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敦煌艺术馆

zmzg辛平

<p class="ql-block">敦煌艺术馆,位于甘肃兰州市城关区南滨河东路522号(敦煌研究院办公区院内),是一所具有科普特色的艺术展馆,是莫高窟在兰州的展示平台和科普基地。该馆建于2008年,2022年提升改造后重新向社会免费开放。</p><p class="ql-block">敦煌艺术馆,所展览的敦煌莫高窟展品,大体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觉色敦煌”,精选了敦煌壁画、彩塑、敦煌遗书、经典复制洞窟等约200多件展品,以古语新说的视角呈现,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的艺术体验。第二部分“莫高精神”,展示了一代代莫高窟人秉持“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择一事而终一生,点燃了世界级文化艺术的传承之火,使敦煌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1722031</p><p class="ql-block">拍摄手机: 小米13 Ultra</p><p class="ql-block">上传音乐:《大漠敦煌》纯音乐</p><p class="ql-block">图文/制作:辛 平</p> <p class="ql-block">过去,在甘肃工作期间,曾去过几次敦煌莫高窟,看过好多洞窟,但都是走马观花,游览而已。2025年9月4日,前后三次走进兰州敦煌艺术馆,较详细地参观了所展出的敦煌文化艺术作品。深深感到,敦煌艺术是活着的文明密码,是众多画师笔下的色彩,是古今工匠手中的凿刀,更是一代代人对美与信仰的坚守。通过参观,不只是看一场展览,是与千年前文化艺术的一场对话,更是对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艺术的再学习,又是接受“莫高精神”的再教育。</p> <p class="ql-block"><b>甘肃石窟</b></p><p class="ql-block">在兰州敦煌艺术馆里的《甘肃石窟艺术分布图》中,甘肃有24个石窟,人们熟知的是莫高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其实,武威市城南的天梯山石窟,距今1600多年,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它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也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源头,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石窟鼻祖”。</p> <p class="ql-block">甘肃武威市天梯山石窟大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220窟</b></p><p class="ql-block"> 是敦煌莫高窟中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洞窟,也是唐代艺术的精品洞窟。在兰州敦煌艺术馆的敦煌石窟艺术展中,最引人注目是莫高窟第220窟的复原品,它保持了原窟形状,笔触细腻,栩栩如生。我曾多次去敦煌看过220窟,长达1300多年,仍能保存如此完好,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九色鹿</b></p><p class="ql-block">兰州敦煌艺术馆的敦煌石窟艺术展中,有一幅《鹿王本生图》复本,它是中国北魏时期的代表名作。原本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西壁中层,全图纵58cm,横390cm。这幅壁画在国内外有很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基于此壁画为角本,产生了众多的衍生文化产品。如,邮票、动画片、舞剧、童话及游戏等等。</p> <p class="ql-block"><b>妙音乐舞</b></p><p class="ql-block">甘肃敦煌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这些千年壁画描绘了世界天乐曼妙的无限盛景,突出了天人同乐、以乐舞供养的实践,多维度展现出珍贵的音舞图像史。在兰州敦煌艺术馆里,一组《妙音乐舞》壁画复制品中,有反弹琵琶、飞天、千手观音以及吹拉弹打等乐舞精品,展示出了博大精深的丝路文化。</p> <p class="ql-block"><b>今古工匠</b></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始终饱含着理性精神与人文色彩。在兰州敦煌艺术馆里,工匠大师价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精心研究,临摩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建筑、家具、服饰妆容、乐舞图案等作品,人情至性,气象万千。