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流水沖走了多少泥沙,时光带走了多少记忆……</p><p class="ql-block">就是那片土,那条街,那座山啊,那些人,有着老妈说不完的故事,我将她的这些“念想”耀燃成文字,以慰她那压抑了一辈子的情……</p><p class="ql-block">下面的故事(请无对号入座)</p><p class="ql-block">围绕尤家,印家,鵬家而展开……</p> <p class="ql-block">尤家上湾(三妹口述,大姐整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爷转辗落乡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治年,中国社会处于内忧外患的动荡时期。民众生活面临多种困难。朝廷的科举制度。并没因此而改变。一年一次的科举照样进行。江西万年县。一位姓尤的男人,这是他第3次进京赴考,理想与现实。总是差一步。这男人的理想,考中贡士。就差那么一步。前两次都是考中举人。这次赴考离家前烧高香,拜高人愿美梦随心愿,若中贡士官运财运牛上牛,说不定皇帝的女儿都嫁他……</p><p class="ql-block"> 若中不上贡士。听朝廷安排,做个“公务员”,听家人话,娶妻生子安稳过日子。天不随人愿,这次又是举人名头,一切回归平静,接受朝延安排做了两湖的盐务税官, 常年在江湖上行走,交结了许多江湖朋友.侠义之士,响马匪道,绿林好汉……(这就是我外公的父亲,我的太外公爷。当税务官时,游走各乡,县,镇广阔田野土地。在后面我叫他“税务官老爷”)。</p><p class="ql-block"> 税务官老爷在官场任职多年。告老还乡时他并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来到湖北.陂县。</p><p class="ql-block">在他当税务官游走各处,看上了一块风水宝地,四面环山,中间地势平坦,松柏树林林,池中小鱼静游,在官府的朋友助力下,拿出退休的官钱,在此地大兴土木开田造房,修祠堂扎根开花,传承血脉,并以古文上为大的意义,取名为尤家上湾。安稳定居后他又回故乡游说同族乡邻来此地生活,后按順排,尤家上湾,尤家下湾。我们是属于尤家上湾这一支的,有一年我和海林.喜云回去祭祖,安排在主上堂坐,白发老人称喊我,我都不好意思因为辈份大嘛。</p><p class="ql-block"> 税官老爷为人热心豪爽。他广交各路英雄好汉,大办学堂,招搅四乡五邻的孩童前来识字。他用自己深厚渊博的学识在搞乡学培养家乡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他有二儿一女。大儿学成成为当时武昌城有名的铁嘴律师,我们称“律师佬”。二儿测绘学校毕业,因时局的动荡回乡在祠堂当私塾先生。</p><p class="ql-block"> 话又说回来</p><p class="ql-block">在陂县向北一百多里有座山,传说是古代花木兰的家,山前是一片平原,在离山前平原四公里的地方。上天造物在那凸起了一条宽二百米,长近六百多米的土坎,高度与平原的落差十多米,象似一条前朝在此没有修完的官道 。道路位置距附近村不算远,起初是木兰山上的僧人利用此地卖些自己风干的豆䜴香䖵顺带给人看八字手相等,附近村民也效仿拿出自家多余的食物也加入到叫卖行业中来,后来此地逐渐形成集市,逢双不逢单。</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江西九江有一位挑着担子买油的鵬姓商人也来到这,两头都被占满没位置了,这是一条南北贯通的条形路,他只好来到中间靠南边定下了自己的位置叫,他人好油好,很受人欢迊,这个位置就专属鵬姓商人,鵬油商人看到自己的香油畅销,这里是隔天集,他就做了一个大胆的举动 ,香油再不一担一扛,而是用牛车拉许多来。顺便还带些别的百货针.线,肥皂等物品在此支起帐篷,就地扎营,天天叫卖。他这一举动惊呆了所有人。所有人明白后又都效妨,一条商业街就正式形成,取名长岭镇。</p><p class="ql-block">鵬姓商人就是我们的太爷爷。太爷爷善于经营。十几年很快发展起来。各种生意在长岭落地。酒坊。荮店,百货日杂钱店,他給自己的商号取名:陂县隆兴茂商行,汉口典当行,陂县大兴商行……</p><p class="ql-block"> 太爷爷生育两儿。事业的发展,他期望家族兴望。两儿早日完婚,喜添人丁,大儿诚实本份,二儿奸滑油头。大儿适合在外业务,二儿零售卖买,老太爷爷这一手安排后来害死了自己的大儿。</p><p class="ql-block"> 鵬家的太爷爷也是个老江湖.算于心机,他把摆油摊的地搭个蓬子居位,把对面的空地摆油摊,不容任何人侵占,有了钱就开始兴建房屋,没过几年两幢进入前后五重的房屋就成功了,而且还处在长岭正中心靠南边的位置上,这就我们家祖屋的来由。老太爷爷发号施令,以他为中心鵬姓以贫富为标准左右对面顺溜摆开,他自以为王者而傲。从此长轩岭镇让人们知道它在什么地方,附近村庄的人们编了句顺口溜:长岭街细又长,狗尿一泡不干就到了头。镇上居住的鵬姓最多.其次就是田姓,余姓。大部分都是江西移民之后。</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