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89】青岛浪漫:探梵高星空艺术馆

星空

【星空游记589】青岛浪漫:梵高星空艺术馆,感悟今年夏天的炙热,观梵高画笔下的星空,少女梦里的粉色羽毛、瀚瀚宇宙中流浪地球,赏梵高艺术经典画作,星空、向日葵、麦田再现,探投影全息影像技术,赏梵高成名油画大作,把自己代入其中场景,感不一样的浪漫元素。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5年08月26日,星期二,天气:晴,闷热。据说,今年是六星连珠之年,天气格外热,只能找凉快地方溜达一下,今天前往位于李村万达广场的《梵高艺术馆》观赏一下。 今年格外热的原因,据说是因为六星连珠。六星连珠在2025年的准确时间为5月5日至5月6日,具体位置涉及多个行星在天空中的相对排列。在这两天内,人们将有机会观测到六星连珠这一罕见的天文现象。 虽然,整个观测时段内都可以看到行星的相对接近,但具体的“连珠”时刻可能因观测地点和行星运动轨迹的细微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六星连珠期间,水星、金星、地球(虽然地球本身不可见,但其位置可通过其他行星的相对位置来推断)、火星、木星和土星这六颗行星将在天空中形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或弧线。 观测方向:由于行星的排列涉及多个方向,因此观测者需要根据具体的行星位置来确定观测方向。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天文软件或天文图表来查找和确认行星的精确位置。 虽然,六星连珠是一个全球性的天文现象,但不同地区的观测者可能看到的行星数量和排列方式会有所不同。此外,观测时的天气条件、光污染等因素也会影响观测效果。 木星:位于正上方,是最耀眼的行星之一,容易定位。天王星和海王星:亮度较低,如果没有强力望远镜可能很难观察到它们的位置。 木星:位于正上方,是最耀眼的行星之一,容易定位。天王星和海王星:亮度较低,如果没有强力望远镜可能很难观察到它们的位置。 这次六星连珠的参与行星包括:金星(Venus)、土星(Saturn)、海王星(Neptune)、火星(Mars)、木星(Jupiter)和天王星(Uranus)。 在这些行星中,金星、土星、火星和木星在肉眼可见的范围内,而天王星和海王星则需要借助望远镜进行观测。 星空不是天文爱好者,也不是气象专家,只是今年热的时间有点长,有人说与六星连珠有关,也许吧。 有点感慨今年的热,扯远了,还是找地方凉快吧。 梵高星空艺术馆(青岛万达广场店),位于青岛市李沧区书院路37号书院万达B1层。进入万达广场,发现很多商家已经撤柜,感觉里面十分空旷,空调电梯还在正常运行,在地下一层跳舞有很多老人在跳舞、打拳,看孩子,这些老人真会找地方。 梵高星空艺术馆,是以梵高艺术作品为灵感结合现代科技打造的沉浸式互动体验场馆。通过空间视错觉、光影特效等技术将平面艺术立体化,设有无限星空、镜幻宫、呼吸森林等光影互动展区。 场馆采用镜面迷宫、3D错觉艺术装置等技术手段,构建出钻石隧道等梦幻场景,游客可在其中感受灯光与音乐的联动特效,在万花筒镜子迷宫中体验多维空间的视觉冲击。 青岛李村万达广场的梵高星空艺术馆带你走进立体的梦幻“星空”,“走近”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 当你走进“名画”的世界,星月夜,向日葵,阿尔勒的卧室,星夜,麦田,夜间的咖啡馆…即便不是学美术的朋友,也会有熟悉的画作,而在这里不仅是看见,是融入其中,置身在整幅画中。 梵高星空艺术馆占地1000平方米,50+大主题场景,360度沉浸式环绕式视觉呈现。 场馆内很多的3D搞怪场景,四周是流转的星海,画中有景,景中有画,但是唯美中感觉泛有淡淡的忧伤。<br> 展览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是梵高油画作品展示,二是灯光展。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一定要来这里,感受这与众不同的色彩! 把自己代入其中,感觉自己仿佛成为了一个绘画五彩世界的艺术家。 来到这里的我感觉自己被惊喜包围,好像每张图片都是网红大照,实在是太美了! 无数层层叠叠的灯盏,变幻着色彩,高高低低地悬挂着 ,随着舒缓的音乐轻轻摇摆,犹如坠入迷离的萤光之森,令人沉醉。 真的能够让人感受科技与艺术的奇妙碰撞,有趣而鲜活。搭建的立体3D场景,逼真有趣,可以做任何与画中人互动的表情。 呼吸森林的灯光迷幻会让你每一张照片都很迷人,印象最深刻的镜像迷宫,这利用色彩变幻的彩灯打造,身处其中,仿佛置身异时空。 这四面都是镜子围绕,一串串像珠帘一样的灯光,不同颜色的变换,我宛如沉浸在无限的星空中,只为一睹星空下的曼妙舞姿。 感觉这里很魔幻。 文森特·凡·高(1853—1890年),出生于荷兰赞德特镇一个新教牧师之家,24岁之前,曾在海牙、伦敦、巴黎等地的古匹尔画店当店员。后来成为传教士,在比利时西南部的博里纳日矿区传教,由于同情和支持穷苦矿工的要求而被解职,在度过了一段极度失望和贫困的生活后,他决定在艺术的探求中完成自我的解脱。 1880年以后,他到处求学,向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求教,向荷兰风景画家安东·莫夫学画,但最后还是决定自学,他克服种种困难,努力按自己的认识表现世界。 