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刻版画

叶帆

<p class="ql-block">小高陵采风游记</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红色刻版画</b></p><p class="ql-block"> 文/叶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21日,县文联与市文联举办了一次小高陵采风活动,打工的我正好可以轮班休息,便欣然前往。碰巧是个阴天,不雨不晒,适宜出行。在古城胜利门前登上了来接的大巴,才知道此次采风活动不只是作协的人,主要的是摄影协会的老师们,还有美协和书协的老师们。碰到从西宁上来的文友红莲和李迎新老师,实在太开心了。大巴在绿荫掩映的109国道高速路上轻快地行驶,刚入秋,路旁草山树木都保持着夏日盛景,庄稼将熟未熟,一片片绿意盎然地呈现在眼前,药水河蜿蜒如蛇,山色幽翠空蒙,呈现迷人的青色,绿色的山远看就是青色的,忽地想起水是透明的,但湖水看上去就是绿色的,这就是青山绿水,在内地司空见惯,在高原却是弥足珍贵的夏日美景。青翠的山峦随大巴车轻轻颠簸而起起伏伏,油绿的杨柳树,墨绿的松树,青黄的麦田……一帧帧动态风光绚丽图扑面而来,好几年宅家的我压抑的心情也忽地明朗雀跃起来。</p><p class="ql-block"> 小高陵村,是我县当年“农业学大寨”模范村,修的梯田很出名,我对它的印象也只停留在宣传工作比较好,是县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那么今天,就可以近距离接触了解家乡的这个著名景点了。</p><p class="ql-block"> “早上立了秋,晚夕里凉飕飕”,刚入秋不久,高原已褪去暑热,日渐凉爽,我们快乐的红莲连衣裙外面都套上长风衣了,高原就是这样,大半年的冬天,小半年的春夏秋天里也会时常有雪与冰雹造访,有人戏称高原只有两个季节:“一个是冬季,另一个大约是冬季”。夏季短短不足40天,高原动植物生存成长期是很短暂的,尤其是幼小的昆虫,但生命是顽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高原生物就在这样高寒的环境里努力繁衍生息着,它们在短暂的春夏秋天疯狂地吸收成长,积极储备所需,努力成长,厚积薄发,以便从容面对和战胜漫长冬季的严寒,从而迎来下一季更茁壮的成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0公里的路程,很快来到小高陵村门前,中式牌坊门楼,檐牙高啄,石狮威武。更吸人眼球的是门前标语:“敢为人先,实干善成。”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小高陵精神。</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小高陵民俗馆,展览的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民俗用品,土炕土灶,简单粗糙的农具,一个个老物件,一幅幅旧图片,自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这些很熟悉,在独轮手推车前看了很久,我想,这应该是小高陵村人当年修梯田时最先进的农具了,一辆独轮车上面并排放两个椭圆形萝框,在那个肩抗手提的岁月,在山坡上劳作,这种独轮手推车应该起了重大作用吧?电视大屏幕播放着《治山造林保水土》专题片,让参观的人们更直观、真实地了解那个峥嵘岁月里小高陵人愚公移山式战天斗地的实干精神。</p><p class="ql-block"> 换乘观光车到山顶,绕山而行,眼前是一层层长满农作物的梯田,从每座山脚一直修到山顶,据说这样的梯田足有八座山,十五个坡面和三条沟。小高陵人用一双双手,一铁锨一铁锨、一背篼一背篼,历时40多年,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改造修理了每一寸土地,将这里的荒山秃岭改造成绿树环绕、层层梯田连九霄的壮阔美景。这样长势旺盛的农作物对于我来说是很震撼的,我的家乡在小高陵以东几十公里的脑山地区,那里属于高山草甸地区,半农半牧,以牧为主,以农养牧,很少的田地外更多的是草原风光。当年也修了梯田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由于海拔更高,农作物也只有耐寒的青稞和油菜籽,一多半作物是当饲料的青燕麦,麦子成熟不了,很多作物来不及长成熟就被霜杀了,而且因干旱很少长高,这种齐整整长势旺的庄稼只能在河边可灌水田里才能见到,小高陵这样满山遍野长势优渥的农作物如果到了丰收时节,那将是怎样满山金灿灿、火热而又欢乐的秋收场景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路盘山道平坦而宽阔,这段当年一锨一镐挖出来的山路长2000米,路边一排排杨柳树井然有序,高大而茂盛,路边水渠平整通畅,可以想见这里通水时引水上山的壮观景象。湟源县的水利工程建设是很有成效的,当年修的南山渠和湟海渠被誉为高原红旗渠,工程浩大而条件艰苦,湟源人民历时半个世纪创造了“凿壁成天河”的水利工程奇迹,改变了湟源自古以来干旱少雨,靠天吃饭的囧困历史。小高陵也是一样,他们不畏艰险兴修渠道三条、小型水库两座、水轮泵站一座,把水引向山顶。打破了“高山种小麦,终究不成穗。”的一贯说法,将小麦一直种到梯田环绕的山顶上,而且年年丰收高产。