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务》</p><p class="ql-block">女孩子从小学做家务,</p><p class="ql-block">做到小女孩的奶奶,</p><p class="ql-block">还在学做家务。</p><p class="ql-block">这个时代变得快,</p><p class="ql-block">本来会了的,要重学,</p><p class="ql-block">因为会更省力,</p><p class="ql-block">省力还不够,还会省时,</p><p class="ql-block">便有了更多“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务也从屋子里走到了屋子外,</p><p class="ql-block">比如开车,</p><p class="ql-block">如今也算是家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女孩子到老了,</p><p class="ql-block">还要学做家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日,青青</p> <p class="ql-block">家务如何成为女性的终身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青青的《家务》,像是推开一扇普通的家门,却在门后看见一条绵长的时光隧道——门楣上挂着奶奶的围裙,灶台上飘着妈妈的蒸汽,玄关处停着女儿刚学的开车钥匙,所有关于"家"的温度与重量,都在"学"这个动词里层层叠叠地展开。</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以最素朴的时间刻度切入:"女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做到小女孩的奶奶/还在学做家务"。三个"做"字串起女性一生的生命坐标,从垂髫到皓首,"家务"始终是刻在成长年轮里的必修课。这里的"学"不是阶段性的技能获取,而是贯穿生命全程的生存实践——它像一根柔韧的线,将"小学"的天真、"奶奶"的暮年、"老了"的迟暮串联成一条连续的河流,让我们看见:所谓"传统",从不是凝固的标本,而是无数代女性用手温与岁月反复摩挲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但诗的精妙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传统的女性叙事的复刻,而是敏锐捕捉到时代浪潮对"家务"的改写。"这个时代变得快/本来会了的,要重学/因为会更省力/省力还不够,还会省时"——四行短句如急雨打在青瓦上,敲出生活的变奏。当"省力"成为新的生活准则,当"省时"成为更隐秘的生存需求,曾经习以为常的家务突然变成了需要重新学习的课题:或许是智能家电的操作指南取代了手搓衣板的记忆,或许是营养科学的食谱覆盖了老辈的"火候经",时代不仅改变了家务的工具,更重构了家务的认知逻辑。这种"重学"不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生活在向前奔跑时,女性依然保持着弯下腰学习的姿态——她们的双手既要接住传统的余温,又要托举现代的重量。</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诗的结尾转向:"家务也从屋子里走到了屋子外/比如开车/如今也算是家务了"。"屋子"与"屋子外"的空间位移,暗喻着家庭功能的现代性延伸。曾经被定义为"内闱之事"的家务,随着女性社会角色的拓展,开始与公共领域产生交集——开车不再是"出门办事"的附属,而成为维系家庭运转的必要技能;曾经困在厨房的"持家",如今需要兼顾职场与家庭的平衡。这一空间突破看似轻盈,实则指向更深层的社会变迁:当"家务"被重新定义,女性的劳动价值也在被重新丈量——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付出,如今需要被看见、被学习、被尊重。</p><p class="ql-block">整首诗没有宏大的修辞,却以"学"为核心动词,织就一张细密的生活之网。它不煽情,不批判,只是平静地铺陈一个事实:对许多女性而言,"家务"不是某个阶段的任务,而是贯穿一生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她们既是传统的继承者,也是时代的适应者;既用双手守护着家的温度,又用学习的能力回应着生活的变迁。当我们读完全诗,或许会突然明白:所谓"家务"的本质,从来不是简单的劳动技能,而是女性在时间的长河里,用耐心与韧性书写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既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更属于每一个认真生活的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