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时空的红色之旅--参观遵义会议会址

龙大祥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12日,是上海东犁退休俱乐部0906团贵州经典双飞七日游的最后一天。上午,我团快速渡过青溪峡,中午后直插遵义,如一场闪电游击战。</p><p class="ql-block"> 整个遵义,红色一片。虽游程紧凑,有点像流星,因傍晚要到茅台机场坐上东方航空飞回上海,如期完成贵州七日游之旅。但我们还是稳步向前,穿过红军街,直到遵义会议会址。驻足仰望这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大门楼,大门上方有块“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的牌匾,这是1964年毛泽东主席书写的亲笔手迹,也是毛泽东主席为革命纪念馆唯一的一幅题字,非常醒目,非常珍贵,被誉为“中华第一匾”。走进陈列馆,我们放慢脚步,全神贯注认真看读每张图片、每件实物、每个史料。首次实地寻访,就感到强烈的震憾,仿佛在历史时空中穿越。</p> <p class="ql-block">  在遵义会议陈列馆的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当年20位参加遵义会议的雕像群。这是一组长征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群雕人物栩栩如生,讲解员从此开始娓娓介绍红军长征历程和遵义会议过程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发展。整个陈列馆展陈内容分为“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五个部分,多资料、多媒体、全方位展示了这段光辉的历史。陈列中的图片和文物诉说着红色历史,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崇高,让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革命战争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1935年1月,红军长征到达黔北重镇遵义。由于中共临时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的错误指挥以及长征途中所犯的逃跑主义错误,这时的红军,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决定在遵义召开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p><p class="ql-block">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有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洛甫(张闻天)、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凯丰),参加会议的还有红军总部和各军团主要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以及中央秘书长邓小平,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和翻译伍修权也列席会议,共20人。</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干预,确立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议的一系列重大的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做出的。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一结束,常委分工周恩来、毛泽东负责军事工作。常委又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在二度赤水后,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至此,遵义会议后的组织整顿工作大体完成。</p> <p class="ql-block">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战术变得极为灵活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战移中的决定牲胜利,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领导地位后取得的最大胜利。这些战役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才能,展示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遵义会议还有一个核心成果,是政治路线的根本性调整,对红四方面军产生了首要的、也是最具根本性的影响,就是它重塑了中共中央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为1936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懋会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政治前提,更是党中央坚定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总方针,提出的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是一个建立在遵义会议后军事实践成功基础上的、清晰且富有吸引力的战略蓝图。</p> <p class="ql-block">  走出遵义会议陈列馆,虽然参观时间比较紧凑,但有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先辈的敬仰之情,深感遵义会议是个伟大的转折,仿佛听到当年与会者们坚定而深思熟虑的声音,那遵义会议的情景、那一张张照片和文物不时地浮现眼前。这次遵义之行,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红色氛围,这是一次受教和传承遵义会议精神的的红色之旅。在遵义,没有看到于“文革”时期矗立的毛泽东巨大雕像,这是我遵义之旅的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