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与纪实的交响:《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

此石

<p class="ql-block">作者 王小群</p><p class="ql-block"> 曾德强先生的《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一书,明确标注文史资料和纪实文学两种文体属性。两种文体的融合与呈现,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鲜明特色。</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作者将其界定为纪实。严格遵循了以“真实事实为基底,辅以文学化表达”的要求,通过文学手法增强叙事感染力。呈现出真实性、文学性与现实关怀三大基本特征,堪称高质量的纪实文学佳作。</p><p class="ql-block"> 另一方面,本书同时兼具紫阳县政协文史资料属性。文史资料核心目标是系统性记录与留存,特征集中体现为两点:一是以客观陈述为主,语言直白、结构多呈条目化,不掺杂作者主观情感;二是具备工具性,能为后续历史研究、信息查证提供规范素材。</p><p class="ql-block"> 看似矛盾的两种文体属性,而在这本书中实现了巧妙融合——既保有文史资料的客观真实,又兼具纪实文学的审美感染力,形成独具一格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首先,在叙事上精准平衡了“真”与“美”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紫阳7·13洪灾及迁徙纪实》所记录的,是紫阳县历史上的真实事件,更是一代紫阳人难以磨灭的集体记忆。有历史记载可考,有大量文史资料佐证。</p><p class="ql-block"> 书中收录了丰富的史料,包括现场图片、数据罗列、当事人回忆录、采访记录,以及档案与书信等。这些资料从内容上强化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发挥着史料客观事实载体的作用,也为作品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事实基础。尤其是大量现场图片、捐款捐物数据及价值明细,让叙事细节彻底脱离了虚构,落到真实的事实层面,有效规避了主观臆断。</p> <p class="ql-block">文史与纪实结合,让这部作品实现了事实的严谨呈现,完成了对人性、时代的深度剖析。在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与厚重的思想价值。</p><p class="ql-block">读者透过这些素材,在故事情节的阅读中,能清晰感知到历史场景的鲜活:大灾难的冲击、大救援的紧迫、大迁徙的历程、大变迁的轨迹。这种真实厚重的呈现,消除了读者对文学作品可能存在“虚构”的质疑,让事件本身“动”了起来,让书中人物愈发鲜活立体。阅读中有真实而灵动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其次,文史与纪实的深度融合,丰富了作品的叙事层次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曾德强先生经过多年深耕,早已成长为擅长纪实文学创作的作者。他的多部纪实作品,凭借故事化、情感化的表达深得读者喜爱,常以细腻的细节戳中人心。在这部作品中,他延续了这一优势:通过细腻的叙事细节,搭配文献资料的灵活穿插,打破单一的叙事节奏;再辅以人物记事的内心刻画、图片的直观搭配与文学化的场景描写,引导读者在历史佐证的理性认知与情感共鸣间自然切换,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与共情。</p> <p class="ql-block">书中诸多片段是绝佳例证:饶溪九年制学校学生仲满君的《7·13侧记》,将读者直接带入灾难发生的现场;许恢佩投身救灾的具体行动,又把视角拉至紧张的救援一线;邹俊杰回忆中“担架上的女孩之死”的片段,更让读者亲临那段沉重的时刻。此外,瓦庙镇安平村霍代平夫妇带着三个月大的双胞胎迁徙途中的无奈,陈昌斌一家对紫阳故土的深切眷恋。这些故事鲜活生动,仿佛就发生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些个体命运与灾难背景,进入具体史料,强化了真实的说服力与情感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第三,作品是文史资料与纪实文学的破壁之作</p><p class="ql-block"> 文史资料的条目属性,注定素材多为原生切片。如本书中各乡镇零散的灾难统计、个人留存的孤立照片、单一的捐赠清单等。这类素材虽承载着不可复制的真实性,却难免碎片化,有史料固有的枯燥。作者以叙事为针线,以时间与事件发展为框架,通过纪实框架,进行文学性整理,在章节中自然嵌入老照片,叙事里穿插文件、访谈录与回忆录。条目化数据与故事叙事的巧妙融合,客观事实与主观情感多了双线表达,逻辑有了深度。原本零散的文献摆脱混乱,稳稳扎根于具体细节,让读者在流畅的叙事中触摸到历史的温度,而非面对一本冰冷的资料汇编。读者能跟随节奏走进灾难现场、救援队伍、迁徙车厢与新家园。</p><p class="ql-block">这种书写手法,降低阅读门槛,让普通读者不怵读、读得懂;也为后续研究者留存了散落的民间记忆,更以故事化形式让地方历史真正走进大众视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作品通过文史与纪实融合,进一步拓展了作品的思想深度。</p><p class="ql-block"> 这种融合的价值,具体体现为“理性思考”与“情感共鸣”的双向效果。从而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紫阳为何会遭遇如此严重的灾难?这场灾难为何能牵动全社会的援助力量?为何要让灾民迁徙至远离故土的区域?当时的迁徙决策是否合理?这种迁徙能否在社会上进行推广?这些问题即便时隔二十多年的今日,仍对正在实施的防灾减灾政策、移民安置活动均有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思考价值或许还将延续更久。</p><p class="ql-block">文史与纪实结合,让这部作品实现了事实的严谨呈现,完成了对人性、时代的深度剖析。在记录社会现实的同时,赋予了作品长久的艺术生命力与厚重的思想价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