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历史五千八百年,至今仍然辉煌与灿烂》{探寻牛河梁古国文化遗址}

空空行者王

<p class="ql-block">牛河梁遗址</p><p class="ql-block"> 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为重要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原生文明之一。她汇集了华夏等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逐渐成长壮大,至今仍生机勃勃、从未中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知所来,明所往,探寻中华文明源头,成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 20世纪80年代中期,牛河梁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为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材料。牛河梁遗址作为红山文化的圣地和祭祀中心,其坛、庙、冢遗址的发现,龙、凤、人等玉器的出土,体现了在红山文化中、晚期,社会分工、阶级产生、王权出现,表明了距今约5800年,以牛河梁遗址为代表的红山文化在西辽河流域正式迈入古国阶段,最先在中华大地上步入文明。同时,牛河梁“敬天、礼地、法祖”祭祀礼仪体系、“以玉为礼、唯玉为葬”的玉礼制度等,实证了红山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根系,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一元。</p> <p class="ql-block">红山古国</p><p class="ql-block"> 红山文化是我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类型,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得名,距今6500-5000年。红山文化集中在老哈河和大凌河流域。目前已发现聚落、墓葬、祭祀、陶窑等各类遗址2000多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和精美玉器,反映了红山文化发展历程、红山先民生产和生活状况。尤其是红山古国的中心一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以丰富、翔实的考古资料,证实距今5800年的红山文化晚期已经产生了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组织形式,产生了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由此,跨入文化古国阶段。</p> <p class="ql-block">人文始祖</p><p class="ql-block"> 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人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庙,尊先祖貌也”。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宗庙,就是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庙内最重大的发现就是出土了一尊较完整的泥塑女性头像,她被先民视为崇拜的神来对待,证明了红山人已从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发展到祖先崇拜。苏秉琦评价:“她是红山人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p> <p class="ql-block">古国王陵 </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人把隆起的坟包称为“冢”,因此考古学家把用石块堆砌起来的红山文化墓葬形式称之为“积石冢”。牛河梁的积石家就是五千年前的王陵,家体均建在高度适中的岗丘顶部,顶部封石,周围竖置成排陶筒形器,一冢多墓,唯玉为葬。冢内墓葬分为中心大墓,台阶式墓,砌石墓三个等级。中心大墓等级最高,墓主人颇具王者风范,是“一人独尊,王者至上”思想意识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  浩瀚的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红山文化更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作为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牛河梁遗址一经面世,便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遗址中发现的红山文化坛、庙、冢及出土的精美玉器,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牛河梁遗址也由此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考古圣地。</p><p class="ql-block"> 七十载红山文化研究,四十余春秋牛河梁考古,我们触摸到中华文明的根基,夯实了民族文化自信,研究成果不断拓展人类对早期文明的认知,为世界文化拼上关键的一片。</p><p class="ql-block"> 回顾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研究、保护及展示历程,既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下与未来的深刻赋能。</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考古研究工作为主线,以相关文献资料为主体,旨在展示牛河梁遗址40余年考古历程以及红山文化研究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成果,彰显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让牛河梁遗址走进社会、走进大美中华。</p> <p class="ql-block">  “女神庙”遗址 1983 年秋发现,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3~1985年对其进行了试掘,这是牛河梁遗址最为重大的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 女神庙平面布局分为主体建筑北多室、附属建筑南单室两个部分。主体建筑由主、侧、前、后室相连组成,是一种多室组合尚未完全分离的建筑群体,附属建筑位于主体建筑南部。形成一主一次、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后呼应、结构复杂的建筑格局,其规模和等级都远超同时期一般居住址的单间、双间甚至多间房屋。这符合《礼记 ·曲礼下》所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尔雅·释宫》所记“室有东西厢曰庙”的说法。据此,考古专家认为女神庙已开创后世殿堂和宗庙布局的先河,堪称中国宗庙先始。</p> <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祭坛、积石冢)保护展示馆于2009年动工,2012年竣工。工程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联合设计,辽宁国际建设工程集团、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钢结构公司、沈阳远大铝业公司联合施工。主体为可逆钢结构形式,外挂氧化铜装饰板,设计理念为“变形的玉猪龙”。馆内分为“古国王陵”主题展览和漫说考古辅助展览两部分,介绍了牛河梁坛、冢遗址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 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占地5850平方米,是牛河梁目前发现范围最大的积石冢群。计有编号的单元6个,单元一、二、四、五、六为积石冢,单元三为圆形祭坛。二号冢有中心大墓,墓口砌有方形冢台,墓壁起三层台阶,是牛河梁遗址</p><p class="ql-block">已发现墓葬当中规格最高的墓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