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温泉:县作协调研采风大饱眼福

广大平安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2日上午,秋高气爽。铜鼓县作协主席汪星新一行,到温泉镇和石桥村开展调研采风活动。听取温泉镇关于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后进行座谈;随后,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新建的门球场、黄精谷苗圃及小苑——“三产融合”产业基地、艰苦朴素精神研学基地、非遗古法造纸研学工坊、与杉同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青钱柳茶等众多产品展示中心,为完成九月底征文比赛,积极参与创作积累素材。根据调研走访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出铜鼓的风土人情和乡村振兴的建设发展。</p><p class="ql-block">大赛全称:铜鼓县第三届“试剑杯”文学创作大赛。主题为“绘生态铜鼓,育文明新风”。</p><p class="ql-block">由中共铜鼓县委宣传部主办。</p><p class="ql-block">县文化广电旅游局、县教体局、县文联、县创城办协办。</p><p class="ql-block">县作家协会承办。</p><p class="ql-block">大赛征文目的:为充分展示近年来铜鼓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果、发生的新变化。用文学方式记录与呈现大发展时代背景下的革命老区美丽铜鼓,凝聚建设开放、创新、文明、和谐新铜鼓的磅礴力量。配合江西省文明办开展的“我和我的家乡”主题征文活动。</p><p class="ql-block">征文内容:围绕县委“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旅兴县、依法治县”,以书写铜鼓“三美”新画卷为核心,展现铜鼓县在生态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实践成果与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生态美:聚焦铜鼓县自然生态优势,描写生态保护举措、绿色发展模式,或展现“绿水青山”的自然景观与生态效益。</p><p class="ql-block">人文美:挖掘铜鼓县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如客家文化、红色历史、非遗技艺)、乡土故事,体现人文底蕴与时代精神的融合,突出地域特色与人文情怀。</p><p class="ql-block"> 经济美:结合“工业强县”战略,展现铜鼓县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绿色工业发展成果;或围绕“文旅兴县”,描写文旅融合案例(如乡村旅游、特色景区、文旅IP打造),体现经济发展的活力与韧性。</p><p class="ql-block">征文要求:1.内容健康向上,文笔流畅,语音优美,结构严谨,感情真挚,具有文学性、艺术性。2.体裁以散文(随笔、游记、传记、小品文等)为主,题目自拟,字数3000字以内,每人投稿限两篇。3.参赛作品必须为个人原创,不得抄袭,文责自负,已公开传播、发表过的作品不参加评奖,违反要求的一律取消参赛资格。4.稿件正文后须附作者1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联系电话、联系地址等信息。投稿邮箱:wxx872510@163.com。</p><p class="ql-block">活动联系人:</p><p class="ql-block">李纪龙,电话:13970573218 </p><p class="ql-block">朱雨 电话:13576524367</p><p class="ql-block">(本次参加温泉镇和石桥村调研采风活动人员,接龙如下:</p><p class="ql-block">李纪龙、汪星新、叶德贵、潘新根、游理平、朱雨、刘远德、邝文胜、刘敏、黄晓玲。)</p> <p class="ql-block">温泉镇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p><p class="ql-block">近年来,温泉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总体进位、单项出彩”目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综合考核实现新的突破。过去一年,我们锚定目标、铆足干劲,一路披荆斩棘,一心开创新局,在历经多年后获得全县综合考核第一等次。特别是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禁毒工作等多项指标排名全县第一,依法治县工作得到满分评价,妥善化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确保重点时期敏感时期的社会平安稳定。