1890年7月,他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凡·高一生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向日葵》、《星月夜》、《麦田上的乌鸦》等,但他的作品直到去时后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他的艺术作品对20世纪表现主义影响甚深,特别是苏丁和德国表现派画家。 文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最著名博物馆里都能见到。而现在,在这里,我们不只能看到,还可以“跳”进他的画里,变身为梵高名画里的主角。 在设计师巧妙的设计下,一幅幅油画变成虚席以待的立体作品,就等着观众摇身一变跟它融为一体。这个创意真的很棒,深受大家喜爱。 通过空间视错觉,光影特效等高端技术营造出可触摸,可进入,可任意玩味的真实想法D炫酷场景,相当给力。 无处不在的梵高元素,艺术氛围浓厚,大人小孩都适合打卡的地方,情侣闺蜜么更不用说了,在这里手机随便拍拍,都是“大片”哇。 梵高的小船3.8亿上拍。坐在小船上,看着这美丽的海上的星空。 一幅梵高的布面油画《停泊的船只》近日上拍,最高估价380,000,000港元。该画作创作于1887年夏天,梵高踏足巴黎西北塞纳河畔的阿涅尔,在此度过的两年,他的艺术生涯迎来转折。《停泊的船只》是其“阿涅尔塞纳河畔”系列风景画中的瑰宝。梵高融合巴黎所学,于阿涅尔孕育出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也许大部分人都觉的《星空》图是诡异和疯狂的幻觉世界,但是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拥有天才画家的视野。 理解不到《星空》抽象的艺术表达,你可以参加刷爆朋友圈的“沉浸式艺术展览”。 在青岛,也有火爆全球的《梵高星空艺术馆》,以梵高作品为主题,利用空间视错觉、光影特效等高端技术,将一幅幅梵高画作立体式呈现,既可触摸,又可置身其中的神奇4D光影世界。 星光闪烁的钻石之眼、魔幻镜像迷宫、无限星空、呼吸森林……每一张都美—到—炸—裂! 原汁原味还原国际艺术大师草间弥生的作品《无限镜室—灵魂的波光》,悬浮空中的五彩光点,镜面与镜面的多重反射。 感觉坠入了无穷的宇宙,变化多端的星光,无限延伸质变成璀璨的繁星。 通过电脑计算钻石的切割面及对应的切割数据,让人置身于浪漫之中,通道会根据不同的季节及节日变化不同的主题。 走在这条钻石通道,你就是最闪耀的钻石。 《星空》的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让人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感受到星空般的视觉盛宴,在艺术名画的延伸中感受到一种幸福感。艺术馆以梵高的《星空》为主题进行延展设计,在1000多平方米面积中设了多个场景和装置,都和梵高或星空感相关联。 这里的场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梵高元素,比如《全景梵高画》,将画中的麋鹿做成雕塑放置其中,三面墙体和屋顶都绘制成画,形成一个整体的3D夜光立体画。点刷状的画笔和鲜艳多彩的夜光涂料,让这里充满梦幻感。还有《向日葵》等多幅梵高的名画都被制成3D立体效果,留出游客拍照的地方,一起和名画合影。 第二类则是和星空相关,层层叠叠的灯带来不停变换的彩色光芒,在镜面切割的空间里,带来让人惊叹的视觉奇观。比如《钻石之眼》《镜幻宫》《无限星空》《无限井深》《呼吸森林》《万镜迷宫》等。虽然都是彩灯与切割空间的融合,但是带来的体验却是不相同的。 似曾相识的《凡高在阿尔的卧室》 《梵高星空艺术馆》已成为典型的网红打卡地,已经“登陆”了全国很多城市,互动性极强,深受年轻人的喜欢。 对于青岛而言,这类艺术装置为主的艺术馆还比较稀缺,虽然开馆时间很短,但很受市民和游客的欢迎,让青岛多了一个打卡好去处。另一方面,从名画延伸到星空主题再制成艺术装置集成馆开放,这个另辟蹊径的思路,也给“浪漫之城”的青岛提供了另外一种浪漫元素。 艺术馆里的特色场景有很多,例如紫光森林、镜面迷宫、梵高星空船、水母世界、万花筒等。像是把梵高的画作放大了N倍,运用空间视觉、光影特效将原本是平面的画变成一个个立体的奇妙魔幻空间,仿佛可以此刻的我们变成了梵高画里的人,坐在房顶上仰望天空,在金黄色的向日葵园里奔跑,在迷宫中寻找出口。 虽然,在这里看到的画作不是原画,不如看原画有艺术感染力以及那种直接和大师面对面对话的感受,但是也有其互动性强的特色,艺术馆系列主打沉浸式体验,使人物能融进景里,尤其是对于并非艺术专业的人来说,这样的展览方式或许更平易近人,让人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走近世界名画。 鸽子海。 梵高总共画了几十幅关于麦田的作品,这证实了他对自然的崇敬和钻研,梵高非常赞赏体力劳动者,并且渴望向他人提供舒适的环境。 麦田的系列作品展现了梵高的艺术历程,由1885在荷兰的色彩单调的麦穗,到阿尔勒、圣雷米和瓦兹省的奥维尔法国乡村的色彩缤纷的麦田,绘画风格有了戏剧性的演变。 大胆追求爱情,他却头破血流。渴望友谊,但死时只有弟弟与医生两人相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次自己的画展,可生前只卖出过一幅画,生活费还要弟弟资助。 他没有继承叔叔给他的画商一职,大胆追求理想。