校已五十多年。如今,她已不复存在,原址早已改建为社区老年文化中心。她已不再是记忆中的六中,我也不再是当年的少年。想起在母校度过的五年时光,是她陪伴着我们从青涩走向成熟。我知道,无论再过多少年,无论母校的旧址是否尚存,她永远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