二是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2024年全镇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8.52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8亿元;全镇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07.5万元、财政收入7823.7万元,排名乡镇第二;引进祥尔马电子、泰邦食品、精正农旅等实体企业4家,招商引资额3.1亿元,跑项争资603万;争取项目新建27个项目、续建3个项目,总投资额约3.22亿元。今年以来,我们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姿态,全力“抓工业、促发展、保稳定”,截止2025年4月,完成税收1550.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50.7万元,工业总产值22514.5万元;完成固投9833万元,排名乡镇第一。三是社会治理持续创新改善。立足温泉实际,积极探索“党建+”治理模式,比如石桥村“围炉夜话”、凤山村“五老调解”、新开村“积分兑换”、居委会“家和天下“等模式,有效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办成了一批难事实事,有效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强基固本、融合赋能。凤山村被省委宣传部评为“江西省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石桥村建设获评江西省2024年“美丽细胞”建设优秀案例。</p><p class="ql-block">第一、聚力党的建设,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扛起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一是强化政治建设。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通过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会、“周四大讲堂”“党课开讲啦”等方式,常态化学习党章党规和党的创新理论,推动凝心铸魂。2024年以来,召开党委会集中学习40次、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13次,各级党组织书记讲党课72次。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纪学习教育,抓紧抓牢宣传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统一战线和民族宗教得到巩固提升,超额全面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明显。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和政协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抓实干部队伍。健全镇村干部日常管理办法,研究出台镇机关和村级绩效考核、平时考核方案,健全多维度、一体化考核体系,以负面清单管理倒逼镇村干部履职尽责。2024年以来,下发通报批评10份,涉及镇干部15人(班子成员4人)、村干部8人。持续实施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村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85%以上。三是建强基层组织。深入开展基层党建“书记领航”项目,深化支部联系点建设,创新村集体经济“靠大连强”,“抱团发展”模式,精准研判、动态储备20名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为村“两委”换届打下坚实基础。注重源头把控,细化发展指标,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2024年发展党员8人,2025年预计发展党员8名。</p><p class="ql-block">第二、聚力转型升级,激活镇域发展动能。坚持“项目为王”,坚定不移强工业、兴文旅,筑牢高质量发展硬支撑。一是招商引资提质。加大文旅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招商力度,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到深圳、成都、南昌等地开展招商考察活动,新签约实体企业4家,总投资额3.1亿元,其中投资额1.4亿的祥尔玛电子有限公司成功入驻产业园,已正式投产;投资额1.2亿的悠然居康养有限公司,为集温泉、药膳、理疗、药浴、心理辅导、休闲体验为一体的高端康养项目;投资额3千万的精正农林二期,为建设黄精种植、产品展示、体验中心、三产融合的林下经济试验基地项目;投资额2千万的泰邦食品专业合作社已正式投产。二是项目建设提速。谋划推动新建27个项目、续建3个项目,总投资额约3.22亿元,现已基本完成,悠然生态农旅园、秋收起义研学基地、石桥村造纸工坊研学等文旅项目,高标黄精种植、笋竹两用林高标准改造、黄精谷、上四坊神树康养文化基地等产业项目,正如火如茶、高效推进。