今古匠师们将自身的生命情感与心力夙愿倾注其中,既让器物合乎自然之道,又彰显出精细的技艺和才华。(下图1网络)</p> <p class="ql-block"><b>人间万象</b></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的脉络中,始终饱含着理性精神与人文色彩。在兰州敦煌艺术馆里,工匠大师价通过对敦煌艺术的精心研究,临摩敦煌壁画中的古代建筑、家具、服饰妆容、乐舞图案等作品,人情至性,气象万千。今古匠师们将自身的生命情感与心力夙愿倾注其中,既让器物合乎自然之道,又彰显出精细的技艺和才华。</p> <p class="ql-block"><b>丝绸之路</b></p><p class="ql-block">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我国长安与中亚之间的交通往来路线称为“丝绸之路”。这条路不仅是中西交通和商贸的主要干线,还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汇通的桥梁。在敦煌莫高窟里,有大量壁画反映长安、西域、中亚、印度、西亚,以至欧洲的商贸和文化交流,见证了千年间这条道路的沧桑岁月和悠久历史。</p> <p class="ql-block"><b>莫高精神</b></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是历史的回响,文化的交融,是人类智慧与精神追求的永恒象征。从40年代起,莫高窟珍贵的世界遗产,以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为代表的几代敦煌人,放弃优渥生活,执着的与恶劣环境抗争,坚守大漠数十年,进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形成并创立了敦煌学研究实体与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p> <p class="ql-block"><b>莫高窟148窟:</b>敦煌坚守者的精神象征。</p> <p class="ql-block">2019年8月19日,习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考察座谈时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把莫高窟保护好,把敦煌文化传承好。”</p> <p class="ql-block"><b>资料链接:莫高精神</b></p><p class="ql-block">其核心内涵是“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十六字精神,这是敦煌研究院几代文物工作者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坚守大漠‌。</b>表现为不畏艰苦的执着品质,敦煌文物工作者面对戈壁恶劣环境,始终保持对文化遗产的守护热忱,代表人物常书鸿、樊锦诗等连续几代人以毕生精力扎根敦煌。‌‌</p><p class="ql-block"><b>‌甘于奉献‌。</b>体现为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史苇湘、欧阳琳夫妇放弃个人艺术追求专注壁画临摹,李云鹤87岁仍坚守壁画修复一线等事例,展现出数十年如一日的无私付出。‌‌</p><p class="ql-block"><b>‌勇于担当‌。</b>彰显为国尽责的使命意识,樊锦诗曾顶住压力阻止莫高窟商业化开发,通过数字化技术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到“预防性保护”的跨越。‌‌</p><p class="ql-block"><b>‌开拓进取‌。</b>包含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敦煌研究院创建多场耦合实验室、完成近300洞窟数字化采集、开发“数字藏经洞”项目,推动文物保护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p> <p class="ql-block">敦煌石窟的魅力,既是通过千年璀璨石窟艺术的展现,更是通过七十多年来几代人孜孜不倦、甘于奉献凝结而成的“莫高精神”的展现。</p> <p class="ql-block"><b>资料链接:莫高窟</b></p><p class="ql-block">俗称“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群体中的代表窟群。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鸣沙山东麓、宕泉河西岸的断崖上。坐西朝东,面向三危山。洞窟密布在南北长约2公里的崖面上,高约40米至50米,岩质为酒泉系砾石岩层,由积沙与卵石沉淀粘结而成,沙层疏松,不适于雕刻,故石窟中以泥塑彩绘为主。</p><p class="ql-block">晋时曾称“仙岩寺”,十六国前秦时正式名为“莫高窟”,隋末唐初曾称“崇教寺”,元代称“皇庆寺”,清末又称“雷音寺”,但都是在某一短时期内以一窟、一寺之名代称整个莫高窟。