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偃师区:有个“教师世家” ——马谨如一家四代出了19位教师(副本)

河洛印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马 骏 马晓华)在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游殿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小石桌上摆放着纸张和墨汁,今年95岁的叔叔马毅之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教师节,提前知道客人要来家里串门,他想写几幅字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他们。说起我们一家,这是全村家喻户晓的“教师世家”,四代出了19位教师。村民常开玩笑说,要在他家门前喊句“马老师”,少说也能跑出五六人来迎接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尺讲台上,师德之魂代代传,留下了怎样动人的故事?走进我们这个“教师世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家四代19位教师,聚会最爱讨论教学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们的家族里,第一代当教师的是爷爷马谨如;第二代当教师的是大伯马小如,爸爸马世麟、妈妈滑惠若,姑姑马淑贞、姑夫康惠芳、叔叔马毅之;第三代是大哥马少援、二哥马少民、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及弟媳、妹夫等;第四代是侄女马京华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家出了这么多位教师,在我们的印象中,家里最热闹的时候除了春节,就是寒暑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家聚在小院里,即便聊天也是聊不了几句就扯到了教学上,聚会常常成了“教学研讨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爷爷虽仅教书三载,却影响了家里三代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爷爷马谨如(中)是我们这个教师家族中“开天辟地”的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于1893年的爷爷马谨如,从洛阳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村里教了3年书,于1916年投笔从戎,参加革命,任冯玉祥将军的中校副官,1928年殁于北伐战争,时年35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爷爷留下的几个孩子,最大的只有9岁。”据叔叔马毅之回忆说,对于爷爷的认识,他们兄弟姐妹是从家中长辈和村里老人的口中才渐渐清晰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时,在小村庄里,爷爷马谨如是老人们口中最常提到的人,也是许多人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像爷爷一样勤奋读书,投身教育,更成为大伯 马小如、爸爸马世麟、叔叔马毅之和同辈人的志向。这种对教师职业的憧憬,甚至一直持续到了我们的下一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爸爸这一辈兄妹五人中,出了三位小学校长,说起他们这一辈的三兄弟,那都是村里的“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算上自家和叔叔家,他们兄弟姐妹5人,出了4位教师,其中3位还当了小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殿村如今的这所小学,是大伯马小如当时任校长期间筹办的。组建初期,村里的学校叫游殿完全小学(当时,有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叫初级小学;有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叫高级小学;只有具备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才能叫完全小学)有学生近600名。在当年,像这样的小学,整个偃师也不过三五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马世麟曾在忠义完全小学当校长,叔叔马毅之也曾任小学校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妈妈滑惠若是离休教师,在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她对自己的学生关爱有加,视学生如亲子。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侄女“忌妒”他爸的学生:“对他们比对我还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43岁的侄女马京华,在她的记忆里,他爸马少民总是对学生格外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爸是小学校长,教数学,教学灵活,为人温和,很受学生爱戴。”马京华回忆道,小时候,每到放学,总有学生跟着父亲回家,有的是想让父亲辅导功课,有的是家里没人被父亲带回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陪着学生,对于自己的儿女却无暇照顾。那时候,马京华特别“忌妒”他父亲的学生,总觉得父亲“对他们比对我还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从教多年的她也有了和父亲一样的感觉,觉得每个学生都像自家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五、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就是学生们写的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一家爱写毛笔字,平时不忙时,大家总要在小院的石桌上摆好笔墨纸砚,练上几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若问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大家一定一致回答:“学生们写的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叔叔马毅之回忆时说,他们这一代教书那会儿,教师的报酬就是粗粮多一些。有的人家为了供孩子上学,粮食都要东借西凑。供个学生不容易,他们深知这个道理,也给家人定了规矩——逢年过节,学生们送啥都不能收,只有他们写的字例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