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记忆》</p><p class="ql-block">记忆,</p><p class="ql-block">如果是关于我的,</p><p class="ql-block">也不一定都属于我,</p><p class="ql-block">甚至不一定是我的对。</p><p class="ql-block">很多时候,</p><p class="ql-block">人家一句:你记错了,</p><p class="ql-block">我便哑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1日,青青</p> <p class="ql-block">当记忆成为需要核实的"他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青的《记忆》像一枚被轻轻叩响的银铃,在日常的褶皱里抖落出关于"我"的认知震颤。全诗仅六行,却以最锋利的简洁划开了记忆的表层——原来我们视为"私有财产"的记忆,不过是一块被他人目光反复打磨的玉,连"属于我"的宣称都需要反复校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的开篇用三个"我的"层层递进,却在每个节点都埋下否定:"记忆,/如果是关于我的,/也不一定都属于我,/甚至不一定是我的对。"这种自我解构的语法结构本身就充满张力——"如果"的假设已经预支了不确信,"不一定"的递进则彻底瓦解了记忆的确定性。我们惯常以为记忆是心灵的保险柜,存放着独属于自己的过往,但诗中呈现的记忆更像一张被多人传阅的旧报纸,每被翻阅一次,字迹就可能被笔误覆盖,被折痕扭曲。当"我的"被反复质疑,记忆的主体性便开始松动:它或许关联着"我"的经历,却早已不是"我"的独家版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动人的是结尾那个日常化的场景:"很多时候,/人家一句:你记错了,/我便哑然。"两个短句构成戏剧性的转折——前半段是抽象的哲思,后半段突然落地为具体的生活切片。"你记错了"这句话像一把无形的尺子,丈量着记忆与"真相"的距离;而"哑然"二字,则精准捕捉到被否定时最真实的心理状态:不是愤怒,不是辩解,而是一种失语的恍惚。这种恍惚或许源于对记忆可靠性的本能怀疑(我们何尝没有过"刚才明明记得..."的瞬间?),更源于人际互动中权力关系的微妙——当他人的"正确"成为标准,个体的记忆便被迫接受"他者化"的审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诗的深刻在于,它揭示了记忆的双重属性:既是个体的、私密的,又是社会的、可共享的。我们的记忆从不是封闭的容器,而是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被修正、补充甚至重构的流动体。童年时和伙伴争执"昨天到底是谁弄坏了玩具",成年后向家人回忆"那次旅行你说的那句话",这些时刻都在重复着诗中的场景——记忆的"真实性"从来不是由"我"单独定义的,而是在人际的网络中被共同书写的。所谓"属于我"的记忆,不过是无数次"你记错了"与"我坚持"的博弈后,最终达成的某种脆弱共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青用最朴素的语言,完成了一次对记忆本质的哲学叩问。诗中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因切中了人类共通的经验而具有震撼力:当我们意识到记忆的"不可靠",是否也同时放下了某些执念?当我们不再固执地宣称"我记得",是否反而能更温柔地接纳他人的视角?或许,这首诗的终极意义不在否定记忆,而在提醒我们:记忆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是"关于我"却"不属于我"的模糊地带——那里既有自我的温度,也有他者的光影,最终交织成属于每个人的、独一无二的"记忆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