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2~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曹东

<p class="ql-block">2013年1月至11月,扬州曹庄隋唐墓葬联合考古队对隋炀帝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勘探与发掘在陵确认扬州曹庄隋唐墓形制、高规格出土文物以及人骨鉴定结果等佐证下,通过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论证,葬为隋炀帝、萧后终葬之地。两座墓葬共清理出墓志、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珍贵文物400余件(套)为研究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了详实的科学资料。隋炀帝陵的发掘不仅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丰富了扬州城遗址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运河的申遗和保护利用工作。“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国家、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扬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隋炀帝陵保护工作,并积极推动隋炀帝陵遗址公园建设,融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于一体,展示重要的考古成果和隋炀帝留下的这段历史,既邀世人共瞻隋王朝曾经的辉煌,同时思索大隋帝国勃兴即灭的因由。</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墓。2013年考古发现隋炀帝与萧后真实墓葬,出土墓志、十三环蹀躞金玉带等400余件文物,印证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陵墓位置。隋炀帝陵位于扬州市邗江区西湖街道曹庄组,距隋江都宫城西南角约1.8公里。</p> <p class="ql-block">1号墓(M1)位于封土墩的中部,挖浅穴,平地起封,夯筑土墩,同时砖砌墓室、预留墓道,其上封土,无墓圹。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5部分组成。墓室平面呈方形,与北朝时期帝陵相似。</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墓1号2号墓是隋炀帝杨广与夫人萧后的最终埋葬地。由墓道、甬道、主墓室等部分组成,出土了墓志、蹀躞金玉带等珍贵文物。 ‌</p> <p class="ql-block">2号墓(M2)位于土墩的东南,墓葬通长13.6米。开挖土墩,砌筑墓室有墓圹。由墓道、甬道、主墓室、东耳室、西耳室5部分组成。墓室呈腰鼓形,由前室和后室两部分组成,后室高于前室,为棺床部分,是唐初长江中下游地区典型的墓葬形制。</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墓与萧后墓位于同一个土墩下,隋炀帝墓位于土墩中心,萧后墓则偏于东南。隋炀帝墓是在生土之上挖近方形浅穴,浅穴深0.85米,后用青砖修墓,铺设一层纯净细腻的灰白色垫土,形成较为平坦的底面,继而在垫层之上夯筑土墩。夯层较致密,每层厚5-15厘米。同时,在夯墩中心位置砖砌炀帝墓椁,预留墓道,无墓圹,其上封土;而萧后墓“是开挖土墩后下葬”。陵墓底部,呈方形,东西长49米、南北宽48米;据唐代佚书《燕吴行役记》载“炀帝陵高五十余尺”,推测为覆斗形墓冢。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皇后之礼同隋炀帝合葬。在帝陵东侧开挖墓墩,砌筑椁墓,有墓圹,其墓室为弧方形长5.97、宽5.9米。为炀帝和萧后同茔异穴合葬墓,系终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十三环蹀躞金玉带。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探索隋炀帝墓中出土的十三环谍谢金玉带,这是国内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腰带。视频还介绍了大运河的开凿历史,以及隋炀帝与扬州的深厚情缘。腰带的历史背景孙阳帝墓中出土的这个十三环谍谢金玉带呢是目前国内等级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帝王载具。叠蟹带,叠蟹本意是小步快走的意思,在每个玉带板的下方配有能挂载物品的小钩的玉带便被称为叠蟹带。叠现代也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到中原地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叠现代一共有13环,它是帝王带剧中最高的一个等级。