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驻渝使领馆旧址全攻略】(更新版)

荒城的人文地理

<p class="ql-block">  重庆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也是战时外交中心,抗战时期先后有30多个国家在渝设立了外交机构。全市至今尚存10余个国家的驻渝外交机构旧址近20处,集中分布于今天的渝中半岛、南岸区南山和龙门浩区域。</p><p class="ql-block"> 这些旧址建筑,解放后被分配给一些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办公场所使用。除了个别被作为医院用房的建筑有较多被普通市民接触的机会之外,更多的建筑被关在高墙深院里外人很难见到。近年来,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这些旧址建筑开始被整修并开发出来作为相应的主题展览馆对外开放。正因为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原因,很多在重庆主城生活了几十年的老重庆人也是最近几年才知道它们的存在,才有机会走近它们。</p><p class="ql-block"> 探访、走近这些历史建筑,就像进入了一个个风格多样的建筑博物馆,不仅可以欣赏建筑之美,同时也能深入了解重庆这座英雄城市的辉煌历史。</p><p class="ql-block"> 以下,按照这些历史建筑所在区域,分别以渝中篇、南山篇、龙门浩篇进行归纳介绍,方便有兴趣的朋友前往打卡。</p> <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 渝中篇</p><p class="ql-block"> 渝中半岛是重庆的母城,曾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也是当时外国使领馆最为集中的地区。然而,由于日军疯狂、无差别的轰炸<span style="font-size: 18px;">(英法等国使馆被炸不说,与日本同为轴心国的纳粹德国在半岛上的使馆也先后两次被炸)</span>,一些外国使领馆被迫疏散到了外国租界所在的龙门浩地区甚至南山上的密林中。目前,渝中半岛仍留存了美国、苏联、英国、法国、澳大利亚、丹麦、土耳其等7个国家的使领馆旧址8处。</p> <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的重庆母城半岛临江门一带)</p> <p class="ql-block">  1、中英联络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中英联络处旧址是一栋典型的欧式建筑,最初为真元堂,建于1910年,属于清朝末期殖民时代的教堂建筑。该建筑为典型的法式风格:采用对称造型、法式廊柱、雕花装饰和斜坡屋顶,是重庆城最悠久的纯正法式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二战爆发后,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1939~1946年间,英国官方在此设立了中英联络处。为掩人耳目,中英联络处的对外公开形象是怡和洋行的办公楼。</p><p class="ql-block"> 此处解放后相当长的时期被作为重庆市公安局的办公用房。目前门牌号为五四路52号,紧邻解放碑步行街。在洪崖洞经沧白路、五四路通往解放碑的主干道旁,是最容易找到的抗战时期外国使领馆遗址。</p> <p class="ql-block">该处目前被作为某西餐馆的经营场所。</p> <p class="ql-block">西餐厅的陈设与布置与建筑本身的气质非常搭调。</p> <p class="ql-block">2、苏联大使馆武官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原为留法学生沈芷仁自建的公馆。1938年苏联大使馆迁渝,将使馆武官处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月至1942年3月,苏联驻华使馆少将武官、驻华军事顾问团团长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Vasily Ivanovich Chuikov)曾在此居住和办公。</p> <p class="ql-block">该处旧址目前的门牌号,沧白路69号。建筑紧邻洪崖洞景区,也是非常容易到达的抗战时期外国使领馆,只是没有中英联络处那么抢眼,不注意很容易擦肩而过。</p> <p class="ql-block">目前该处旧址正面和侧面几乎完全被葡萄藤掩盖,倒是别有美感。</p> <p class="ql-block">3、法国领事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法国领事馆旧址位于南纪门凤凰台,始建于1898年,与中英联络处旧址一样,也是属于清末殖民时期的典型欧式建筑,而且时间更早、体量更大。</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原设于领事巷的法国领事馆被日机炸毁后搬迁至此。