他不为上流社会的所谓贵族画像,只画村庄里质朴的百姓。生活的海水没过他的头顶,他却从不退却,勇敢前行。 世俗抛弃了他,让他承受世间最大的痛苦,它却奉献出最伟大的作品给世界。他是人类伟大灵魂的守望者。从某方面讲他与霍尔顿都有一颗纯洁的心灵,高尚理想,他们都大胆的反抗丑陋的世俗。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农夫》是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于1889年的一幅油画。 《镜幻宮》则是由无数盏LED灯带形成一道道珠帘,这个世界里仿佛由千万颗彩色珍珠组成,变幻中时明时暗,又如同置身在水晶包裹的世界里。《无限星空》则是将包裹在六面体中的一个个彩灯,星星点点悬挂起来,形成一个无限延伸的星空世界。 魔幻镜像魔宫。由镜子和钢化玻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合,采用声、光、电、机械于一体的设计理念,考验你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小心碰到玻璃哦!<br> 《万镜迷宫》则是镜子和钢化玻璃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组成一个迷宫,到处都是斑斓色彩的柱子。游玩中,自己的身影在镜子与钢化玻璃之间无数次穿越,仿佛没有尽头。要想走出来,就需要边走边触摸有无镜子的边缘,然后及时调整方向。 《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如果用梵高所创作的“以插在花瓶中的向日葵为主题的油彩画”来定义的话,那么广泛认为一共有7幅作品。其中有6幅被保存下来。 保存下来的6幅向日葵作品中,其中有三幅绘有15朵向日葵,两幅绘有12朵向日葵,一幅绘有3朵向日葵。除此之外,如果算上在巴黎创作的作品,一共是11幅(或12幅),这其中包括没有插在花盆中的向日葵作品。 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局部该作品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花瓣富有张力,线条不羁,大胆肆意、坚实有力的笔触,在明亮而灿烂的底色上构成不同的色调与气势,把朵朵向日葵表现的动人心弦。 在这幅作品中,再也看不到自画像里那种短促而笔触,梵高的笔触坚实有力,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描绘得淋漓尽致。他大胆地使用最强烈的色彩,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甚至过于暗淡。” 《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梵高笔下的向日葵像是跳动的火焰,颜色鲜艳夺目,明亮的黄色饱和度极高,可以被称为“黄色的交响曲”。如果仔细数的话,这幅画里有38种黄色。 梵高喜欢用纯色点画的绘画技术。它去掉了轮廓线,把每个形状都分解成彩色小点构成的区域,不仅使色彩化整为零,而且传达了他追求光线和色彩的情绪。 梵高一生画过很多向日葵,以收藏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这幅最为有名。法国南部的灿烂阳光,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的花朵,整个画布都被这火焰燃遍,表达着狂热的生命激情。 这就像梵高一生都在渴望生命的热忱以及真挚的爱情,可是他最终仍旧一无所有,他只有在心底呐喊,用色彩来表达和倾诉对生命的渴望。 美国费城博物馆收藏的《花瓶里的十二朵向日葵》是七幅《向日葵》作品之一。绚丽明亮的铬黄色把整个画面烘托得满怀激情,花蕊在相叠的点彩下,呈现不同的色泽,花瓣在交叉条纹的烘托下,显得突出而浑厚,背景与花瓶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笔法下,制造出肌理的粗糙美。 十二朵向日葵在梵高豪放又多变的艺术笔法下,像在一团团熊熊燃烧、旋转不停的火球,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在一个多世纪之后依旧栩栩如生地呈现于游客眼前。可以说梵高用他的画笔赋予了这些向日葵新的生命。 梵高创作和再创作《向日葵》时显示出的自我批评精神,很让人受启发,没有已完成的艺术,只有被抛弃的艺术。 梵高的一生几乎都被挤迫在命运的边缘,饱尝世态炎凉和接踵而至的创伤,但他反而鞭策着自己在逆境中寻找阳光,更强悍地成长。带着对梵高苦难人生的理解,再度审视这幅作品,眼前的向日葵不再是简单的植物,而是诚挚而热烈绽放着的生命,犹如梵高本人。梵高通过描绘向日葵,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梵高通过向日葵向后人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从某种程度上讲,《向日葵》是对时代变幻莫测的礼赞,它充满活力的色彩孑然一改17世纪以来荷兰花卉绘画的悠久传统。 文森特·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 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 1889年5月8日,文森特 · 梵高割掉自己左耳半年后,在90位市民的联名抗议下,不得不离开居住了一年的法国小镇阿尔,住进了25公里外圣雷米镇的精神病院。 