莫高窟的始建年代,据第156窟前室北壁上的晚唐墨书《莫高窟记》,莫高窟始建于西晋末年;又据P.2691《沙州地志》,洞窟始建于东晋永和九年(353);再据敦煌研究院藏武周圣历元年(698)《李君修莫高窟佛龛碑》载,前秦建元二年(366)沙门乐僔始凿第一窟。目前三说并存,但通常多依前秦建元二年说。前秦之后,又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分初、盛、中、晚四期)、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前后共11个时代,历时千年,在武周(初唐)时已有“窟室千余”。</p><p class="ql-block">莫高窟窟群全长1600余米,分南北两区,现存有壁画、塑像者共492窟,绝大多数分布在南区。莫高窟的北区除少数洞窟存有壁画,其余则是多达二百五十余个空窟。现编号的492个洞窟共有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三千余身,唐宋木构窟檐五座。最大彩塑高35.5米(武周证圣元年建第96窟的“北大像”),最大壁画约47平方米(五代第61窟“五台山图”)。石窟以彩塑为主体,四壁及顶均彩绘壁画,地面漫铺花砖,窟外有窟檐(或殿堂)、栈道,窟窟相通相连,是以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合一的佛教文化遗存。在古代,莫高窟南区主要是佛徒传播佛教义理和礼拜的处所,也有少量洞窟(如河西都僧统洪辩的第17窟)是著名高僧生前的禅房和死后存放骨灰的瘗窟。而在北区的二百余个徒壁、无画塑的洞窟,则多为画工、塑匠居住的生活窟和僧人行禅的禅窟,少数是佛徒埋葬尸骨的瘗窟。石窟形制主要有中心柱窟、覆斗顶形窟、中心佛坛窟等;也有一些异型窟,如南北两壁开二至四个禅窟的覆斗顶窟,横宽20米左右的涅槃像窟、七佛并坐窟,高50米左右、由地面直通岩顶的大佛窟等。彩塑有佛陀像、菩萨像、弟子像、天王像、力士像、罗汉像及高僧像等。壁画题材有表现佛陀、菩萨、弟子、天王、力士、梵天、罗汉等等的单身画像(即尊像画);有叙述释迦牟尼从入胎、出生到成长、悟道、降魔、成佛等神化了的传记性的佛传故事画;有表现佛陀在成佛前的若干世忍辱牺牲、救人救世的本生故事画;有描绘佛陀度化众生的因缘故事画;有以汉族传统神话为主包括道家的某些神话的故事画;有描绘佛教传播中佛陀、菩萨、高僧事迹为题材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灵异事迹和圣迹的佛教史迹画(包括瑞像图);有以佛教经典为内容的佛教经变画。这些是莫高窟壁画中的主要部分。有以一佛二菩萨表现的简单画幅,也有包括众多人物、飞天水鸟、重阁高楼、亭台水榭的巨制;有包括造窟主及其家族眷属画像以及供养者出行图的供养画像;还有包括石窟藻井、壁画边饰,画像、塑像衣饰的装饰纹样的图案画。这些文物遗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精湛艺术的高度水平和有关时代的绘画雕塑艺术发展的历史,而且在不同程度上提供了中国、尤其是河西及敦煌地区古代有关宗教信仰、思想观念、政治斗争、民族关系、中外往来、社会生活、民情风俗、生产技术、建筑服饰、刀兵甲胄、典章文物等发展演变的形象资料,具有珍贵的艺术和历史、考古价值,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连续修建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佛教石窟群。</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年间(1522-1566)莫高窟成为明朝域外之地,洞窟已无凿建。清康、乾之世经营新疆,莫高窟再次为有识之士重视,并辑旅途笔记刊布介绍。道光年间的“花门之变”,白彦虎率部逃奔沙俄,途经敦煌,对洞窟颇有破坏。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说二十五年)莫高窟第16窟发现藏经洞(今编号为第17窟),洞内密藏近千年的绢纸书画文献出土,随之英、法、日、美、俄等国“探险家”闻风而至,藏经洞内大批遗书和文物被洗掠,石窟壁画也遭劫掠。</p><p class="ql-block">1921年沙俄白军数百人窜入敦煌,扎营莫高,在窟内烧炕做饭,壁画被火燎烟熏,刀刻涂画,多有损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敦煌学”,其研究对象主要就是藏经洞出土的文书文物资料和莫高窟艺术。于是,莫高窟再次闻名于世。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开始了有专职人员的管理和壁画临摹。1951年更名敦煌文物研究所,对危岩进行加固,壁画、塑像的病害始得科学保护和治理。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同日、美等国合作,加强了石窟、壁画、塑像病害的科研和防治工作,并初见成效。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一届全体会议批准将敦煌莫高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摘自敦煌研宄院网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