</p> <p class="ql-block">该处紧邻十八梯传统风貌旅游区,该建筑目前已纳入国家级的“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名录。</p> <p class="ql-block">(重庆大轰炸惨案历史照片,远处背景中的西式建筑正是法国领事馆)</p> <p class="ql-block">4、苏联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苏联大使馆旧址位于枇杷山正街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原是川军师长、大盐商、重庆唯一电影院老板曾子唯的公馆。1936年,他聘请德国建筑师设计,斥巨资在枇杷山购地18亩,建成了这座当时重庆知名的豪宅,取名“异撰山庄”。</p><p class="ql-block"> 建筑为仿巴洛克风格的砖石木结构,四楼一底,依山而建,气势雄伟。建筑采用了巴洛克建筑标志性的拱顶,以及大量曲线和非对称造型。建筑廊柱、门窗造型华美,还大量使用了彩色玻璃。因其地势高,在上清寺一带都能望见,且从不同角度能看到不同形状的楼顶,在当时颇为醒目。</p> <p class="ql-block">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苏联作为第一个与中国签订《中苏友好互助条约》的国家,于1938年1月将其大使馆迁至重庆,并租赁了曾子唯的这栋公馆作为馆址,直至1946年5月。这里是抗战期间各国驻渝使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  抗战期间,苏联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包括数笔巨额贷款和武器装备,并派遣军事顾问和志愿空军飞行员来华助战,为中国的抗战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卢干兹(Oskar Ludvigovich Lozovsky)、潘友新(Alexander Panyushkin)、彼得洛夫(Apollon Petrov) 三位大使曾先后在此工作。</p> <p class="ql-block">地下室铁窗,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抗战胜利日当晚,苏联大使馆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庆祝茶话会,邀请了正在重庆进行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以及宋庆龄、冯玉祥、张澜等各界人士出席,共同庆祝这一历史性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这栋建筑对大多数老重庆人来说可能也是最熟悉的外国使领馆建筑,作为原重庆第三人民医院的医务用房,很多市民从小就来此就医看病,比起那些机关大院内的建筑更容易接近,也更有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附:抗战时期中苏交往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1939年,中苏友好协会在重庆为苏联领袖斯大林举行六十寿辰庆祝会,由中苏友好协会主席冯玉祥(左二)与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左三)共同主持。</p> <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苏联纪念十月革命二十四周年,苏联代表团晋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图为双方会见后共同走下办公楼的阶梯,前方左一为苏联军事顾问团团长崔可夫,右一为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p> <p class="ql-block">1945年,新任苏联驻华大使彼得罗夫抵达重庆。</p> <p class="ql-block">5、美国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美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健康路重庆急救中心旁,但目前所见并非原建筑。美国大使馆原址本来位于急救中心内,由于急救中心新建大楼,原建筑被拆除后挪位重建,目前所见为重建后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美国驻华大使詹森率美国驻华大使馆人员迁渝。美国大使馆在重庆期间曾多次搬迁,最后于1942年在健康路1号修建了这处馆舍。</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抗战时期美国在华外交活动的核心场所,见证了中美两国共同抗击日本军国主义的重要历史。当时使馆内长期有上百名外国记者,其中美国记者多达40多名,进行了大量的战时报道和国际宣传。</p><p class="ql-block"> 在渝期间,美国经历了詹森(1938-1941)、高思(1941-1944) 和赫尔利(1944-1946) 三任驻华大使。