第二年春天,梵高在医院附近的花园里,画下了他一生最温柔的作品《杏花》。在这幅画里,看不到「麦田」和「星空」系列里,极具冲击的浓烈色彩对比。也没有梵高标志性的,翻滚海浪一般的厚重笔触。甚至连具体的空间场景都被省去了,只有枝桠托着浅色的花,安静的融化在一片蓝色的背景中。 《杏花》这幅布面油画创作于1890年,高73厘米,宽92厘米,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从梵高27岁学画开始算,十年间他一共完成了2000幅作品,其中包括大量的植物花卉主题。却再没有任何一幅,像《杏花》这么特别。 文森特·梵高,最著名的15幅画作。 《星月夜》1889年,73x92cm 布油彩,先收藏在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这幅画是凡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作品。在这幅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的画中,凡高用饱蘸激情的条状笔触,搅动起旋转的漩涡。这些天空中星星与月亮的舒卷涌动,也许暗示使徒和耶稣的关系。也有人把这幅画看成是太阳系的“最后的审判”。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参天的柏树摇曳着扭曲的、火焰状的身躯,呼应着天空的韵律。被压缩了的村庄在哥特式尖顶教堂的庇护下安然栖息,事实上,圣雷米附近并没有这样的教堂,那是凡高的幻象,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加歇医生》布面油画,68x57cm,先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幅画凡高于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凡高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事实被他的话有幸言中了,正好一百年以后,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花瓶中15朵向日葵》1888年,95x73cm,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这幅《向日葵》是凡高1888年8月在法国南方小镇阿尔画的。南方阳光的灿烂令画家狂喜,他用黄色画了一系列静物,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向日葵》便是这时的代表作。画家以短粗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凡高一生画过很多向日葵,跟这幅同款的一幅《向日葵》于1987年3月10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以3985万美元拍出。 《鸢尾花》1889年,71cm×93cm 布面油画,现收藏于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这幅画是凡高在去世的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同向日葵一样,凡高似乎也很喜欢画这类植物。油画中的鸢(yuan)尾花在人们看来,远远美过真实的。也许就是那种淡淡的美丽与可爱,才会如此深深地吸引着观赏者。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100年后,1988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 《罗纳河上的星空》1888年,布面油画 72.5x92cm,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幅1888年作品《罗纳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是凡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创作的。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表达出画家澎湃的内心。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蓝色主调抹上黄调的星光河沿岸灯火,一对男女在河畔牵手夜行,那是罗纳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夜间咖啡馆》1888年,70x89cm 布油彩,现收藏于纽黑文耶鲁大学美术馆。凡高由于工作过度紧张,身心疲乏,因此晚上经常光顾离他住所不远的拉马丁广场的咖啡馆,用酒或咖啡来提神解乏。