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世纪80年代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祖国大地,吹醒了沉睡多年的各路生意神仙。一个经商下海,打一场经济翻身仗的热潮在全国城乡骤然兴起。这股潮流自然也顺渤海湾的潮水涌进了距渤海湾几十华里的海兴县张皮村。海兴,海兴!靠海而兴的寓意实打实地在张皮村扬起了风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张皮村南靠马骝山,东临渤海湾,那句“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不旱不涝收碱嘎巴”的谚语如一面洪钟惊醒了他们。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借助渤海湾的海水建盐场、修虾池、养卤虫籽………,甩开膀子干了起来!喝了几辈子咸水的人们,如今靠着渤海湾的咸水发起了家。海兴县第一个万元户在这里产生,一家万元户,两家万元户,几十家万元户,把荒碱地变成了金凤凰。一栋栋红瓦房拔地而起,一辆辆小汽车开进了村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经济腾飞的村子里,却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致富的人,他走起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致富路——精神致富路,他就是现今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闻名遐迩的“红色私人档案馆”创建人——巴连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 连甲在纪念馆讲解</span></p> 一、踏破铁鞋 只为那句诺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83年,血气方刚的巴连甲从部队复员回家,几年不见,家乡的变化太大了,一向要强的他和妻子酝酿着发家致富的路。就在这时,当年随部队南下的他本族爷爷巴延年从上海回家探亲,连甲去看望爷爷,客套话过后,爷爷想起了当年在家乡打鬼子的经历便说:“小山是冀鲁边区的党政机关所在地,咱村是有名的抗战堡垒村,这些历史,村里人还都记得吗?”听了爷爷问的话,在坐的人们面面相觑,无人回答。爷爷脸上立刻显示出一种凝重的神态,把目光投向连甲说:“有很多烈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没有他们抛头颅洒热血,那有咱们的幸福生活啊!当年你爷爷是自卫队长分队长,为保护枪支弹药,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可他宁死不屈,没透露半点信息。你是革命的后代,有责任把这段光荣的历史传承下去啊!”巴延年爷爷的话打碎了连甲的致富梦,他的心在翻滚着,撕扯着!爷爷的话道理深远,重如千斤,压的他透不过气来,他转辗反侧夜不能寐。发家致富对于自家来讲是大事,但和传承红色文化比它又是小事。他想革命的历史不能忘记,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丢掉历史,后果不堪设想!冀鲁边区这段光荣的历史必须要传承下去,让人们永远记住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曾流淌着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可我一个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怎样去完成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呢?可我也曾是一名军人,把我军的革命光荣传承传承下去,是军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越想他越激情澎湃,烈士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在恶劣的战斗环境中都没有倒下,我能被这点困难挡住吗?这时,突然一个闪念从他大脑中冒了出来,“搜集一些革命烈士的战斗故事,讲给人们听,”这一念如同黑暗中发现了一束光,燃起了它编写革命故事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 收集的部分信件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先是在本村和邻村搜集挖掘红色资源,当他从本村李鸿儒烈士的弟弟手中接过那封,他1952年从朝鲜战场发来信件,信中写道:“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美帝国主义必败,志愿军必胜,我随信给家寄去40元钱,忠孝不能两全啊!”连甲捧着那发黄的、厚重的信件,手颤抖了,他仔细一看烈士写信的日子和他牺牲的日子只差一天。一张薄薄的信纸如千斤重,这不只是家书抵万金啊!这是烈士坚贞不渝的革命意志,是烈士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是烈士是对后人的重托!这么珍贵的资料我一定要好好保存,它是教育一代代华夏子孙的活教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把这些珍贵的红色史料编写成故事,对于他这个小学没毕业的庄稼汉来说,简直就是太难了!于是,他买来书籍,边学习边写作,废纸撕了一大堆,终于一则红色的小故事写出来了。他太高兴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终于迈了出来!这时他突然又萌发了一个新的念头:建立一个红色档案室,把散落在民间千千万万英烈的事迹、图片、信件等宝贵红色资料挖掘来,建档立卡,达到告慰英烈,启迪后人,教育后人的目的,也给那些无家可归的烈士安个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 连甲在编写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念,像万丈光芒,他的心亮了起来。这一想法得到了上海原子能研究院原党委书记巴延年爷爷的鼓励和支持。在他的帮助下,时间不长,连甲收到了150位曾在冀鲁边战斗过的抗战老兵的回忆录。他如获至宝,更加坚定了建红色档案的决心。他恭恭敬敬地把这些回忆录放在妻子陪嫁的木匣子里,并换了新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会儿连甲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按着从采访中和从县档案局摘抄来的革命烈士录,开始了挖掘、搜寻散落在民间红色文化宝藏的漫漫艰辛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骑着那辆生了锈的大铁驴、跨着一军用小水壶、背着一军用挎包,包里装着咸菜、窝头,日夜兼程行走在冀鲁边区烈士们战斗过的地方。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汗,踏遍了冀鲁边区的村村寨寨。饿了就着咸菜啃窝头,夜里赶到哪里就在哪个村里凑合着住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 连甲在整理档案</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次,他去保定易县找一位擅长写红色诗歌的诗人考证冀鲁边史料,路费的问题难住了他,他知道家里没钱,连孩子买书本的钱都是妻子借来的。这时,他的大脑里飞速的传出一个信息:军人就是坚守要铁的纪律,计划就是军令,不能改!他背着妻子从亲戚家借了几十元钱,并说身体不舒服,去沧州看病。那几十元钱仅够路费,在路上仍然就着咸菜啃窝头,夜里找了一家最便宜的小旅馆住宿。在那阴沉昏暗潮湿的小屋里,他心里不是滋味,可这念头刚一冒出,烈士们英勇杀敌的高大身影便出现在他面前。他想先烈们为了我们的今天献出了生命,这点苦算什么!听说易县有狼牙山五壮士的烈士纪念塔,何不前去采访。想着想着朦胧中,他看到了狼牙山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场面,不由自主从床上爬了起来,摸黑向易县棋盘陀峰顶走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图 档案馆部分藏书</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远远望见巍峨矗立在棋盘陀峰顶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数不清爬了多少台阶,终于来到了纪念塔下,红色塔基,白色塔身,上刻九个鎏金大字:“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环顾四周,三面是悬崖,往下一看,顿教人目眩心惊。五勇士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事迹展现眼前。尤其聂荣臻元帅的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他牢记心上,激动不已,把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详细的记录下来,作为一份特殊的红色资料珍藏着。</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