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钓鱼城——“上帝折鞭处”(20250911)

翠花(155)

<p class="ql-block">钓鱼城,原为钓鱼山,位于重庆市合川区城东北5千米、嘉陵江南岸的钓鱼山上,距重庆市主城区68千米。地理位置为嘉陵江、渠江、涪江之口,控扼三江,自古为“巴蜀要津”。</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总面积2.5平方千米,整个山顶东西长1596米,南北宽960米,三山耸峙,三江汇流,山水相拥。主要景观有城门、城墙、皇宫、武道衙门、步军营、水军码头等遗址,有钓鱼台、护国寺、悬佛寺、千佛石窟、皇洞、天泉洞、飞檐洞等名胜古迹,还有元、明、清三代遗留的大量诗赋辞章、浮雕碑刻。</p> <p class="ql-block">1961年,钓鱼城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钓鱼城古战场遗址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5月,合川钓鱼城当选重庆十大文化符号。2020年11月18日,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当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淳祐三年(1243年)春,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余玠采纳冉琎、冉璞兄弟的建议,按照“城塞结合、军政结合”的战略防御思想筑城钓鱼山,将合州和石照县的治所迁入城中,屯兵积粮,广纳贤才,拉开了钓鱼城长达36年的守城序幕。</p> <p class="ql-block">宋末,蒙古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2月,蒙古军队在潼川府路合州(今合川区)正式打响钓鱼城之战。7月,在战斗中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元宪宗蒙哥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欧亚各战场蒙古众王回师争夺汗位,使得南宋王朝延续20年,甚至改变了欧亚战场的格局。合川钓鱼城直到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才被占领。钓鱼城保卫战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上帝折鞭处”。</p> <p class="ql-block">护国门重庆十大标志性旅游景观之一。护国门为钓鱼城的标志性建筑,位于城南第二道防线上,在钓鱼城题刻的右侧上部。在钓鱼城8座城门中,护国门是规模最大的一道雄关,城门洞高3.24米,宽2.45米,进深6.42米。城台上为重檐歇山顶式城楼,高7米。其楼北倚峭壁,南临悬崖,旁有古榕交柯,蔚为壮观。当年,钓鱼城军民曾在护国门前面的峭壁上开凿石穴,架梁铺木,施以栈道出入。情况紧急之时,可迅速地将横梁上的木板抽掉,使其通道断绝,犹如中国北方古城的城门吊桥。如今,栈道石穴犹存。在护国门平顶门道南壁和后门洞东侧,还保留有宋代的城门构件和登城的石级。</p> <p class="ql-block">宝祐二年(1254年)和景定元年(1260年),南宋守将王坚和张珏先后组织对钓鱼城的大规模完善和维修。历任守城者从长期抗战的需要出发,采取了江防要塞与山城结合、内城与外城结合;垦田积粟与长期战守结合、补给通道与藏兵运兵暗道结合。钓鱼城成为攻守兼备的军事重镇。</p> <p class="ql-block">宪宗九年(1259年)2月,蒙哥汗下达进攻命令,正式打响钓鱼城大战。双方激战至4月初,合州连降暴雨20天,蒙古军被迫暂停进攻。宋理宗下诏嘉奖钓鱼城军民,赞扬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全蜀山城之冠”。进入夏季后,蒙古军因不适应当地潮湿炎热的气候而锐气大减。尽管如此,6月间南宋四川制置副使吕文德率战船千余艘,溯嘉陵江而上增援钓鱼城,仍被蒙古军三战三捷击败。援军虽不至,钓鱼城仍然坚城难下。7月,蒙古军继续猛攻钓鱼城。不料,蒙哥汗于阵中被宋军石击中,随即身亡。</p> <p class="ql-block">钓鱼城身处“巴蜀要冲”,因36年钓鱼城保卫战改变欧亚战场格局、间接影响世界历史和直接影响中国历史而闻名中外,史称“上帝折鞭处”。是迄今中国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址之一,是中国古代军事要塞和战区筑城防御体系的突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唐代悬空卧佛位于钓鱼台右下侧24米处的山崖上。唐宋时期的钓鱼山是著名的石佛道场,曾以精美绝伦的佛教摩崖造像驰名巴渝。相传悬空卧佛造像系晚唐时期护国寺开山祖师石头和尚亲手凿造。佛像在悬空的崖壁上凿成,背北面南,头西脚东,身长11米,肩宽2.2米,双领下垂袈裟,头为高肉髻,两耳间距1.8米,赤足,双脚宽1.2米。佛像袒胸露肌,面形丰满,端庄慈祥,是一尊构图严谨、比例匀称的摩崖造像。</p> <p class="ql-block">“九口锅”兵工作坊遗址位于钓鱼城砥平而开阔的西岩上,上天梯上侧。遗址原裸露面积近1000平方米,遗存有建筑基槽和柱础,其间分布有表面磨制光滑、圆心犹如柱础的“锅”状凹坑。</p> <p class="ql-block">王坚纪功碑位于钓鱼城西岩王坚纪功碑保护亭中,上天梯下侧。石高5.6米、长5.91米。石西面正壁中有高3.4米、宽2.7米的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和浮雕佛教故事五方。原王坚纪功碑文处,经改刻凿为千手观音造像。南宋末年,张珏主持钓鱼城抗战时,为纪念王坚抗蒙功绩刻此纪功碑。元统一后将碑文改刻为千手观音佛龛。历代风雨剥蚀,佛龛两侧彩绘处显出原纪功碑文,残碑上有61个字清晰可见。王坚纪功碑为国家二级文物。(文字资料来源于百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