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诗歌剑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内容逐渐从多元创新走向同质化疲软。赌石、鉴宝、文玩等题材反复出现,却沦为流水线生产的“娱乐罐头”——悬念是预制的,反转是编排的,夸张情绪是批量复制的,仿佛所有内容都在重播同一个“刺激剧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种疲软的根源,藏在资本逐利的逻辑里。一些原本带有民间趣味或文化内涵的领域,在资本介入后变成“流量表演”:主播与卖家提前设定剧情,剪辑高光片段掩盖真相,所谓“悬念”不过是诱导观众停留的工具。赌石就是典型,它被包装成一场充满未知与暴富机会的游戏,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流量陷阱。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的推波助澜——观众越关注这类内容,平台越密集推送,制作方越热衷生产,最终形成“情绪刺激—流量变现—内容重复”的闭环,把娱乐变成了资本收割注意力的陷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鉴宝类内容的异化同样触目惊心。原本以文化传播为核心的节目,如今成了“一夜暴富”的叙事载体:专家不再专注藏品真伪,反而化身“情绪裁判”,用夸张的价值判断制造话题;部分主播甚至编造“透视眼鉴宝”“与文物对话”的离奇设定,本质是借“文化”之名卖货,让文物价值沦为博眼球的道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资本的套路从未复杂:故事越夸张,观众停留时间越长,广告与带货收益越高。化妆品用“速效变美”制造容貌焦虑,保健品靠“包治百病”放大健康恐惧——它们都在刻意制造需求幻象,利用人性弱点掏空普通人的钱包。更隐蔽的危害在于,这些内容长期渲染焦虑、攀比、功利化价值观,不仅扭曲大众认知,更会通过心理暗示影响身心健康:保健品广告夸大疾病风险,让中老年群体陷入“恐病”恐慌;社交平台鼓吹“完美身材”,让年轻人陷入自我否定的内耗,而持续的心理压力,本身就是诱发身心疾病的重要因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焦虑转化为真实的健康需求,资本链条的最后一环——医疗领域的异化现象便浮出水面。个别医疗机构背离公益属性,以利润为导向推行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必要手术,把患者从“健康焦虑者”变成“医疗消费者”。从短视频制造焦虑,到心理压力诱发健康问题,再到医疗异化完成收割,资本构建的闭环完整且残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短视频平台上,另一种扭曲价值观同样泛滥:部分“成功学大师”用煽动性语言输出“你穷是你活该,好的女人你不配拥有”“我富我有理,别人的女人也可以为我自己的女人”等言论,将贫富差距简单归因于个人能力,刻意回避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机会不平等的核心问题。更讽刺的是,这类叙事从不提及“部分财富积累源于权力寻租、垄断经营或侵吞公共资源”的现实——它们需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神话,来掩盖资本掠夺的真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领域的不公则直接触碰社会根基。今年部分民办学校未按规定备案,擅自大幅提高学费,将教育从“公平跳板”异化为“付费门槛”。普通家庭被迫承担超出承受能力的教育成本,低收入群体子女的上升通道被挤压——教育本应是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公平的基石,如今却被个别机构当作牟利工具,这种行为不仅违背教育公益属性,更在削弱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婚姻与家庭领域的功利化倾向,同样离不开资本的推波助澜。近年来离婚率的变化值得关注:据民政部《2020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当年全国离婚登记数量为373.3万对,虽婚姻自由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但部分舆论与所谓“情感专家”刻意鼓吹“婚姻是自由枷锁”“女性独立即摆脱家庭责任”,将传统家庭观污名化;同时,婚姻市场中出现的“过度关注经济条件”“把婚姻当作资源交换工具”等现象,也让亲密关系沦为功利算计。而这背后,是单身经济、婚恋培训、悦己消费等资本业态的利益驱动——它们制造婚姻焦虑,贩卖“解放叙事”,最终在家庭纽带被削弱的过程中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缺乏抗争精神的社会,难以抵御系统性的不公与掠夺。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面对强权时的敢于发声,更体现在对资本操控的清醒认知与集体反击。当短视频、教育、医疗被资本异化为收割工具,当婚姻与家庭被流量经济解构为消费场景,沉默与妥协只会让掠夺更加肆无忌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打破资本闭环,需要的不是情绪宣泄,而是理性的批判与行动:建立透明的医疗监管机制,遏制过度医疗;完善教育收费听证与公示制度,守护教育公平;强化平台内容审核责任,打击虚假宣传与价值观扭曲;更重要的是,培育独立思考的公共舆论空间,让真相与良知成为社会共识的基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真正健康的社会,应当让努力与回报成正比,让机会向每一个人敞开。唯有如此,奋斗才不会沦为资本叙事的附庸,梦想才不会被焦虑与剥削碾碎。面对资本的围剿,我们需要的是清醒、勇气与团结——这是守护文化、家庭与未来的最后防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