谋划储备了2025年争资项目26个,总投资约2.39亿;“十五五”项目48个,总投资4.85亿;新型基建项目5个,总投资1.3亿。三是产业能级提量。完成高新技术企业申报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8家,技改备案项目3个,新增规上批零餐住企业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1家,建筑业企业1家;完成申报市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项目2家,县级示范合作社和家庭农场8家,卢家山庄获评江西省三星级乡村民宿称号。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有机农产品基地达5536.8亩,黄精、竹笋等林下种植面积达1000余亩,茶园面积达5000余亩,凤山村春韵茶获得“宁红杯”手工红茶制作金奖、“富硒好产品”荣誉,精正农林“黄精人参茶”获得第五届中国黄精产业博览会金奖,每年到石桥村、金星村等地开展红色研学、森林旅游达8万人次,帮助解决就业300多个,带动增收400余万元。</p><p class="ql-block">第三、聚力城乡融合,全域提升宜居品质。抢抓温泉新区建设发展机遇,全力以赴做好服务对接,大力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实现城乡功能与品质同步提升。一是加快温泉新区建设。坚持把新区建设作为全镇发展的头等大事,完成集镇及背街小巷管网建设,有序推进铜鼓中学、铜鼓中专、体育公园、新建县人民医院、温泉医共体、凤山河道整治等一批重点项目,新区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乡面貌展露新颜。征地安置、棚改安置等历史性遗留问题解决强力推进,截至目前,237户棚改安置户结算工作基本完成,困扰温泉发展10多年的历史遗留征地安置问题,在县委高位推动下已完成方案设计,22个小组已达成摇号选地意向。二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持续落实“三线预警”防返贫动态帮扶监测机制,落实“宽进严出“原则,确保“应纳尽纳”。全镇共有监测对象67户215人,共纳入监测对象17户48人,消除风险率57.63%,监测对象占脱贫人口比12.6%;安排衔接资金项目19个,共643.85万元,目前资金拨付率80%。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开展耕地流出摸排整改行动,全年自主恢复耕地111余亩,在全县名列前茅。牢牢把握粮食安全,多措并举推进粮油生产,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5万余亩,冬油菜种植3960亩,争取到农田抛荒治理经费62.5万余元,同时真督实查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制定下发温泉镇秸秆禁烧工作方案,13个村(居)进一步细化、明确网格员职责,从源头严控秸秆禁烧,全年扑灭焚烧火点60余个。认真落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开展“绿剑行动”,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培训,严厉打击整治“四乱“问题,着力建设“山清水秀、河畅景美”温泉。</p><p class="ql-block">第四、聚力基层治理,提升人民群众福祉。一是构建体系强支撑。镇党委书记认真履行基层治理“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召开班子会、信访联席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分析研判当前重大信访问题。镇党委书记带头接访,班子成员对挂点村约访和带案下访,班子成员每天轮流接访,现场提出解决意见,推动信访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确保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萌芽状态,达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目标,目前已解决3000多亩已征土地边界确定、征地安置历史遗留问题,至诚嘉园棚改安置小区摇号选房顺利完成。持以网格化服务管理为切入点,全镇划分为41个网格,积极鼓励人大代表、妇女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打通基层人性化管理、精准化服务、精细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党建“小网格”下好治理“大棋局”。二是围绕重点强攻坚。深入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严格执行有关文件规定,共发文164份,同比减少25.8%,共清理规范挂牌152块,同时加强对使用 APP 、微信群情况的监督指导,强化信息整合共享,减少重复报送,让镇村干部得到松绑赋能,有时间有精力干事创业。扎实做好九类重点人群管理,接收刑满释放人员73人、撤档人员8人,均妥善安置,无重新犯罪现象。