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心理韧性上更灵活的四肢:人际与社交【儿童心理健康系列谈11】

龙首仁

<p class="ql-block">对于心理韧性而言,建立良好的人际与社交能力就像人的四肢,越是加强锻炼,它就越充满活力。</p><p class="ql-block">人际与社交能力与他的心理韧性呈内在正相关联系。较好的社交能力与共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持。</p><p class="ql-block">与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较少的孩子相比,具有良好人际交往能力的孩子心理韧性也往往更强。孩子成长过程中,正处于社交认知快速发展的阶段,家长要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社交模式。把他推到孩子堆里去,及早适应与人的接触和交流交往,帮助孩子塑造更好的人际关系。</p><p class="ql-block">——要发挥家长老师的主导作用、引领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要从家长与孩子、老师与孩子的关系协调开始做起。特别是首先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开始。可以按照“情感银行储蓄法则”,建立亲子“情感账户”。每天15分钟高质量陪伴当做日常存款,以每周家庭会议进行“定期理财”,在发生亲子冲突后举行修复仪式来实现风险对冲,有意识地创造惊喜时刻去收获增值收益。</p><p class="ql-block">孩子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解决好不合群、孤僻孩子的人际关系。一些学校推广“和合文化”教育,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学生内心深处,使之成为孩子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种内在价值追求。</p> <p class="ql-block">——引导孩子社交与培养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与共情。同理心是良好社交的基础。家长要引导鼓励孩子观察他人情绪,比如:“你觉得朋友为什么生气了?” 也可以换个视角进行讨论,进行换位思考练习,问孩子“如果你的玩具被抢走,会是什么感觉?”,帮助他们理解他人感受。还可以通过书籍、电影分析角色心理,增强情感理解能力。高同理心的孩子在同伴中往往更受欢迎,冲突更少,且更容易建立深度友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帮助孩子提升沟通技巧,倾听与表达并重。有效的沟通包括清晰表达和认真倾听</p><p class="ql-block">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简单的小方法。如学会使用“I”句式,(如“我感到难过,因为……”而非“你总是……”避免打断别人,学会用点头、眼神回应表示倾听。练习非暴力沟通,建立形成“观察→感受→需求→请求”的沟通习惯。还可以通过游戏模拟社交场景,教孩子如何分享、交流和解决冲突。也可以尝试情感阅读,阅读时讨论故事人物的感受和动机。还可以采取家庭会议方式,让每个人都能表达观点和感受,并在家庭讨论中示范良好沟通。</p><p class="ql-block">——家长要当好孩子的社交榜样。孩子的社交模式经常会模仿成年人,因此家长要展示如何友善待人如对服务员说谢谢、主动帮助邻居等。要避免背后议论他人,树立尊重他人的榜样。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练习“如果你和朋友因为游戏吵架,可以怎么解决?”还可以分享自己的社交经验,比如“爸爸年轻时也怕被拒绝,后来发现……” </p> <p class="ql-block">——创造社交实践机会。家长要把孩子放在真实场景中去锻炼,鼓励孩子更愿意合作与分享。通过游戏(如组队搭积木)让孩子体会“互相帮助能完成更难的事”。鼓励他参加社团、运动队等集体活动,帮助组织小型聚会,让孩子学习待客和互动礼仪。还可以模拟社交场景,教孩子懂得如何加入陌生群体的对话。对于内向的孩子,可以从“1对1深度社交”做起,逐步扩大交往圈子。 </p><p class="ql-block">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冲突与拒绝。社交中难免遇到矛盾,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冷静分析冲突原因,而不要一味指责或逃避。要教孩子用协商代替争吵,如“我们能不能各退一步?”还要学会正确应对和接受被拒绝,帮助孩子建立一种概念,就是“不被喜欢≠我不够好”。</p> <p class="ql-block">——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边界。青少年容易陷入“讨好型社交”或“过度自我中心”,要帮助孩子学会说“不”的技巧,如“我也很想帮你,但这次真的没办法。”平衡独处与社交,避免因合群而失去自我。识别有毒关系,及早引导孩子远离那些总是贬低或者总想利用自己的“朋友”,潜移默化地在孩子心里建立这样一种认知:“真正的朋友不会逼你做不舒服的事。”</p><p class="ql-block">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天生的,而是完全可以通过练习和引导培养的。家长的任务是:提供安全的情感支持,及时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支持鼓励孩子积极处理好青少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这就首先要从解决好家庭亲子关系开始做起。要知道,如果亲子关系紧张,那么其他人际关系和社交活动都会受到影响。要引导、启发孩子不断消除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恐惧心理和抵触情绪,把日常性心理抚慰与心理耐挫训练结合起来,创造社交机会,并在孩子遇到挫折时给予建设性反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能力,不仅能提升他们的当下幸福感,更能为未来的职场和亲密关系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守护童心健康 我们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原创不易 感谢鼓励 侵权必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