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知青那些年(22)

真诚待你 10581791

<p class="ql-block">  知青是特殊年代对一个饱经风霜的群体的统称,知青岁月则是这个特定群体的苦乐年华和不凡经历,这段经历饱含着知青的苦与乐,悲与欢,迷茫与奋进,艰难与不屈。每当回忆起知青岁月的往事我都会心潮彭拜,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并不如烟,桩桩件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我的心头激起朵朵浪花,每一朵浪花都承载着知青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我们班近五十名男女同学被分在两个自然村的七个生产小队,我们始终联系不断。农闲时节我们青年点同学之间互相串门,小莫子同学常来我们点,我们也常去他们的点,相隔三四里地,来回也不过一小时。不管谁到谁的地界,都是隆重的接待,杀鸡烹狗,推杯换盏,同学们聚一起亲如兄弟姐妹,一片祥和。</p> <p class="ql-block">  刚到农村干农活我一窍不通,种地时刨渣子社员一刨一个准,我一刨差点伤了腿。社员细心告诉我怎么下镐头,果然一下一个准;铲地时人家铲地又干净又又快当,而我草没有铲掉竟把小苗铲掉了,队长手把手教我,功到自然成,后来我不但刨渣子又稳又准,铲地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只要用心没有知青过不去的坎。</p> <p class="ql-block">  干农活开始我们是门外汉。头一年累死累活也挣不了一等工分。众目睽睽下我们的工分开始还不如女社员,够不上壮劳力。我们不会就学,不懂就问,年青人舍得力气,在劳动中努力成长自己。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就与社员同工同酬了。而且干活打头的不再是社员,而是我们知青,看谁还敢说我们城里人娇气?!</p> <p class="ql-block">  下乡第二年干农活对于我们而言,无论是劳动强度还是农活技艺都不是问题,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蔬菜副食缺乏,伙食搞不好困扰着我们。海州与大家商量开辟菜地,生产自救,大家一呼百应,立即行动,在青年点前种上白菜萝卜和各种蔬菜,随用随取,解决了副食蔬菜匮乏问题。</p> <p class="ql-block">  下乡次年,由于邵队长年纪大了,事无巨细他一人精力不足,队里要选举一个副队长,而且条件必须是年轻人,当时有两个候选人,一个是队里会计的儿子,初中毕业,也算个知识青年,一个是我们的点长海州大哥,我们十六名知青都下去帮海州拉票加油,对方在村里也是一大户,有点不分高下。选举结果海州当选!</p> <p class="ql-block">  下乡转年我们吃粮由国家调配改为生产队调拨,吃油也变成当地产的棉籽油,这种油炸锅有股邪味,炒菜颜色发黑,我们吃不服,影响食欲。后来做饭的胖墩急中生智说,我们可以吃荤油,炒菜味道香,大家一拍即合,恰巧村里有杀猪的就买了肥肉回来炼,大伙吃上瘾了,从此我们就用荤油做菜,与棉籽油说拜拜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下乡时是特殊历史时期,每天下地干活都要带上“小红书”毛主席语录,男生随手放到口袋里,学习的时候随用随拿,女同学比较讲究,都做一个小红袋把红宝书挎上。每天上工前邵队长都要带我们朗读几遍毛主席语录,再去田间干活。邻队比我们抓得紧,他们上工要跳着忠字舞去田间,表达对领袖的敬重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下乡时青年点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无论是谁病了,伙房都要为他做病号饭,香喷喷的面条再加上两个鸡蛋,还要滴上几滴香油,香喷喷的,闻起来就有食欲,下乡转年我曾经因为感冒发烧吃过一次病号饭,味道真不错。记得那是八月节,除了优待病号饭。还多给我发了一块月饼,让我感受到同学间的关爱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知青岁月过去半个多世纪了。可是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那个年代,不能忘记知青岁月的点点滴滴,那不是故事和传说,而是我们的真实生活经历!“窥一斑足见全豹”,从我们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深刻反映知青的苦乐人生,知青的以苦为乐,知青的刻苦耐劳,知青的迎难而上,知青的火热情怀,知青的生活情趣!我们也是凡人,只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心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知青之歌!把自己的芳华和青春无私的奉献给祖国新农村的建设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