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地黑彩童子持荷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

<p class="ql-block">作者 郑州三多堂路教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678582</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文中所用图片,皆是自拍个藏磁州窑白地黑彩童子持荷,此器长21.6厘米,宽14.3厘米,这个品种值得关注。</p> <p class="ql-block">  这件磁州窑系白地黑彩童子持荷器,从胎土的颗粒较粗上看,应该是山西窑口生产的作品,河南与河北窑口的此类产品,胎土多细白,胎土的颗粒感、疏松感没有这么强烈,这也是窑口断定时的主要依据。依据其人物尚有唐代壮硕、饱满之遗韵,应为宋金时期的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黄河以北的西北部、河北西南部与山西东南部这处太行山的三角地带,童子持荷类(由磨喝乐演化而出的这一大类产品),承载着古代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习俗。</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劳动力低下,孩童夭折率高企的年代,女孩出嫁时,娘家会当作陪嫁陪送一些寓意吉祥、喜兆的瓷器,其用意与希望就是女儿过门后,早生贵子,多生男丁,家族才能人丁兴旺、发达。</p><p class="ql-block"> 这一习俗源于古人的观念,他们普遍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子孙的延续被视为至关重要的事情。在太行山脉的这处三角地带,尤其是山高沟深水少的山西,在这方面就更加突出,形成了地域性极强的特有的文化风俗习惯:在陪嫁中不仅有瓷“娃娃”,还有石娃娃、铁娃娃等寓意吉祥的用品:除了寓意吉祥外,还可以压炕席、镇被角等实用价值。</p><p class="ql-block"> 而荷花和莲子也常被用来象征多子多孙,寓意家族的繁荣昌盛,这种文化习俗,至今还在河南的西北部、河北的西南部和山西东南部地区都有流传。</p> <p class="ql-block">  我收藏的这件磁州窑系白地黑彩童子持荷,通体施白釉,个别特殊部位点绘黑彩,寥寥几笔的黑彩,却画龙点睛般的突显了其开脸饱满,浓眉大眼,肩膀宽阔,身材壮硕,一脸幸福典型的婴儿肥态的“胖娃娃”的可爱形象。</p><p class="ql-block"> 白白胖胖的胖娃娃的一臂屈收于胸前,另一臂持荷上扬于耳旁,所持之荷斜伏于肩上;其一足着地侧立,另一腿微屈,呈现出兴奋、开心的跑跳的姿势;其眉、眼、唇、发髻、脚脖、荷上皆点绘黑彩,颈部有黑彩绘制的项圈,项圈下坠有长命百岁锁,肚带肚兜,防止胖宝宝受凉宝——其写实的表现手法,顿时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p> <p class="ql-block">  该童子背后有由下而上的三个气孔,每孔皆可用于悬挂。悬挂可爱、喜庆的胖娃娃于壁,大有蓬壁生辉之态势。该器长21.6厘米,宽14.3厘米,厚4.16厘米,这个尺寸在这路器(磨喝乐)里算是大件。</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老瓷塑作品无论是在拍场上,还是行内私下交流中屡创新高,此品种由于制作工艺要求高,烧造难度大(成品率极低),导致其存世量偏小的现实,未来,这一品种的价格还将会持续走高,因此,该品种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都值得玩家、藏家予以持续的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