</p> <p class="ql-block">附:抗战时期中美交往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中美文化协会欢送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詹森(Nelson T. Johnson,亦译约翰逊),中美两国人士举行了一场棒球友谊战。图为詹森大使拿着这颗象征两国友谊的棒球。1938年8月,詹森奉美国政府指示,将美国驻华大使馆迁至重庆,抗战爆发一年后,美国政府始清楚表态支持中国。</p> <p class="ql-block">1941年5月,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高思(C. E. Gauss)抵达重庆,并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呈递国书。</p> <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宋美龄在重庆招待中美文化协会会员,并且以海鹰图赠送来华助战的美国空军志愿人员。</p> <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29日,宋美龄在重庆颁赠勋章给美国空军上校杜立德,表彰他率队对日本首次实施轰炸的英勇表现。</p> <p class="ql-block">蒋介石夫妇与马歇尔。</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时任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蒋介石1945年在重庆。</p> <p class="ql-block">6、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民国时期,1942~1946年间为澳大利亚公使馆。</p><p class="ql-block"> 重庆澳大利亚公使馆是二战时期澳大利亚在海外设立的重要外交机构。1941年7月,中澳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后,首任驻华公使艾格斯顿爵士在重庆南岸区黄桷垭复兴村设立临时馆址。1942年10月,因交通不便,公使馆迁至渝中区鹅岭公园内的李家花园(遗爱祠71号),直至1946年5月撤离。</p> <p class="ql-block">  该建筑与相邻的丹麦公使馆旧址、土耳其公使馆旧址均位于鹅岭公园内,解放后一直作为重庆市园林局的办公用房使用,近年才开始作为展览馆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目前被作为展览馆开放,介绍战时陪都与澳大利亚的交往史。</p> <p class="ql-block">7、丹麦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位于鹅岭公园内,紧邻澳大利亚公使馆旧址,1938~1941年间作为丹麦公使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因为丹麦在抗战时期承认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国民政府与之断交。该处旧址自然也未被纳入“同盟国驻渝外交机构旧址群”。</p> <p class="ql-block">8、土耳其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位于鹅岭公园内,与澳大利亚、丹麦公使馆旧址相邻,1939~1946年间土耳其公使馆租设于此。</p> <p class="ql-block">  1939年12月,土耳其第一任驻华公使席拔希(Huseyin Vasfi Cinar)抵达重庆珊瑚坝机场。同年12月28日,席拔希向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递交国书,标志着土耳其驻华公使馆在重庆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中土两国外交关系升级,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土耳其首任驻华大使杜凯(Ahmet Ferit Tek)于同年5月30日飞抵重庆,并于6月12日呈递国书。1945年1月3日,土耳其宣布对日绝交,并于同年2月23日正式对德国和日本宣战,加入了同盟国阵营。</p> <p class="ql-block">内部陈设有浓郁的土耳其风格</p> <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 南山篇</p> <p class="ql-block">  重庆南山因为森林茂密、风景秀丽,夏季相对凉爽,且距离主城半岛较近,因此自重庆开埠以来就是外国人和川省内部达官显贵修建别墅私宅避暑度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驻渝军政机构、外国使领馆、洋行外商、进入四川的沦陷区达官显贵也纷纷到南山兴建官邸、别墅,使得以南山黄桷垭老街为中心的南山地区竟兴盛一时。