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山水园林——游广州市新文化馆

西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市新文化馆是广州市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也是全国最大的文化馆。坐落于广州市新中轴线南端的中心位置——海珠区海珠湖公园内部北侧,与海珠国家湿地生态斑块相邻。该馆占地广阔,总用地面积约1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进入其中,仿佛置身于岭南园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诗意山水,这一主题在广州文化馆新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其整体规划方案巧妙融入了岭南特色的“山、水、田、塘”风景元素,并结合岭南园林的精致布局,将山水之韵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充分展现了广州的乡土风情与深厚的文化底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以“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为设计主题,用传统建筑和园林空间的巧妙组合再现岭南水乡园林的佳境,五组别具特色的主题仿古建筑庭院群落——包括公共文化中心、岭南曲艺园、广府风情园、岭南翰墨园和广绣风雅园等多组主题园林建筑交相辉映,这些建筑庭院群落每一处都匠心独运,让人沉浸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是广州富有岭南生态特色、文化底蕴的城市客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的五组主题仿古建筑庭院群落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呼应,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而“一湾水”、“大石山”、“山廊水法”等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更是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这些景观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在无声中传递着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园区的水石景设计更是别出心裁,它不仅在景观效果上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还巧妙地融合了周边建筑群落的硬景,成为了一条绿色自然的软景纽带,贯穿全园。传统水乡石砌水岸,使人忆起那一抹岭南乡愁,而远处的“广州塔”被“借景”揽入园中。楼台廊桥穿插其间,一湾水岸桃柳相映、草长莺飞,可远眺塔景,可近池赏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遵循园区地势东高西低的特征,大石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山石地壳运动。它巧妙地崛起于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园和曲艺园三个区域的交界处,以此构成了中部的主峰。随后,山体以自然流畅的方式,从高到低延伸出三条余脉,与周边的广场和建筑有机地衔接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园内通过布置八条特色景桥,呼应设计概念。功能上,在水系间串联各个庭院的馆阁楼台,为庭院中的漫步游赏创造多元趣味和视觉上的变化感受:贯游廊、穿石峰、泛霞晖、映水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共文化中心</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共文化中心传承岭南传统建筑、园林精华,整体采用汉唐重楼设计风格,采取了现代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建筑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毗邻主入口,与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相结合,形成整个园区的核心空间节点。主楼中心阁高约39米,气势恢宏,主楼为五层,与曲艺园形成南北走向的空间轴线,统领整个园区的其它各园,并与城市新中轴线的广州塔遥相呼应。里面展品丰富,登顶可俯瞰整个园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登顶可俯瞰整个园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岭南曲艺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艺园位于文化馆中轴线南段,庭院式建筑群,是以传统建筑方式展示广东传统戏曲艺术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建筑面积约0.64万平方米,北接公共文化中心,东侧为广府园,西侧和南侧为海珠湖环绕,独拥南侧大片绿地,并对海珠湖形成开阔的湖景视野,风景独好。在总体风格及尺度比例上学习汉唐“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气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曲艺园主楼为三层高的阁楼,上层屋面为十字脊的歇山顶,下层屋面为四坡顶。台地式中庭,通过层台叠阶、置石旱溪、静水水镜的组织,塑造“高山流水”的曲艺意蕴。镜面水景以粤曲《荔枝颂》的“工尺谱”作为主题构思和设计语汇,强化艺术场所的文化主题内涵,塑造园林景观的突出细致质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府风情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府园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位于园区的中间位置,承担着体现广府文化的重要角色,通过园林空间和建筑元素的传承,突出广府的文化、民俗和工艺,强调广府建筑适应地域气候、吸取西方文化精髓、兼容并蓄的风格。继承传统岭南建筑精华,有锅耳墙、灰墙、砖雕、木雕等特色手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府园的设计源于传统经典园林的启示,并基于此加以创新,技法上传承岭南园林手法。建筑围绕园林庭院排布,通过廊、轩、阁、亭、舫等元素相互联系,塑造出层次丰富的庭院景观。庭院以湖、岛、船舫、双廊、双亭、六角亭、临水阁、观鱼亭、望月楼等园林元素构成富有层次特色的广府庭院空间,并与外部一湾水形成“园外有园”的景观相融。</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岭南翰墨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翰墨园建筑面积约0.21万平方米,位于公共文化中心的东南侧,是新馆中唯一一个完全建立在山地上的场馆,不同功能、不同体量的主次空间,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在最高处建藏书阁,成为翰墨园和整个文化馆园区的对景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翰墨园建筑采用传统样式,以岭南元素为主,并结合江南园林中的堆山砌石,丛植翠竹,以竹造景,高处孤植点缀名贵乔木,低处有淡雅香味的灌木,地被片植玉龙草,散发书香文化的气质。翰墨园廊道在依山傍水的翰墨园,通过爬山廊道层层递进,似辛弃疾词中所云:“好锁云烟窗户,怕入丹青图画,飞去了无踪。” 营造文人翰墨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翰墨园,以《园冶》中的山林地为相地特征,择厅堂为主要建筑体制,随地形而上的园宅与园景相映成趣。园宅拾级而上,串连书画主题的展廊、展厅、展场,在开阖之间,俯仰自然和人文景观。园景依山傍势,从藏经阁制高点的假山开始,流水顺山涧而下,经曲水流觞亭,在入口北侧汇成开阔水面,一股穿过“飞虹”流入西侧河道,一股在入口庭院内形成墨池,形点题之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翰墨园内专设著名画家陈金章的美术馆,展出其捐赠美术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广绣风雅园</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绣园建筑面积为约0.18万平方米,北临翰墨园,西侧与广府园隔河相望,地处平庭,东侧丘陵稍有起伏,西侧河道在此蜿蜒展开。建筑以广府典型的府宅园林为蓝本,借鉴江南园林的造园特色形成空间层次丰富的主庭水院,趣味横生的视觉通廊将东西两侧的山、水景观联系起来。小巧精致,融合广府典型府宅园林与江南园林造园特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绣园庭院呈近似方形,分成三部分,境界各异。主庭园以水为中心,环池亭阁、山水错落映衬,疏朗雅适,廊庑回环,移步换景,诗意天成。两组建筑群通过组合形成若干内院,在整体参观流线中依主庭、内院、室内的递进穿梭而变化,形成不同尺度、不同明暗、不同主题的空间转换。园中有园、园外有园,令游人在广绣园的游览充满惊喜与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广州文化馆的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了传统工艺和材料,如脊饰、灰塑、彩画等,赋予了建筑厚重的历史感‌。广州文化馆荣获了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这是广东省土木建筑工程科技创新最高荣誉奖。在这传承岭南文化的独特韵味的地方,更吸引了众多市民来打卡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拍自2025年3月、8月。</p><p class="ql-block">钟迺坚(西舟)拍摄制作。</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浏览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