对社区矫正对象、涉毒人员和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等人群加强监管和帮扶,有效减少社会治安隐患。持续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反邪教工作“进村、入户、面对面”,“对 X 说不”签订率达95%以上,发放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宣传资料1000余份,提升了群众防范意识,有力保障了生命财产安全。对全镇5118处场所进行不定期排查并登记在册,辖区内246家“九小”场所纳入网格巡查,开展拉网式、地毯式排查463场次,录入江西消防“九小”场所安全综合整治平台239家,排查并整改完成隐患94条。三是创新模式强品牌。积极探索符合本地特色的基层治理品牌。石桥村“围炉夜话”,以基层党组织为主阵地,邀请部门领导、专家学者与村(社区)党员、村民利用晚饭后时间举办“围炉夜话”活动,主动收集百姓诉求需求,围绕村容村貌、村内事务,共同商量解决办法,通过“围炉夜话“,化解矛盾纠纷60余个,为民办事100余件。凤山村“五老调解“,选出由“老党员、老干部、老复员退伍军人、老教师、老代表“组成的调解队伍,参与调处涉及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矛盾,自2015年成立全镇首个“五老调解室”以来,已广泛参与调解土地纠纷、林地确权、邻里纠纷等300余起。新开村“积分兑换”,创新建立“党建+户主文明档案+积分制”模式,分别制定党员干部和村民“积分制“管理细则,年底从村集体收入中划出固定比例资金进行积分制分红,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自理”。</p> <p class="ql-block">大赛征文:</p><p class="ql-block">温泉煮梦处 山乡入画时</p><p class="ql-block">铜鼓县作协会员:游理平(手机13879512260)</p><p class="ql-block">2025.9.15</p><p class="ql-block">九月的风裹着桂香漫过铜鼓的山梁,晨雾还恋恋不舍地悬在松尖上,我们几位坐上县作协汪星新主席的车往温泉镇去了。车过山坳时,晨雾忽然散开些,层叠的峰峦浸着淡青墨色,田埂边的野菊像撒落的碎金,白墙黛瓦的农舍檐角挂着铜铃,风一推,便叮咚出半阙秋歌——这铜鼓的秋,连呼吸都浸着清冽的甜。</p><p class="ql-block">一、围炉话桑麻:党群共煮的烟火暖</p><p class="ql-block">温泉镇街旁的梧桐叶正翻着金浪,镇政府会议室的窗户却蒙着层热气——刚散会的镇干部们还带着晒谷场的风,墙上的“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奖牌被擦得锃亮,映得老张的笑纹都暖融融的。“这些年咱们干的事,得用绣花针挑线。”他翻开汇报材料,指尖停在“党建+治理”板块,“石桥村的‘围炉夜话’,凤山村的‘五老调解’,新开村的‘积分兑换’,哪样不是老乡们自己掏心窝子想的?”</p><p class="ql-block">老张特意说起石桥村的“围炉夜话”。去年深秋的傍晚,村支书老何搬着竹椅上了晒谷场,火炉里的木炭噼啪炸着火星,村民们端着粗瓷碗凑过来,碗里浮着新摘的桂花。“头回说是修灌溉渠,说着说着就扯到村东头路灯坏了半月,李婶家的鸡又飞到张叔家菜地里。”老张笑出了声,“后来咱们索性把每月十五定成‘围炉日’,请农技站的讲黄精种植,喊设计院的来说民宿改造,连王婶和赵伯的菜地纠纷,都是在炉边烤着红薯解决的。”如今那片晒谷场成了“议事厅”,60多件大小事在炉边烟消云散,周奶奶攥着我的手直乐:“从前找干部得翻两座山,现在干部端着茶坐我家门槛上,比我孙女儿还贴心——前儿个还帮我收了院坝里晒的玉米呢!”</p><p class="ql-block">凤山村的“五老调解室”藏在村东头老祠堂里,墙上挂着的调解记录本泛着岁月的黄。“上个月王家和李家为菜地边界闹得要上法庭。”镇司法所的小李翻到最新一页,“老支书带着调解队去了三次,最后蹲在田埂上用树枝画了条线,两人握了手,还约着明儿一起喝两盅。”我想起在石桥村遇见的留守老人周奶奶,她指着院坝里新立的“有事找党员”公示牌说:“现在村里连我家那只跑丢的母鸡都有人帮着找,这样的日子,比蜜还甜。”</p><p class="ql-block">二、青山藏宝藏:土地里长出的新故事</p><p class="ql-block">离开镇政府往石桥村走,山坳里的苗圃突然撞进眼帘——黄精的叶片油亮亮的,像打了层蜡,工人们猫着腰拔草,草叶上的露珠落进泥里,溅起细小的虹。“这是咱们的黄精谷苗圃。”精正农林的老陈蹲下来拨拉株苗,“黄精喜阴喜湿,咱们这山林就是天然的大棚。”他掰着指头算:“全镇林下种了1000多亩,300多户老乡在家门口挣钱,去年单黄精人参茶就卖了800多万元”</p><p class="ql-block">转过山弯,“三产融合”产业基地的晾晒场便铺展在眼前:竹匾里的黄精切片泛着琥珀色的光,像撒了把碎金;加工车间的流水线上,黄精、竹笋、茶叶正被分装成小包装,机械臂精准地抓取、封口;研学教室里,一群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正跟着师傅学做黄精膏,小脸蛋沾着糖霜,像颗颗小红柿。“咱们不只是种药材,要让药材‘活’起来。”老陈领我们看产品柜,从玻璃瓶装的黄精茶饮,到印着山水纹的药膳包,再到文创伴手礼和康养体验卡,“游客来了能挖黄精、学做药膳,老乡们不仅能拿种植工资,还能入股分红。”