“水到之处,草木茂盛”,小高陵山区,现已基本完成了很好的生态修复,并获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  来到山顶观光党员教育基地,大家在鲜艳的红旗前留影,参观了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那些一代又一代的小高陵村支书,战天斗地敢为人先的领头人们的先进事迹令人感动,他们身先士卒带头干,修梯田,开路,修水渠,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村里的粮食产量,解决温饱之后又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建砖厂、建花岗岩厂、发展养殖业,支持村民在109国道旁开排骨面片馆……每一个举措在当年都是卓有成效的。现在,他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又将村子打造成乡村文化旅游基地及红色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资料显示:“小高陵村的主要特色是乡村文化旅游。这里有自驾游基地、梯田景观、民宿展厅、小高陵精神传承馆、党史长廊、民族团结进步长廊等,让游客能够深入了解小高陵的文化底蕴。另外,小高陵还开展户外采摘、户外烧烤、户外野营、卡丁车、滑索、沙滩娱乐场等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游客的需求。此外,小高陵美食如排骨、酸辣里脊、农家酸奶、甜醅和酿皮也是不容错过的。小高陵村充满了乡村文化氛围,让人流连忘返。如果你想要不一样的旅游感受,来小高陵村走一走,品尝当地美食,感受乡村文化氛围,收获满满。”据同来的摄影老师陈国贤说,民宿中还提供当年的土灶台和风匣,六零七零后的游客还可以重温当年拉风匣烧灶火的时光。这些旅游项目,已成为小高陵重要的经济支柱,一路遥遥领先于其他村,真正做到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这八个字。</p><p class="ql-block"> 站在海拔3000米的山顶,踏足麦田间,极目远眺,绿树掩映的美丽乡村,幽静恬美的舒适庄园,层层叠翠的梯田,田边空处的水土保持林,俢复生态的树木、灌木、草本植物组合科学、合理地保住了山上梯田周围的水土流失,可见,这里的生态建设是很成功的,草木葳蕤,生机盎然,郁郁葱葱的麦田里,干净而又安然,将黄未黄而又饱满的麦穗支棱着浓密的锋芒,傲然挺立,微风拂过,轻轻摇摆,泛着亮光的麦浪便被一波波推送到很远,摇曳的麦穗在麦浪中飒飒轻吟,空气清新,小山风不遗余力地将麦子成熟的香味与青草香以及泥土的芳香推送过来,令人心旷神怡,不由得感叹:又是一个丰收年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同来的摄影老师们不停地找角度拍摄,几架无人机在天上嗡嗡嗡地工作着。画家老师们都拿出画夹画笔,挥洒丹青。我们三个在摄影老师们的镜头下臭美了几张,羡慕地看着摄影师和画家们的才艺,带风车的山顶小屋,年代久远的大型托拉机,层层叠叠的用大小树木、灌木和草植护着的梯田,它们的美丽都被画家们逐一定格在画板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回程在红莲的建议下我们三个步行踏上了盘山道下山,都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想要亲身体验山路的宁静超然,山路静谧地延伸着,杨树挺拔高大,没到仲秋,树叶还在绿油油极力地成长着,舒展,坦然,温润,明朗。这里的空气也是很充实的,山间流泻而出的山风,裹挟着草木与庄稼成熟的味道,还有泥土的气息,干净而又充满了神秘感,仿佛让人的身心都得到大自然的洗礼和净化。路边草丛中星星点点开着不知名的野花,我和红莲摘了两朵铁线莲花互相勾绕着争输赢,就拿它当狗牙儿草了,嘻闹中感觉这里一切都是欣欣向荣又积极向上的,就像当年,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小高陵人,他们用简陋的工具,用皴裂的双手,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一代代薪火相传不畏艰险改造家乡时,他们也一定是快乐的,就像纪录片中的那些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一样,他们有改造荒山的坚定信念,有建设美好家园的火热激情,小高陵村的人们,那些青年突击队员和铁姑娘们,他们的快乐也同样感染着一代又一代湟源人。红莲说她一个舅母是小高陵人,参加了修梯田大会战,每天天不亮就上山劳动,十几个小时强体力劳动下来,晚上回家赶紧做饭收拾,干完所有家务还呼朋唤友地去追着放影队去看电影,甚至跑到邻村去看。</p><p class="ql-block"> 小高陵人团结,热忱,积极向上,勇于挑战,敢于奉献。他们的生命,是热烈而辉煌的,他们把小高陵打造成了高扬在江源大地的一面红色旗帜,打造成了日月山下农耕文化的典范,小高陵,是人定胜天最鲜活的注解,他们在雪域高原写就了壮阔史诗。</p><p class="ql-block"> 走到山下回望小高陵,这是一个被修葺一新的秀美家园,它又何偿不是一幅最美丽的青山绿水刻版画呢?它的底色是红色的。</p> <p class="ql-block">叶帆,湟源县日月乡人,喜欢用浅浅的文字赞美家乡。作品散见于《青海日报》《青海文化旅游》《天涯诗刊》《潇河文学》《西宁文化》《青海青年报》《西海都市报》《西海文艺》《金银滩文学》《河清海晏》《荒原春》《湟水》及网络平台。青海省作协会员。</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