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博物馆观感

巍巍群山(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宁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是国家级一级博物馆,集文物收藏、研究、展览、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了解宁夏历史文化的核心场所。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p><p class="ql-block">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成立时间 :前身宁夏地志博物馆筹备处成立于1959年,1973年正式更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 :新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人民广场东街6号(原承天寺塔院旧址),总建筑面积3025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馆藏与展览</p><p class="ql-block">文物数量 :现藏文物4万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4000件,一级文物159件(如鎏金铜牛、石刻胡旋舞墓门等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常设陈列 :包括“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西夏文物”“宁夏革命文物”等,系统反映宁夏历史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功能与特色</p><p class="ql-block">教育功能 :是自治区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党史教育、国防教育等社会功能。</p><p class="ql-block">文化交流 :多次赴日本、香港举办展览,展示宁夏文化魅力。</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 :新馆融合现代与民族元素,外墙装饰采用迦陵频伽等传统图案。</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牛 </p><p class="ql-block">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M177号陪葬墓,青铜铸造,通体鎏金,重达188公斤。铜牛造型健硕,工艺精湛,被誉为“西夏第一牛”,代表西夏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p> <p class="ql-block">石刻胡旋舞墓门</p><p class="ql-block">1985年出土于宁夏盐池县窨子梁唐代墓葬,由两扇石门组成,浅雕两名男性舞者表演胡旋舞。其造型生动,展现了唐代西域舞蹈风格,是研究唐代乐舞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胡旋舞源于中亚,传入唐王朝后受到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此墓墓主人为中亚“栗特人”,这件镇馆之宝上的舞者为典型胡人形象,一方面展示了胡旋舞的神采,另一面鉴证了历史上中西文明在丝路上的交汇。</p> <p class="ql-block">石雕力士志文支座</p><p class="ql-block">出土于宁夏银川西夏陵区6号陵,这类支座在西夏陵共出土了14件,但刻有西夏文字的仅此一件,这也是它被称为国宝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座顶左上角阴刻西夏文三行,其中包括译文“志文支座”,背部还阴刻一行汉字,为石雕工匠的姓名。它是西夏时期党项族与汉族文化交融传播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展</p><p class="ql-block">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2016年国家首批20家之一),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p><p class="ql-block">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2018年4月13日,入围“神奇西北100景”。</p><p class="ql-block">2018年7月,宁夏公布参加“三群体”重点优抚对象优惠卡活动的景区名单,贺兰山岩画在列。</p> <p class="ql-block">宁夏出土文物展</p> <p class="ql-block">各个时期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红旗漫卷西风</p><p class="ql-block">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宁夏,毛泽东诗词清平乐六盘山。</p><p class="ql-block">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p><p class="ql-block">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p><p class="ql-block">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p><p class="ql-block">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猛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p> <p class="ql-block">宁夏通史陈列</p> <p class="ql-block">宁夏民族分布以汉族为主体,回族为少数民族核心,其他少数民族人口较少且分布零散。具体分布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构成 </p><p class="ql-block">汉族 :占常住人口63.25%(2025年数据),是宁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等地。</p><p class="ql-block">回族 :占常住人口35.84%(2025年数据),是中国回族最大聚居地,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主要聚居在固原市和吴忠市,占宁夏回族人口的80%以上。</p><p class="ql-block">其他少数民族 :包括满族、蒙古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保安族等31个民族,人口总数约267.6万,占18.96%,分布较分散,主要集中在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p><p class="ql-block">人口密度与区域差异</p><p class="ql-block">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为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吴忠市,其中银川市人口密度达260人/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中部地区人口密度最低,少数民族分布相对集中。</p><p class="ql-block">民族文化与宗教特点 </p><p class="ql-block">回族是宁夏唯一的少数民族主体,信仰伊斯兰教,清真寺是主要宗教场所,保留传统饮食、服饰和习俗。</p><p class="ql-block">汉族中部分群众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交融显著。</p><p class="ql-block">总结 :宁夏民族分布呈现“汉族+少数民族”的多元格局,回族集中于北部,汉族主导经济与文化,少数民族多分布于南部及边缘地区,民族文化融合特征鲜明。</p> <p class="ql-block">羊皮筏子</p><p class="ql-block">水上运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宁夏历史可概括为以下五个阶段,涵盖从远古文明到现代自治区的演变:</p><p class="ql-block">一、远古文明时期</p><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 :3万年前宁夏境内出现人类活动,水洞沟遗址揭示了旧石器晚期的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迹。</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 :6000-4000年前,宁夏南北居民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从事畜牧业和农业生产,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p><p class="ql-block">二、西夏王朝(1038-1227年)</p><p class="ql-block">党项族李元昊于1038年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疆域涵盖今宁夏、甘肃、陕西等地,成为四强之一。</p><p class="ql-block">西夏以军事防御著称,修筑长城、秦渠,经济繁荣,文化融合。</p><p class="ql-block">三、元朝与宁夏得名</p><p class="ql-block">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意为平定西夏、稳定边疆。</p><p class="ql-block">元代设宁夏行省,治所宁夏路,为宁夏行政区划起点1。</p><p class="ql-block">四、明清时期的行政变迁</p><p class="ql-block">明朝 :设宁夏卫所,实行军屯制度,长城沿线设九镇。</p><p class="ql-block">清朝 :改宁夏府,属甘肃省,设宁夏将军,成为准省级行政区。</p><p class="ql-block">五、现代自治区成立</p><p class="ql-block">1949年 :宁夏解放,沿用“宁夏”名称,辖区范围与民国时期一致。</p><p class="ql-block">1958年 :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总结 :宁夏历史以西夏王朝为标志,融合了中原文明与少数民族文化,历经千年变迁,现成为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p><p class="ql-block"> 2025.09.12制作于乌鲁木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