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到新生入学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金秋九月的校园,但有些入学却可能发生在冬日。我的女儿便是在十八年前那个春寒料峭的二月,踏入了浙江大学的校门。这段经历不同于寻常的高考之路,也正因为它的特别,让我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时间回溯到2006年下半年,浙江大学首次来到山东泰安一中,面向理科前50名的学生选拔小语种人才。女儿将这一消息告诉我,询问是否值得尝试。我和她妈妈讨论后,觉得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便鼓励她去试试看。毕竟,考上了可以选择不去,但不去尝试,便永远不知道可能。</p><p class="ql-block"> 初选在泰安一中进行,考试内容主要是数学和英语。这两科是女儿的强项,因此女儿顺利通过,成为十余名代表前往济南参加浙江大学复试的学生之一。带队老师随行,原本我也想陪同前往,却被女儿一口回绝。她从小独立,连中考都不让家长送考,这次自然也不例外。</p><p class="ql-block"> 复试在山东省实验中学举行,浙大组织了严格的选拔与面试。据说其他孩子都有家长陪伴,带队老师几乎成了“多余的人”。而我女儿,独自一人,只是借着一位熟识学生家长的照顾,顺利完成了考试。最终,浙江大学在来自泰安一中的这一批学生中,只录取了她一人。</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她提前跳过了高考,成为浙江大学的一名新生。为了安排这些提前录取的学生,浙大特地开设了预科班,提前半年入学。报到时间定在2007年2月27日,农历正月初十,一个仍带着年味的日子。那时泰安到杭州尚无高铁,我们提前买好了卧铺票,26日晚上乘火车一路南下。</p><p class="ql-block"> 27日早晨抵达杭州后,我们已记不清是否乘坐了学校的接站车,只记得辗转来到了紫金港校区。校园之大、之新,令人惊叹。食堂的饭菜相当的不错,让人对女儿的新生活多了几分安心。</p> <p class="ql-block"> 入学仪式简单而温馨,女儿正式成为浙大一员。宿舍是四人间,上床下桌,设施齐全,卫生间配有淋浴器,还有可租用的洗衣机。同宿舍的同学也都来自山东,彼此同乡,让她有了更多的亲近感。</p> <p class="ql-block"> 安顿好女儿后,我们顺道参观了浙大老校区,也去了西湖。湖光山色间,仿佛也在预示着女儿即将开启的一段崭新人生旅程。入学虽在冬季,但她的未来,正如同春日般悄然绽放。3月1日,我们从杭州出发,经上海返回泰安,在等待换乘的间隙,还顺道游览了外滩。</p> <p class="ql-block"> 预科班的课程安排紧凑而有序,教室里时常回荡着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女儿渐渐适应了大学的节奏,也开始结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一次关于“成长与选择”的主题说明会上,她认真地记下笔记,仿佛在为未来的职业规划埋下伏笔。</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第一次远离家乡住校,女儿刚入学时思乡情切,加之预科课程轻松,她在这一个学期内竟回了泰安三四次。除了想家,也因中学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办理,比如拍摄毕业合照等。如今回想起来,浙大通过小语种提前招生,其实也是在中学“掐尖”,而这些学生中,真正最终学习小语种的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 我女儿在正式入学考试中脱颖而出,顺利考入浙大竺可桢学院。该学院第一学年按文、理、工分类培养,第二学年可自由选择学院与专业。她最终选择了双专业,主修金融,辅修英语。她从小独立自强,性格低调,在大学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很多我们都是在她毕业后,从带回的奖杯和证书中才得知。国家奖学金、浙江省三好学生、浙江省优秀学生干部……这些荣誉,沉甸甸地见证了她的努力与成长。本科毕业后,她顺利保研,继续在浙大深造。</p> <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新生入学季来临,我总会想起那个冬日的杭州,想起那个在紫金港校区门口,与我们合影留念的女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