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幾日前寫了一篇回憶文《收音機》, 不知是因為有錯別字還是什麼其它的語法錯誤,亦或是太過浪漫,反正被認定“內容不宜公開”,被“僅自己可見”了。 今天沒事兒就隨便扯個咸淡,聊聊其實風險也不低的洗衣板這個物件,起因是朋友J去了鄉下,第一次去了多次招待過我的另外一位朋友C家裡,J回來後打電話來說C新添了洗衣機,問我是否見過,我說記得屋前有個老舊的GE洗衣機,據說是C的奶奶留下的, J隨後發了照片來,看了大笑,C每次出來參加正式聚會時,都會換上乾乾淨淨的襯衫,上下細細收拾過才出門。看來這個纯手動的洗衣機效果還是蠻不錯的,畢竟C家裡至今都還是沒有電的。</p> <p class="ql-block"> 工具是人類生活穩定之後才有的詞,之前恐怕只是憑著身教,小的學老的,隨便弄個趁手的傢伙什兒,形象生動的例子就是生物課本里那位因為餓得著急才學著直立行走高舉著根棍子大概姓周的北京猿人吧。人直立行走並不是為了快,而是為能看得遠,又為能夠著樹上的果子吃,真要追趕獵物或者逃跑,還是得四肢著地才行,所以人要避禍的話,最好還是低頭趴下,眼不見則心不煩,無論那禍害手裡拿著啥,看不見自然也就不怕了。</p><p class="ql-block"> 洗衣板這個工具,在中文語境里也叫搓板,有它語言以外的特別含義,跟常見的男科疾病妻管嚴連著。人還在穿獸皮的時候,可能有縫補的概念,但不會有洗衣這回事,即便洗澡很早就會,洗衣可能是很晚之後才有的家務,而且很可能為女人所長期壟斷把持。洗衣相關的浣衣女一詞,大概是有了文字和懂得文藝之後才有的稱呼,之前多半只是叫親娘或老婆,綠樹圍繞的河邊環境優美,河裡飄舞著輕紗,加上嘻鬧聊天的洗衣女和早晚曬衣的陽光,吃飽了躺在樹下想作詩的男人偷看之後腦子里自然就有了浣溪沙這麼一個挺浪漫的詞。最早的粗布洗衣工具是洗衣錘,後來有了细纱高级布料,家裡又存了水,慢慢地有了不用再去河邊的洗衣板和洗衣盆,洗衣服變得方便了,卻少了一抹浪漫的顏色。</p><p class="ql-block"> 洗衣板最初是誰發明的? 誰知道呢,好像也沒啥人去爭這個名聲。洗衣板在咱華夏這兒,一直就是洗衣用,直到某一天突然被洗衣經驗极为豐富的女人改做了刑具,先是用來收拾那些跑得慢打不著獵物拿回家的男人,再後來吃飯不再發愁而感情層次因此變得豐富之後,又用來懲罰那些感情層次特別豐富特愛偷看的花花男人。不管是工具還是刑具,搓板據知一直就是這麼兩種用法,直到有了機器這個概念,洗衣板才升級為洗衣機,等到西人學會了發電用電,接著有了自動化運動,這樣終於有了現代意義上的洗衣機。 事實上洗衣機確實是在開放和高呼現代化之後才和咱這兒的百姓有了聯繫,最初是和指標大件外匯這三個計劃味道濃濃的詞關聯的。有了按電鈕就行的洗衣機,女主人終於解放成了真正的主人,洗衣板的工具功能慢慢退化沒了,只剩下在關著的房門後行使的刑具的功能,繼續懲罰著那些一根筋,浪漫死性不改,動不動就亂看亂寫的傻漢子,直到因為製作手藝和供應渠道消失,洗衣板才被新的刑具替代。</p> <p class="ql-block"> 不一樣的米真的會養出不一樣的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性愛唱愛跳的</span>非洲人有了洗衣板後,善於苦中作樂的他們,洗完衣服隨手就把洗衣板變成了樂器,可謂浪漫至極。 在那兒洗衣板被歸类屬於打擊樂器,用什麼打,看方便,多數是用手邊隨便的啥帶把兒的東西,或者直接用手搓撥。 後來洗衣板隨著罪惡的奴隸販運來了北美,在這裡繼續扮著洗衣和奏樂兩個截然不同的角色,再後來洗衣服改用電動洗衣機了, 洗衣板卻因為張口閉口講仁愛的西人缺了大智慧始終沒能進化成刑具,作為樂器的洗衣板據最新消息也僅是勉強升級為帶電的電聲洗衣板,我倒是很想有機會聽聽,想知道那電聲洗衣板搓出來的音樂會不會比因為胡說亂寫思想出格而受罰跪在那上面咬牙切齒卻不敢言語的痴漢子發出的呻吟聲,能更貼切地解釋這越來越不浪漫的世道和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