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问:城里的青年为啥要下乡种地?“知青”这俩字到底有多少历史份量?该怎么评判这段难忘岁月?又如何回应它留给千千万万家庭的深刻印记?这些藏在时代记忆深处的疑问,始终等待着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解答。</span></p> 浙江兵团知青在兴修水利 <p class="ql-block">黑龙江同江知青赤脚医生翁晓青在田间为社员包扎伤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历时五载寒暑、春秋五轮,我们潜心编纂的《杭州知青史稿》即将与读者见面。作为全国首部省会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历程的专著,首次权威披露杭州市各级政府在动员、安置知青过程中发布的政策文件与实施细节。同时附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学校、街道、家长单位的知青工作记录。本书以翔实的史料、扎实的考证与温情的叙事,为这些疑问悄然解开上山下乡的历史密码。</span></p> 宁夏知青教师在烛光下备课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编撰体例上,本书创新融合“编年史”与“叙事写人”双线结构。依时间顺序清晰梳理自1955年起杭州知青逐年下乡的具体经过,涵盖本省农村、农林场安置,以及远赴新疆、宁夏、黑龙江、内蒙古、大兴安岭、海南等地参加支边务农的历程。</span></p> 浙江宁海知青挑土整田 <p class="ql-block"> 作为本书主编,我耗时三年,辗转于杭州市区各档案馆与市内图书馆文献资料室,寻找、收集并整理相关史料;累计采访百余名知青,聆听那些被岁月掩藏的心声;同时精读百余册知青史著与回忆专辑,更逐页翻阅1955年至1980年《杭州日报》、1968年至1979年《浙江日报》及《黑龙江日报》的原始版面,辑录报刊对知青群体和个人的原始报道。史实确凿、脉络分明,为学术研究与社会认知提供可靠的一手资料,填补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重要空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番耗时费力,只为打捞和抢救散落于烟尘的历史细节、探寻和厘清真实的历史脉络,最终将这段坎坷复杂的知青岁月,以最贴近原貌的方式呈现出来。</span></p> 宁夏知青在河边洗衣衣服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叙事层面,本书以官方档案与新闻媒体报道为纲,融入知青口述、回忆录等鲜活素材,立体呈现历史的多重面相;对知青以不同形式返城和安置、知青子女回杭、知青婚姻等现实议题,以实事求是态度客观书写;对知青教师、赤脚医生、文艺宣传队等群体实践,以及知青文学等精神文化成果,进行详实记录;同时记载后知青时代的重要活动,让历史叙述兼具宏观视野与人文温度。</span></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兵团24团知青沈炳翔在出黑板报</p> <p class="ql-block"> 全书共涉及知青人物千余名,秉持“以史载人、以人述史”的理念,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留存个体声音,是一部兼具可读性、借鉴性与收藏价值的城市知青记忆重要文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青历史宛如一条奔流的长河,在一往无前的风浪激荡中,孕育出无数可感的人物与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青春往事常让我彻夜难眠,泪湿脸庞。更让我怅然的是,许多曾热心为我提供史料的知青朋友,还没来得及看见这本凝结着共同记忆的书,便已悄无声息地消失在这条岁月长河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浙江插队知青在田间参加抽水莞田</p> <p class="ql-block"> 《杭州知青史稿》不仅讲述着广大知青的青春往事,也像是每一位知青的“家事”。读完这本书,人们常会不禁轻叹自语:“我原来是这样踏上支边和上山下乡之路的,原来是这样回到城市的。”那些曾萦绕心头的不解之惑,往往能在此间找到答案。</p><p class="ql-block"> 愿您翻开这本书,触摸真实的历史,理解那一代人的热爱、坚韧与奉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杭州知青史稿》,期待成为您家中的一份珍藏。</span></p> <p class="ql-block">黑龙江抚远知青在黑龙江里抓到了大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