</p><p class="ql-block"> 1937年出生于战时重庆,并在这里度过童年和少女时光的中德混血儿汉娜在其回忆录《汉娜的重庆》里,对1942年的黄桷垭有几段生动的记述,<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南山上达官显贵云集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span>:</p><p class="ql-block"> “沿树林间的盘山公路往下走,不久就到黄桷垭了。那里并不太大,却很热闹,像在过节。街两边都是卖菜的农民,还有很多店铺和馆子。我们先去了邮局,陪威尔纳夫人寄信,然后又去了卖布料和草帽的铺子。威尔纳夫人在买东西的时候,我和多洛丝就东张西望,看街上的热闹。......我发现,这里的人跟江北那边的人不太一样。这里有很多衣着整齐的先生和女士,他们的孩子也都干干净净......</p><p class="ql-block"> 威尔纳夫人还遇到熟人,是几个打扮摩登的太太和小姐。她们穿着好看的长旗袍,打着好看的遮阳伞,像年画上的美人。她们跟威尔纳夫人打招呼,还向多洛丝和我问好。有趣的是,那些太太和小姐都是中国人,却喜欢跟威尔纳夫人讲英文,而威尔纳夫人是美国人,却喜欢用中文回答她们。于是她们之间的谈话就混杂着英文和中文。这让她们自己讲着讲着也觉得好玩,会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回去的路上,我问威尔纳夫人,为什么这里的中国人跟江北那边的中国人不太一样?他们不仅衣着打扮不太一样,嘴里讲的中文也不太一样。而且,这里怎么会有那么多会讲英语的中国人?威尔纳夫人告诉我说,这里住着很多从南京、上海搬来的人。他们很多人都是政府官员和大商人,非富即贵,都接受过很好的教育。有的还去外国留过学,所以会讲流利的英语。刚才遇到的那几位太太小姐,就是他们的家眷,也都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 </p><p class="ql-block"> 目前,南山上仍留存有苏联、法国、德国、西班牙、印度、英国等6个国家的使领馆建筑。这些南山密林中的外国使领馆旧址,多为抗战时期外国驻渝外交机构的郊外别墅,与相关国家在渝中母城的正式外交机构有对应关系。</p> <p class="ql-block">9、德国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德国大使馆旧址,位于南山著名地标文峰塔下。始建于1917年,原来是德国医生保罗.阿斯米(Paul Assmy)的私人别墅。因为位于主城的大使馆两次被日军空袭损毁,<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1940年至1941年间,</span>德国大使馆曾短暂搬迁至此。(关于德国大使馆的故事详情可点击参阅<a href="https://www.meipian.cn/4uy07qjg"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重庆南山德国大使馆的故事】</a>)</p> <p class="ql-block">这栋建筑为一栋中西合璧式楼房,二楼一底,砖石结构。</p><p class="ql-block">从建筑入口看,屋顶是传统中式建筑的歇山顶,条石砌筑的通往二楼的石梯,非常大气。</p> <p class="ql-block">别墅背靠南山,周边绿树环抱,面朝渝中主城,视野极佳。</p> <p class="ql-block">一楼外墙为条石砌筑,在夏季闷热多雨、冬季阴冷潮湿的重庆,这样的外墙显然有利于防潮隔热。</p><p class="ql-block">窗户为双层结构,内层为玻璃窗,外层为百叶窗,采光、通风、私密性兼顾。</p> <p class="ql-block">德国大使馆旧址目前被列为市区两级文物保护单位,但未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甚至在重庆目前已公布的395处抗战遗址名录之中也没有它。</p> <p class="ql-block">10、苏联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南山苏联大使馆,为苏联大使潘友新别墅。建于民国时期,曾为留法军火商朱星门的私宅。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由国民政府买下来供外宾使用。1941年起,苏联大使潘友新在此居住多年。</p> <p class="ql-block">11、印度专员公署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抗战时期作为印度专员公署使用,目前是南山植物园图书馆。1939年,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访华期间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整个建筑的基础由条石砌筑,坚固防潮。</p> <p class="ql-block">12、西班牙公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公使馆旧址,是一座典型的欧式建筑,砖木结构,一楼一底。目前建筑外墙长满了爬山虎。