那里灯火的颜色和室内陈设的红、黄色,像白天的阳光那样明亮,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他曾说过:“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这幅画是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色的墙壁与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黄色的地板呈纵向深远的透视,以难以阻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的墙壁背景也以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而天花板的深重蓝色压迫下来令人窒息。他告诉提奥“我画《夜间咖啡馆》是想表现一种想法,即所谓的咖啡馆就是让人沉沦、发狂和犯罪的场所”。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凡高在阿尔的卧室》1889年,布面油画 57.5x74cm,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幅画是凡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鲜明的色彩、非凡的透视效果和亲切的主题,不仅是凡高最受欢迎的作品, 也是他自己最中意的作品。阿尔是法国南部普罗旺斯一座小城,凡高是1888年9月搬入阿尔这间“黄房子”, 靠弟弟提奥供给的生活费, 把住宅布置一新。梵高的的卧室是宁静平和的象征,但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旋转的感觉,从梵高画的角度来看,所有的墙壁和装饰带有视觉冲击的感觉,给了我们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船舶机舱里的印象。奇怪的是两把椅子对着一张笨重的木制床,家具阻挡着两扇紫色的门,墙上的画给人感觉几乎随时都会掉下来,而且墙壁本身不是方形的,斜角的天花板和黄色的百叶窗显得非常困乏,整个房间似乎都拥挤到后面窗口边上狭窄的一块地方。但不管怎样,整个效果给人感觉是非常愉快的。 《凡高在阿尔的房子 (黄房子)》1888年9月阿尔,布面油画,72x91.5cm ,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1888年5月凡·高在阿尔租了一间旅馆居住,因为它的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屋"。画面上建筑物的右侧即是凡·高的住所(正面的窗户涂成绿色和黄色的部分)。凡·高很早就向往"艺术家的乐园",因此希望这个家能成为南法的"未来画室",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地接他的穷朋友高更来一起共同生活(高更于10月20日到达阿尔)。在这一张画上,由广阔前景的土黄色地面,即向两旁延伸的马路,到小建筑物正面的硫磺色与一大片天空的绿色,这些颜色之间相互呼应,构成了色调的转移。凡·高打算把阿尔的黄房子变成画家之家, 这是他最具乌托邦特色的方案。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的"画家之家"。在给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我想把它搞成一个真正的'画家之家', 它并不华贵, 正相反, 其中没有一样华贵之物。""房子给我带来了安逸感, 从现在起, 我感到我正在为未来工作。"在他的作品里, 这幢房子位于满是尘土的拉马丁广场对面, 是一座在深蓝色天空映衬下闪闪发亮的鲜黄色建筑。凡·高打算用"向日葵"系列画装饰画室;在客房里要"以日本人的方式"(W7)张挂一些"向日葵"以欢迎高更的到来。这幅图画的主题不是光, 而是感情。文森特的第一个念头是想把它画成一幅夜景画;"窗口亮着, 空中繁星闪烁", 可是在定稿中, 他蓄意强调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屋内的黑暗, 所以整幢房子发出光亮。我们可以认为黄房子不仅是个避难所, 而且是个文化意义上的群体画室。凡·高离开人世许多年后, 黄房子改为酒吧。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酒吧被炸毁, 如今黄房子已经荡然无存。 《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年,布面油画 60x50cmcm,现收藏于美国芝加哥艺术机构。凡高1889年与高更大吵一架后割掉一只耳朵,他画这张画使自己和提奥相信他已经从伤痛中康复过来,“我相信这幅肖像比我的信更能清楚地告诉你我这儿发生了什么”。1889年初,凡高的母亲度过了她70岁生日,尽管不常联系,凡高对她仍怀有温暖的记忆,这年年底,他决定将这张自画像送给她,主要是为了使母亲对他的健康放心,所以在这儿他比以往显得健康、年轻、整洁许多,然而这些并无法掩饰其眼底的绝望。最后凡高给了母亲一张画着阿尔卧室的画而把这张挂在自己的墙上。 《食土豆者》1885年4月,布面油画 71.5x114.5cm,现收藏于阿姆斯特丹国立凡高博物馆。这幅画是凡高在纽南时期的最佳杰作。同样构图的习作有两幅,素描与速写各一幅,但仍属这幅最完美。为了完成这幅作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此画充满了对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以这些完成了这幅佳作。