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陇上逸人</p><p class="ql-block">美篇号码:5158787</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陇上逸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诗句里,藏着旅途最动人的松弛与惊喜。于我而言,游记从来不是简单的行程罗列,而是将行走的足迹、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熔铸于文字的修行。近几年间,我到过二十几个城市走过黄鹤楼的飞檐下、莫高窟的壁画前、若尔盖的草原上,写下数百篇游记,渐渐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方法——只需四步,便能让风景鲜活、让感悟落地,让每一篇文字都成为回望时仍能心动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第一步:炼标题——一语破题,让风景先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题好一半文”,游记的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若能精准提炼,便已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我早年写游记时,总爱用“游XX”这类平淡的标题,比如去黄鹤楼,只写《游黄鹤楼》,读来索然无味。直到一次站在黄鹤楼顶层,看长江如练、云卷云舒,忽然想起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便将标题改为《云伴江声去鹤影载千年》,发布后竟有读者留言说“单看标题,就想去江边寻那千年鹤影”。</p> <p class="ql-block">提炼标题的关键,是要“抓特色、带情感”。去滕王阁时,恰逢雨后初晴,晚霞染红了赣江,檐角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我便拟了《晚霞铺赣水铃语诉千秋》,既点出了“晚霞”“铃语”的独特景致,又带出了滕王阁的历史厚重感;去扎尕那,清晨的云雾裹着藏寨,仿佛仙境,我便用《云缠藏寨角露湿牧人衣》用“缠”“湿”两个字让画面动了起来,尽量将题目的字数控制在十字以内。</p> <p class="ql-block">第二步:选路线——串景成线,让读者跟着“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的诗句里,一条雪地足迹便藏着旅途的动线。写游记若没有清晰的路线,读者就像在迷宫里行走,再美的风景也会变得杂乱。我曾去西安,把兵马俑、车舆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的见闻混在一起写,读者留言说“看得晕乎乎,不知道先看了啥”,后来我调整思路,以“时空脉络”为线索规划路线,文章顿时清晰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那次西安之行,我按“从古代到近代”的顺序串联景点:先去兵马俑,看两千多年前的军阵威严,听导游讲秦代的军事制度;再去车舆博物馆,看不同朝代的车马形制,感受古人“乘车出行”的礼仪;最后去中国青铜器博物院,看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从纹饰里读懂古人的祭祀文化。这条路线不仅符合游览的自然顺序,还通过“军事—交通—礼仪”的逻辑,让分散的景点有了关联,读者跟着文字走,仿佛也穿越了千年时空。</p> <p class="ql-block">去甘肃时,我则按“地理风光+人文古迹”的顺序规划路线:从麦积山石窟开始,看悬崖上的佛龛与壁画,感受“东方雕塑馆”的魅力;再去关山草原,看牧民骑马驰骋,听风吹过草原的“沙沙”声;最后去腊子口,站在战役旧址前,听讲解员讲红军当年的战斗故事。这样的路线,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厚重,读者能一步步感受到甘肃的多元魅力。选好路线,就像给游记搭好了骨架,接下来的风景与故事,才能顺着骨架慢慢铺展。</p> <p class="ql-block">第三步:细观察——五感捕景,让文字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一个“绿”字,便让江南的生机跃然纸上——这便是观察的力量。写游记若只说“很美”“很壮观”,读者很难有代入感,唯有调动五感,捕捉独特细节,才能让文字有画面、有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去郎木寺时,我不再只写“寺庙庄严”,而是蹲在寺前的小溪旁观察:溪水清澈见底,倒映着金顶的影子,偶尔有经幡飘落在水面,随波轻轻晃动;耳边传来喇嘛诵经的声音,低沉而悠扬,混着远处的鸟鸣;伸手触摸寺前的转经筒,木质的表面被无数人摸得光滑,指尖能感受到细微的纹路;凑近闻一闻,空气中飘着酥油的香气,还有淡淡的草木味——这些细节写进游记后,有读者说“仿佛我也站在郎木寺前,转了一次经筒”。</p> <p class="ql-block">去若尔盖草原时,我则专注捕捉“动态细节”:看牦牛在草原上慢悠悠地吃草,尾巴时不时甩一下驱赶蚊虫;听牧民唱着藏语歌谣,歌声随着风飘得很远;伸手摸一摸草原上的野花,花瓣柔软,还沾着清晨的露水;甚至尝了一口牧民家的酥油茶,咸香中带着奶味,暖了整个身子。这些五感捕捉到的细节,让文字有了生命力,读者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辽阔的草原上。</p> <p class="ql-block">第四步:写真感——融学于悟,让游记有深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的诗句道尽了“游”与“学”的关系。游记不止是记录风景,更是将旅途中学到的知识、悟出的道理融入文字,让文章有深度。我曾去太白山,起初只是想看看山顶的积雪,可当沿着盘山公路往上走,听导游讲太白山的地质形成与生态保护,内心忽然有了触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太白山的“大爷海”旁,我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湖边的垃圾,导游说“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每一粒垃圾都可能影响生态”。我想起自己平时在城市里,也常随手扔垃圾,顿时有些羞愧。后来我在游记里写道:“太白山的雪是干净的,湖是清澈的,这份美需要我们用心守护。这次‘游’让我学到:生态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一个人随手捡起垃圾的小动作;也让我悟到:尊重自然,就是尊重我们自己。”有位读者留言说,这篇游记让他去景区时,也开始主动捡垃圾。</p> <p class="ql-block">去莫高窟时,我站在壁画前,听讲解员讲“飞天”的颜料如何历经千年仍不褪色,原来古人用的是矿物颜料,还加入了独特的黏合剂。我想起现在很多画作用的化学颜料,短短几十年就会褪色,顿时对古人的智慧心生敬佩。在游记里我写道:“莫高窟的壁画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而是古人‘工匠精神’的体现——他们用最朴素的材料,却创造了跨越千年的美。这次‘学’让我明白:真正的匠心,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而这份‘悟’,也让我在工作中更注重精益求精。”</p> <p class="ql-block">“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行走的路上,每一处风景都值得被记录,每一次感悟都值得被珍藏。写活一篇游记,无需复杂的技巧,只需炼好标题、选好路线、细察风景、写真感悟这四步。这四步,是我多年写游记的心得,也是我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用文字留住黄鹤楼的江声、莫高窟的壁画、若尔盖的草原,让每一次行走,都成为留在纸上的永恒回忆。愿我们都能以笔为媒,把山河的美、学到的知、悟到的理,写成一篇篇动人的游记,让更多人看见世界的精彩,也看见内心的成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