</p> <p class="ql-block">青釉盘口瓷壶。隋代。西湖街道郭庄隋墓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鸡首瓷壶。隋代。西湖街道郭庄隋墓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盘口瓷壶。隋代。梅岭银墅湾采集。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四系盘口瓷壶。隋代。泰和佳园墓葬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双唇四系瓷罐。隋代。西湖街道郭庄隋墓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青釉莲花纹瓷盘。隋代。城北乡沈家山(瘦西湖新苑三期)出土。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扬州地处江淮战略要冲,场帝时期设置江都郡。炀帝对扬州怀有浓烈的感情这是历史的机缘与选择。隋王朝平陈之际,杨广担任“行军大元帅”,指挥隋军攻破建康,灭亡陈朝;此后,杨广担任“扬州总管”10年,发挥出杰出的政治才能,成功晋位太子。</p> <p class="ql-block">鎏金铜铺首。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铜编钟。唐代。编钟一套,由编钟架、编钟组成。编钟架为木质,已朽烂。编钟共16件,大小依次排列铜质,模铸,胎体较厚实,合瓦形腔体。编钟钟高22.3~11.3、鼓径12.7~6、舞径8~6厘米。</p> <p class="ql-block">青釉辟雍瓷砚。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执盾武士俑。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双人首鸟身俑。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文吏俑。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灰陶牛俑。唐代。隋炀帝陵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文学史上,隋炀帝的诗词创作对唐代文学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创制新乐府,推动诗词格律化的成熟拓展诗词题材,并以边塞诗开拓激昂壮阔的新气象,启发盛唐边塞诗的先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发展。这与隋炀帝兼受南北两方文化精神的熏陶息息相关,其中尤以扬州为最。扬州为南北要冲,经济发达、文人荟萃隋炀帝在此为官多年,对扬州文风耳濡目染,浸润其中。因此,他所作诗词中很多都与扬州有关,这为后人研究隋炀帝及扬州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春江花月夜。作者:隋炀帝。题识: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p> <p class="ql-block">饮马长城窟行。作者:隋炀帝。题识: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p> <p class="ql-block">泛龙舟。作者:隋炀帝。题识: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入,淮南江北海西头。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p> <p class="ql-block">迷楼歌。作者:隋炀帝。题识: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辉。</p> <p class="ql-block">汉陵苑。又名汉广陵王墓博物馆。是于1979年发掘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高邮湖西新区神居山的一号西汉墓葬。该墓采用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具形式“黄肠题凑”,并出土金缕玉衣残片。讨论初步考证墓主人系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同茔异穴合葬墓。</p> <p class="ql-block">西汉第一代广陵王刘胥及王后的墓葬,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全国罕见的大型墓葬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陵十景”是本苑的特色文化品牌,已建成“广陵潮涌”等景点,通过观赏与参与,让您领略扬州的悠久历史和风貌。“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重要组成部分“黄肠”是指黄心的柏木,“题凑”是指题头向内拼凑聚合而成的结构。