他指着墙上的规划图,眼睛发亮:“明年要建黄精文化博物馆,把咱们铜鼓‘药食同源’的故事讲给全国听。”</p><p class="ql-block">最让我心跳的是石桥村的“艰苦朴素精神研学基地”。那是座改造的老房子,青砖墙上挂着老照片:1970年的水库工地,村民们扛着锄头,裤脚卷到膝盖;1990年的晒谷场,妇女们编着竹篾,竹筐堆得像小山;2020年的抗洪现场,党员干部背着老人趟过齐腰深的水。“咱们不是要忆苦,是要让年轻人知道,好日子是怎么来的。”村里老何指着展柜里的老物件——磨得发亮的犁耙,补丁摞补丁的蓝布衫,搪瓷杯上的“先进生产队”字迹虽淡却清晰,“现在村里搞研学旅游,这些老物件成了‘活教材’,上个月有批大学生来调研,有个姑娘摸着那口老铁锅说:‘原来乡村振兴不是推倒重来,是把根脉续上。’”</p><p class="ql-block">三、古艺焕新彩:老手艺里的新生机</p><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竹林,造纸工坊的青瓦屋檐下飘来阵阵清香,是树皮特有的草木味。72岁的张阿公正坐在抄纸槽前,木槌有节奏地敲打着纤维:“这叫‘打浆’,得把树皮敲成绒,纸才匀。”他的手像老松树的皮,指甲缝里嵌着洗不净的浆色,可抄起纸帘来却轻得像跳舞——抄纸帘在槽里一沉一提,一张湿纸便均匀地铺在网上。“我从12岁跟师父学,这手艺传了五代。”阿公说着,轻轻揭下一张纸贴在墙上晾晒,阳光透过纸背,映出他眼角的笑纹,“从前造纸是为了糊窗户、包茶叶,现在游客喜欢,咱们就做信笺、灯笼纸,去年还拿了非遗工坊认证。”</p><p class="ql-block">工坊里,几个城里来的“体验客”正学着抄纸,白衬衫上沾了大块浆渍,却笑得像孩子。“咱们不仅守着老手艺,还开发了文创。”小吴翻开笔记本,“去年和设计师合作的‘竹影’系列信笺,印着铜鼓的山水纹样,线上卖断货。”她指着墙上的订单——北京的文化公司要订1000套,杭州的手作工作室想联名,“老手艺有了新市场,阿公现在每月能多赚3000多块,他说这比当年修水库还带劲。”</p><p class="ql-block">在青钱柳茶展示中心,我们围坐着品新上市的茶饼。“这是和科研院所合作的富硒茶,”茶企负责人小周递来茶盏,“铜鼓的山泉水、富硒土,加上古法炒制,去年拿了‘宁红杯’金奖。”他打开展示柜,从传统茶饼到冷泡茶包,从雕花茶器到茶文化手账。“咱们卖的不是茶,是一种生活方式。”上个月有批上海游客来体验采茶炒茶,走的时候拉着他的手说:“这儿的茶有山的味道,也有人的温度。”</p><p class="ql-block">四、山乡入画来:文明里长出的幸福味</p><p class="ql-block">暮色漫上来时,凤山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亮起了灯。一楼活动室里,孩子们举着剪坏的窗花咯咯笑;二楼图书角,老人们戴着老花镜,把报纸翻得哗哗响;走廊墙上,“星级文明户”的光荣榜贴得满满当当,照片里的笑容比窗外的晚霞还亮。“咱们村评上‘江西省五星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里老吴摸着光荣榜的边框,“关键是要让文明‘活’在日常。”他指着墙上的“文明积分榜”,“帮邻居带娃加2分,参与环境整治加5分,积分能换米换油,还能优先参加技能培训——上个月李婶换了袋大米,逢人就说比打麻将痛快。”</p><p class="ql-block">晚饭是在石桥村“农家乐”吃的。土灶里的柴火噼啪作响,大铁锅里的土猪肉炖得软烂,油星子在汤面上打着转,主人家端来刚摘的猕猴桃,汁水顺着指缝往下淌。“自家种的,不打农药。”席间,村里的“积分达人”李婶夹了块排骨到我碗里,“现在村里打牌的少了,跳广场舞的多;吵架的少了,互相搭手的多了。上个月我家评上‘最美庭院’,镇里还奖励了盆栽呢!”</p><p class="ql-block">晚风掠过稻田,蛙鸣像撒落的珍珠。汪主席望着远处的灯火说:“这次采风,咱们看到的不只是产业,更是文明的生长。”是啊,当党建的旗帜在山乡猎猎作响,当生态的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当传统的手艺在创新中苏醒,铜鼓的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动人的注脚——那是围炉夜话时腾起的热气,是黄精切片上泛着的琥珀光,是抄纸帘提起时滴落的水痕,更是每一张被幸福点亮的笑脸。</p><p class="ql-block">车子驶离温泉镇时,月亮已爬上松梢。山影朦胧中,研学基地墙上的那句话忽然清晰起来:“乡村振兴不是要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让乡村成为乡村。”而铜鼓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村振兴,是青山与金银的共舞,是老手艺与新市场的合唱,是文明与烟火的对谈。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在抽枝展叶,每一个村庄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终将汇集成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长卷。</p><p class="ql-block">(根据9月12日作协调研走访企业基地见闻,结合镇党委宣传汇报材料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