</p> <p class="ql-block">按照这个牌子的记录,国母宋庆龄曾在此会见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p><p class="ql-block">白修德正是当年深入黄泛区,揭露1942年华北大饥荒真相的著名美国记者。他于1939年来到重庆,对当年初到陪都重庆的经历有非常生动的描写:“1939年4月10日,我所乘坐的飞机降落在长江之上,重庆,我来了。”/ "我终于来到了一个战乱中的国家,而且是在其战时首都。此地位于长江上游,距离海洋1400英里,距离日军战线400英里。" / "刚到重庆的头几周,我被这座城市迷得神魂颠倒,都要忘记我的工作和抱负了。"</p><p class="ql-block">在白修德的著作《追寻历史,一个记者和他的20世纪》中,他更留下了这样一段有关重庆的文字,准确揭示了重庆何以成为抗战陪都以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p><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的国家政府之所以把战地指挥所建在这个古老的城市中,是因为它控制着通往中国最大也最富庶之省——四川的入口。四川地理位置优越,朝西背靠亚洲屋脊,朝东以群山峡谷为障,占据了整个中国最肥沃的土地,它就是一个拥有5000万人口的亚热带内陆王国,可以自给自足,几乎坚不可摧、无法撼动。1939年春,我抵达重庆,此时,日军已经占领了所有沿海城市(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整个华北地区,以及从汉口往下游所有长江流域城市。不过,汉口以西是难以穿越的峡谷,重庆就位于这些峡谷后方;这里就是个天然堡垒,中华民国政府将在这里指挥国民党完成整整6年的抗日战争。”</p> <p class="ql-block">13、法国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该建筑原为民国时期留法医生汪代玺所建,南山植物园附近山林在重庆本地素有“汪山”之称,也正与汪代玺在此购置山林、兴建别墅相关。</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该别墅被用作法国驻华大使别墅。与周边相邻的其他使领馆建筑相比,法国大使馆别墅显得户型小巧而结构简洁。</p> <p class="ql-block">14、南山英国大使馆别墅旧址</p> <p class="ql-block">  英国大使馆南山别墅旧址位于南山黄桷垭老街附近的白耳山山顶,目前属于私产,不对外开放。我们只能通过无人机航拍大致看看建筑外观。</p> <p class="ql-block">  1938年抗战时期,英国大使馆搬迁到黄桷垭清水溪,英国政府将白耳山作为大使馆工作人员的居住区,在相连的几个山顶上建了英国驻华大使、二使、三使的别墅。现存建筑为三使的别墅,其余建筑在“文革”中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  此处遗址可以说是重庆抗战时期外国使领馆遗址中最难找的一个:不仅地图上没有,导航软件搜不到,甚至连绝大多数南山原住民也不知道它的存在。我们三次寻访,终于在山林间发现了它的准确位置,怎奈高墙耸立、重门紧锁,于是只能用无人机航拍了几张外景图。</p> <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 龙门浩篇</p> <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的龙门浩地区)</p> <p class="ql-block">  除南山之外,南岸区的外国使领馆旧址还集中分布于当年属于外国租界的龙门浩地区。</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在美国战争情报局工作的格兰姆.贝克曾经到访龙门浩,并留下了这样一段记录,清晰揭示了在日军狂轰滥炸下龙门浩地区相对安全的原因:“南岸这块小小的战前殖民地,按条约规定的开放港口曾经是洋商集聚之地。这里的房子依然是重庆最好的,这是因为美国大使馆设在南岸,又有美、英、法炮艇在这一带游弋。日本人私底下还曾承认其中立区的地位,不予轰炸。”</p><p class="ql-block"> 在其著作《战时中国:一个美国人眼里的中国1940-1946》中,他甚至还记录下了当年龙门浩地区一些养尊处优的外国人在日军轰炸重庆母城时隔岸观火的行径:“秋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于是轰炸机就不断’光顾’这座城市,通常是27架一大队,有时相隔几天,有时几分钟就跑来空袭一次,从南岸看去真是壮观极了,有黄色的沙尘,有多彩的浓雾,有紫色的火焰。可是,从身处南岸的我的角度看,比起小城柳州遭受过的空袭,重庆大空袭似乎还没那么危险!遮阴的走廊上和高地上,到处挤满了隔岸观火的外国人,他们正在忙着照相、喝冷饮。”</p><p class="ql-block"> 然而,也有很多驻渝外国人对陪都重庆和山城人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并对英雄的重庆人民“愈炸愈强”的抗战精神表达了敬意。《汉娜的重庆》的作者德国老人汉娜就记录下她的父亲——当年的德国驻渝大使馆官员瓦尔特.