广陵王刘胥墓中的“黄肠题凑”以楠木作构件每块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块块紧扣层层相叠,坚固细密,宛如魔方,放错一块,无法复原。与全国出土的十座“黄肠题凑”墓相比其用料之大、结构之严,确为惊世之作,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汉墓博物馆气势磅礴,它建于山顶之上,巍峨雄伟,从多层台阶下仰望,大有帝王陵寝之势。拾级而上,两旁的门阙、主展厅、东西廊房皆为汉式建筑,门庭高敞,廊柱质朴,迭梁穿头,线条简洁、凝重、雄伟、古朴、粗犷。主展厅是20多米高的穹顶,地下墓道内是棺廓,墓室庞大,面积达200多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王后墓。是与广陵王刘胥的陵墓相继出土的,同属帝王级的“黄肠题凑”葬制,同时搬迁到扬州。王后墓位于广陵王墓的东侧,相距50米。两墓东西并列,为同茔异穴式夫妻合葬墓。王后墓出土文物300多件,其中“六十二年”铭文木牍和“广陵私府”印泥等,为我们确定墓主的身份和地位提供了可靠的文字资料。王后墓平面呈“中”字型,为岩坑竖穴式“黄肠题凑”木椁墓,其结构是由封土、墓坑、墓道、正藏椁、外藏椁等组成。岩坑深达25米,四壁凿有三级台基,逐级内收,坑底长19.8米,宽14.8米,坑底南北筑有斜坡墓道供上下,南北通长111.2米。坑底建椁室,椁室南北通长18.35米,东西宽11.6米,通高4.5米,总面积190.61平方米,用楠木约450立方米。椁室由正藏椁(黄肠题凑)和外藏椁两部分组成,“黄肠题凑”南北长13.35米、东西宽11.6米;外藏椁(车马椁)南北长5米、东西宽7.15米。此墓工程浩大,开凿山石3万多立方米,耗费了大量的劳力和财力,体现了帝王葬制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黄肠题凑”是古代的一种特殊墓葬型制的名称。“黄肠”是指建筑题凑所用的材料,此材料一般多用黄心的柏木,俗称“柏木黄心”,所以古人将此叫作“黄肠”。题凑则是指木椁结构,“题”是指题头,就是树木朝向根部的一端,“凑”是指向内聚合拼凑而成的结构。它的特点是将整段的木头层层平铺垒叠、拼凑而成,并且“木头皆向内”,即四壁所垒筑的枋木与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如果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这枋木的端头均是树干的下端,古代叫作“题头”,于是这种特定的结构形式就叫“题凑”,合起来就叫“黄肠题凑”。“黄肠题凑”的葬制不是一般百姓可以享用的,它是身份、地位、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在汉代礼制中,“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棺)、便房、外藏椁等,同属于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皇帝死后才有权享用这种最高规格的天子葬制。得到皇帝恩赐的宠臣、诸侯王偶尔也可以享用,如汉代大将军霍光死后就受天子之制。“黄肠”与“题凑”这两个名称在古代文献中常常是分开称呼,只有用黄心柏木制作的题凑,才能叫“黄肠题凑”,其他木质如楠、梓、枫、松、楸等作题凑的,就只能叫“题凑”,或叫“黄肠题凑”式,刘胥夫妇的题凑是用楠木构成,所以称为“黄肠题凑”式。从近几十年出土的实物来看,“题凑”葬制主要流行于西汉,至东汉时,黄肠木为黄肠石代替。再后,“黄肠题凑”之制就成绝迹。所以说,这种葬制不仅等级高,使用范围小,而且流行时间很短,前后仅300余年。由于这种葬制使用的范围很小,留传下来的也不多,所以,古文献中对这种葬制虽有记载,但实存例证却没有。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来,才陆续有所发现。神居山一号汉墓广陵王刘胥的“黄肠题凑”木椁墓题凑的结构是将各块题凑木之间用榫卯嵌合,并以立柱和压边枋约束,使全部题凑组合成更为稳固的整体,这是古代“黄肠题凑”中最完善的一种结构。</p> <p class="ql-block">王后墓中出土的300多件随葬品中除车马具外,主要有漆器、玉器、木器、陶器、铜器、铁器等。华丽的漆器、灵巧的弩机、精美的木雕等文物都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文物从礼仪葬制、生活用品、生产用具、交通运输、娱乐玩具和题记铭文诸方面充分反映了汉代扬州丰富的物质文明和多彩的文化生活,从中也不难看出西汉的厚葬之风和豪华奢侈的宫廷生活。根据王后墓出土的“六十二年”木犊铭文以及刘胥临终之夜的记载中并未提王后之言,可以推断:王后早刘胥两年去世。王后墓出土的文物较一号墓精细,而且娱乐用具多:有绝妙的三叟戏乐佣、细小的投壶投矢、实用的六博棋盘、嵌绿松石错银的古琴铜枘、精巧的弩机等,这表明了刘胥生前对王后的宠爱以及厚葬。虽然广陵王墓和王后墓同属于黄肠题凑葬式,但其结构、风格以及制作上有许多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不同的工艺体现,表现出男尊女卑的思想意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