围着餐桌而坐的四个农人,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他在404信上表示,希望这幅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挖掘过泥土。”同时窗外的景色,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香味。 《麦田与收割者》1889年,50.5cmX100.5cm 布面油画,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这幅画是凡高在法国的一个精神病疗养院里创作的,那时主要是临摹他喜欢的一些作家的作品,也有少数自己的创作,这便是其中的一副。太阳像个大的咸蛋黄,天空有点发绿,山丘却是蓝色的,从低到高,拉成一条斜线,稀疏的坐落着几个简陋的房子,大面积金黄的麦田,麦浪随风翻滚着,是个丰收的秋天吧?可只有一个人挥舞着镰刀在收割,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你眼里的世界如此美好,可是却只有你一人在欣赏?这幅画很能代表凡高抽象派的画法,笔触非常简单,直线、点、圆圈,那收割者甚至有点丑陋,可是色彩却如此浓烈,金色的麦浪好漂亮,蓝色的山丘绵延着,太阳在最上端跟麦田呼应着,有一种凄楚的美。 《阿尔的红色葡萄园》1888年11月 阿尔,布面油画 93x75cm,现收藏于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普照的阳光、火一般的光线的扩散、血红色的葡萄园、热情和精张的色调的炽热。凡高希望在他的作品中为我们画出酒的酵素和醉意、令人发狂的热气腾腾。他的色彩中的喧闹性暗示了无节制的狂欢, 葡萄园被看作是异常的促进者和主要的源泉。本幅画呈现凡高惯用的深远空间感。他用红色来描绘葡萄树, 极具表现性。凡高还将画中的阿尔农妇, 画成布列塔尼地方的装扮。这幅画也是凡高生前唯一卖出的作品。 《午间休息》1890年,布面油画 73x91cm,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藏。这幅画是梵高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治疗期间,临摹米勒同名画。描绘的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正在收割成熟的麦田,累了一个上午,中午饭后躺在麦垛边休息的情景。梵高在这幅画作中,将乡间盛夏宁静午后的热情都释放了出来。画面除了左上方的一小块蓝色天空外,其他部分全部被黄橙橙的麦田、麦垛所覆盖。男人的边上放着脱下来的鞋子和两把镰刀,将草帽遮住脸,头枕双手,似乎并没有睡着;而他边上的妻子,感觉好累好累,依偎在丈夫的胸前,沉沉睡着了。 《奥维尔教堂》1890年6月,布面油画 74x94cm,现收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这幅画是凡高晚期作品的代表作。1890年5月21日凡高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在奥维尔, 凡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 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 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 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他那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的颜色可以看出他十分强烈、几乎疯狂的内心感受。他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这一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凡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 经过不同的时期, 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 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1个多月后,1890年7月29日,他自杀身亡了…… 《乌鸦群飞的麦田》1890年,50.5cmX100.5cm 布面油画,现收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梵高博物馆。这幅画是在1890年7月凡高自杀前夕创作的。画面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1890年7月27日,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脏开了一枪。1890年7月29日,凡高离开了这个他疯狂热爱却无情抛弃了他的冷冰的世界…… 如果你错过了梵高的《星空》,一定要打卡《梵高星空艺术馆》,几百个拍摄角度,带你走进梵高的金色麦田,看这一片独一无二的星空,将彻底颠覆你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