傅瑞德里西(中文名:傅德利)对她亲口讲述的两段话:</p><p class="ql-block"> “等这场战争结束后,如果有记者或者自以为是的人,对这座城市说些或者写些不好的话,我将挺身而出,还有你,小汉娜,当你长大了,也必须站出来,捍卫这座城市的声誉和尊严。所有讲重庆坏话的人,他们都不知道,这里的人民经历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我从没见过哪里的人比重庆人更勇敢坚强、更勤劳。他们面对那么惨烈的轰炸,从不放弃,誓死也要保卫自己的城市,一次又一次,从废墟中站起来重建家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抗日本人的狂轰滥炸。”</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龙门浩地区留存有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美国大使馆别墅群旧址、美国大使馆酒吧旧址、意大利使馆旧址、比利时大使馆旧址等。</p> <p class="ql-block">15、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美国大使馆别墅群旧址、美国大使馆酒吧旧址</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使馆武官处旧址</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使馆别墅群旧址</p> <p class="ql-block">美国大使馆酒吧旧址</p> <p class="ql-block">16、意大利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意大利使馆旧址,位于重庆南岸区龙门浩老街上。</p><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4日,意大利驻华使节亚历山大(Pompeo Aloisi)由汉口抵达重庆,入驻位于南岸区龙门浩枣子湾15号的这栋建筑。此后,这栋中西混合式砖木结构的小楼便成为战时首都时期的意大利大使馆。</p> <p class="ql-block">  1940年7月24日,意大利大使馆代办师秉礼(Carlo Silvio Capio)到此任职,并于8月2日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递交国书。</p> <p class="ql-block">1941年7月,由于意大利政府承认了日本在南京扶植的汪精卫伪政权。这一行为导致国民政府与意大利断交,并关闭了意大利大使馆。意大利外交人员随后撤离。</p> <p class="ql-block">17、比利时大使馆旧址</p> <p class="ql-block">  比利时大使馆旧址,位于龙门浩老街枣子湾23号,与意大利使馆旧址较近。</p><p class="ql-block"> 根据记载,1938年10月,比利时大使馆代办劳德山到渝任职。1941年4月,比利时驻华大使纪佑穆(Baron Guillaume) 抵渝上任后,使馆进驻了龙门浩枣子湾15号,即意大利使馆退出后的馆舍。</p><p class="ql-block"> 1943年5月5日,比利时大使馆迁往枣子湾23号的新址。</p> <p class="ql-block">1943年10月20日,标志中比两国废除旧有不平等条约的《中比平等新约》也在此签订。抗战胜利后,比利时大使馆于1946年撤离重庆,迁往南京。</p> <p class="ql-block">18、法国大使馆旧址(法国水兵营旧址)</p> <p class="ql-block">法国水师兵营的诞生与重庆开埠的历史紧密相连。1890年,中英《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将重庆列为通商口岸。1891年3月1日,重庆海关正式建立,标志着重庆正式开埠。</p> <p class="ql-block">  法国水师兵营由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杜梅尔捐款10万法郎,根据法国远东舰队司令波特尔的命令,由“奥利”号舰长休斯特·南希负责,于1902年动工,1903年竣工。</p><p class="ql-block"> 其最初的功能是作为法国在长江上游的控制站,供法国军舰士兵和军官居住,并作为储存食物的仓库、修理车间和物资补给站,同时担负长江航道水上警察的任务,因此也被称为“奥当军营”。</p> <p class="ql-block">  到了抗战时期,它的角色发生了变化。1940年,因日军轰炸重庆,位于重庆市区的法国大使馆曾一度迁至水师兵营内办公。</p><p class="ql-block"> 1941年,法国战败后成立的维希政府其驻重庆领事馆也因轰炸迁至此处。</p><p class="ql-block"> 1943年,国民政府断绝了与维希政府的外交关系,转而承认由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民族解放委员会,“奥当军营”归该委员会驻重庆大使馆所有。</p> <p class="ql-block">(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