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r> 明清鄜州八合为文化村,缑氏家族文人辈出。缑燧,是缑极的儿子,字高举,另一个字是拙庵。他天性机警聪慧,没有什么书是不读的,尤其擅长处理繁杂难办的事务。从农业生产、衣食供给、居住房屋、器物用具,到招待宾客的宴席、红白喜事的应酬、照顾体恤他人,再到手下仆役的雇佣管理,他都早已做好规划,每件事都按照既定计划去努力做,因此没有办不成的事,家里家外都整整齐齐、井然有序。<br> 平日里,缑燧以教书为职业。他教学方法精要,又用心勤勉,那些能拜入他门下求学的子弟,没有不事半功倍的,都能在约定时间内学有所成。他家周边几十里的人,都争相来跟他学习,这些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合乎规范,很有章法。稍有空闲,他就钻研北宋熙宁、元丰年间以来各位儒者的精妙义理,探寻孔孟学说的本源,一边在心里钻研、一边动手批注,自己亲身信奉践行这些学问,还把它们传授给别人,当时的人都推崇他,认为他的学问接近儒家正道。<br></h3> <h3> 后来缑燧担任临潼县的训导,他始终以自身为表率,致力于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益处。教导学生学有所成、树立正道后,他又能从容地与同事们和睦协作。临潼和三辅地区是交通要冲,京城和省里发来的公文每天都有,负责管理士人的官员应付不过来,常常会请学官帮忙分担工作,各级上司也经常发文委派事务给他。<br> 当时担任陕西军事巡抚的是蒲阪人崔公,崔公原本就和丰川王先生交好。丰川先生是李二曲的优秀弟子,他的品德不知和李二曲相比如何,但才能和学识都超过了李二曲。自从李二曲去世后,在关中地区倡导儒学正传的人就是丰川先生。缑燧不仅亲自虚心向丰川先生请 教治学之道,还派自己的小儿子(名叫缑山鹏)去丰川先生门下完成学业。<br> 崔公十分推崇丰川先生,也因此了解到缑燧的才干,恰逢当时要让陕西百姓开凿水井灌溉农田,就特意委派缑燧走遍陕西各县,查看各地地形高低、水位深浅是否适宜打井,监督考察百姓劳作的轻重缓急、水井分布的疏密情况,以及百姓劳作是勤奋还是懈怠的成效。<br></h3> <h3> 那时,德高望重的老臣崔公在上面主持大局,丰川先生倡导这件事,缑燧则从旁辅助。他们排除没有根据的议论,全力协助推进这项大工程,彼此志同道合、谋划一致。水井开凿工程启动后,大概动用了几千陕西百姓的人力,百姓们起初虽辛苦,后来也理解了这项工程的好处。等到百姓已经享受到灌溉的益处时,却有人妄称这样的功业能立刻建成,是让百姓白费力气。恰逢负责此事的官员因“扰民”被弹劾,凿井工程就此半途而废。崔公的仁德没能惠及更多百姓,丰川先生的学问没能充分发挥实际效用,缑燧的才干也没能完全施展出来,实在可惜啊!<br> 世间本就有这样的士人:有的能赶上好时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哪怕是微小的才能也能完全发挥;有的身怀非凡的本领,却只能被闲置,潦倒度日直到年老;还有的侥幸遇到能施展抱负的机会,眼看要成功,最终却没能实现自己的谋划。这样的情况,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啊。<br> 缑燧一生亲身实践所学,学问根基扎实。他担任临潼县儒学训导时,曾依托张横渠的旧祠堂修建书院,又在渭河沿岸的乡村设立了好几所义学,对教师的报酬、学生的灯火费用,都制定了相应的标准。他在这个职位上任职十七年,后来去世了,著有《昨非录》一卷。<br><br></h3> <p class="ql-block"> 缑燧的父亲缑极,字天俊,由府学康熙二十二年(1685)贡。他才几岁的时候 ,就和哥哥缑梯(康熙二十四年(1685)贡)一起被流寇掳掠。贼寇中有一人说:“这两个孩子都有奇特的相貌,要想办法帮他们脱身”。缑极十八岁时,考进了郡里的学校,初次参加乡试,已经被拟定为中榜者,主考官再次审阅他的文章,觉得其中有傲气,便将他除名。缑极听闻后叹息说:“(有人)挖空心思专研如何写柔媚讨好的文字,用阿谀之词来投考官所好。这些考官心术不正,假如为了功名就迎合他们,哪里能成为榜样”。从此以后,缑极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他在自己村子里设立了学堂,接待引导后辈学子,常常担忧做得不够好。延川有个姓李的孩子,在村子里讨饭,缑极看出他不是寻常之人,把他留在自己家中。将他教育培养成名,众人都称赞缑极。后来这个孩子考中明经科,担任平凉府训导,始终以圣贤的标准树立心性、行事处世,教诲开导了众多士人 。缑极活到八十多岁,身体还像壮年人一样硬朗,著有《啮余草》一卷 。</p><p class="ql-block"> 缑山鹏,字息园,是缑燧的儿子。他幼年聪慧,十岁就成为童生,跟随父亲到临潼任职之处。拜鄠县的王丰川为师求学,由此学到了正统纯粹的理学思想 。乾隆甲戌年(1754年),缑山鹏考中进士 。他赋闲在家等候铨选官职达八年,甘愿贫苦,勤奋治学。曾经用素饭菜汤招待客人,内心安然平和。后来他被任命为广西容县知县,让百姓休养生息,不追求严厉苛刻的治理方式,但各项事务没有不处理妥当的 。上级官员起初因某些缘由将他调动,时间久了,了解到他的才能。于是上奏举荐他升任宁明州知州 。他刚把任职请求上报到吏部,就去世了,享年五十四岁,墓地在鄜州西边的八合村 。缑山鹏著有《味古斋文集》 。</p> <h3> 缑家骏(1754至约1833),字子过,缑山鹏的从孙 。他安于贫穷,勤奋向学,进入县学后,跟随白水知县南京人王耕伯先生交游学习,用心钻研朱熹等理学家的典籍,学问修养有所收获,品格端方正直 。乾隆己酉年(1789年),缑家骏成为拔贡举人,担任乾州训导,一年多就辞去官职 。回乡后,他在自家私塾教导学生,从不踏入城市,求学的人大多将他尊为师长 。<br> </h3> <h3> 缑评,是缑家骏的次子,字景邵,号鹿仙 。他是清道光乙未科(1835年)举人,道光丙申年(1836年)又接连考中进士 。曾出任甘肃省平罗、武威县令 ,被朝廷诰封授予朝仪大夫 。缑评儿子缑荫棣,历任甘肃省正宁、宁朔县知县 。书香门第世代相传,恩泽乡里美名扬。<br><br> 2025年9月12日于文斋阁<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