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秋天,健康童行——秋季传染疾病预防指南

建昌县第三小学

<p class="ql-block">  秋季昼夜温差加大、空气干燥,为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成为传染病的易感人群。</p><p class="ql-block">一、秋季儿童高发传染病类型及特征(一)呼吸道传染病1.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发,通过飞沫传播,儿童感染后易出现高热(39℃以上)、头痛、全身酸痛,可能并发肺炎。托幼机构常因密切接触发生聚集性疫情。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儿童感染后症状较轻,但存在发展为重症的风险。3. 肺炎支原体感染:通过飞沫传播,儿童感染后以干咳为主,可能伴随胸痛,影像学检查可见肺部浸润。(二)消化道传染病1. 诺如病毒感染: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儿童感染后突发剧烈呕吐,伴随水样腹泻,易引发脱水。学校食堂、集体用餐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2. 轮状病毒感染(秋季腹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婴幼儿感染后每日腹泻可达10余次,呈蛋花汤样便,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p><p class="ql-block">(三)出疹性传染病1.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接触患儿分泌物传播,5岁以下儿童高发。患儿手、足、口腔出现疱疹,可能并发脑膜炎。2. 水痘: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儿童感染后皮肤分批出现斑疹、丘疹、疱疹,伴随瘙痒,可能继发细菌感染。</p><p class="ql-block">二、核心传播途径与风险场景</p><p class="ql-block">(一)空气飞沫传播流感、新冠、水痘等病毒通过咳嗽、打喷嚏产生的飞沫传播。在教室、游乐场等密闭空间,儿童近距离接触时感染风险显著增加。(二)接触传播诺如病毒通过污染的玩具、餐具传播,手足口病通过接触患儿疱疹液传播。托幼机构未及时消毒的公共物品常成为传播媒介。</p><p class="ql-block">(三)粪-口途径传播轮状病毒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儿童未彻底洗手后进食易感染。农村地区使用未经消毒的井水风险更高。</p><p class="ql-block">三、科学预防措施体系</p><p class="ql-block">(一)个人卫生防护</p><p class="ql-block">1. 手部清洁:使用“七步洗手法”,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用流动水洗手。外出时可携带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2. 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用手直接捂住口鼻。3. 物品消毒:定期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门把手等高频接触表面,患儿衣物、被褥需高温暴晒。</p><p class="ql-block">(二)环境管理1. 通风换气:教室、寝室每日通风3次,每次30分钟以上。使用空气净化设备辅助过滤病毒。2. 湿度控制:保持室内湿度在40%-60%,可使用加湿器防止呼吸道黏膜干燥。3. 垃圾处理:及时清理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剂覆盖作用30分钟后处理。</p><p class="ql-block">(三)营养与免疫1. 均衡膳食:增加富含维生素C的柑橘类水果、深色蔬菜摄入,补充优质蛋白。避免食用生冷海鲜、未洗净的果蔬。2. 疫苗接种:按程序接种流感疫苗、EV71手足口病疫苗、水痘疫苗。流感疫苗需每年接种,最佳时间为秋季。3. 规律作息:保证儿童每日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p><p class="ql-block">(四)健康监测与应急1. 晨午检制度:托幼机构每日测量体温、观察皮肤黏膜状态,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立即隔离。2. 病例管理:患儿需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后,水痘患儿需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3. 及时就医:出现持续高热、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时,立即前往二级以上医院感染科就诊。</p><p class="ql-block">四、家庭与机构协同防控</p><p class="ql-block">(一)家庭防护要点1. 饮食安全: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餐具定期煮沸消毒。不购买来源不明的禽畜产品。2. 出行管理:疾病高发期避免带儿童前往商场、影院等密闭场所,必须前往时佩戴医用外科口罩。3. 健康观察:每日监测儿童体温、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记录并告知学校。</p><p class="ql-block"> 秋季传染病防控需构建“个人-家庭-机构”三级防护网。通过科学预防措施,可显著降低儿童感染风险。家长与教育机构应密切配合,共同为儿童营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p> <p class="ql-block">建昌县第三小学</p><p class="ql-block">2025.9.1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