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3”:胜利人的精神密码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金秋的阳光照亮营二井纪念碑上红色的“9·23”。这行数字镌刻着胜利人的丰收与喜悦,今天又焕发出新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隶属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管护的营二井是“九二三厂”的命名井。正是从这里出发,华北石油大会战拉开序幕,胜利油田掀开崭新一页。也因此,2003年9月23日落成的纪念碑,被设计成一本翻开的书,象征着胜利人不断书写着新华章。</p><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23日,这个日子永远铭记胜利史册。那一天,营二井喷出高产油流,用15毫米油嘴求产,日产原油555吨,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p><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个喜庆的日子,也为了保密,1963年9月14日,石油工业部决定,华东石油勘探局东营办事处对外代号“九二三厂”,写信时用名“广饶农场”。</p><p class="ql-block"> 伴随九二三厂诞生和石油会战的脚步,1964年4月,这里诞生了胜利油田第一支采油队——采油指挥部采油一队。这个队曾连续六年荣获石油部高产稳产采油队称号。</p><p class="ql-block"> 今年74岁的杨安福,也是采油一队的老队长,见证了这里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杨安福回忆说:“咱们是油田第一个采油队。老职工多,人员流动大,整个油田都有采油一队的人员。</p><p class="ql-block"> 我来这个队上时,一队的地理位置还比较偏僻。这一片房子也很老,有一次刮大风把房子都刮倒了。</p><p class="ql-block"> 油田白手起家、从无到有。老一辈做了很多贡献。你像我们入厂的时候,一身工衣穿好几年,一个棉衣穿四五年才换一套。工人出力都非常大,上班都出大汗。衣服都磨坏、洗坏了。男职工补得乱七八糟的,跟要饭的似的。生活艰苦,工资也低,有时候吃不饱,粮食定量,有钱也没处买去。</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地势洼。春天泛浆,都是土地,一泛浆你走都走不了,别说进车了。到了夏天,出门院子都是水。我们走着巡井,哪有路啊?最远的得巡一个小时,到井上看压力、抽油机减速箱温度、电机情况、皮带的松紧、曲柄销子和轴承等等,检查点很多。100多人管120多口井。老职工作风严谨,讲‘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大家能吃苦,不管什么天气都认真执行岗位责任制。以前我们采油单位就讲究取准、取全资料。”</p><p class="ql-block"> 正如采油一队的队歌所唱:“我们在艰苦的会战中成长,原油的沸腾中有我们的歌声。”这是一支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而奠基的采油队,这是一个具有艰苦创业光荣传统的优秀基层队。建队以来,采油一队为胜利油田增储上产作出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杨安福说:“那时油田要建成第二大庆,产量要得非常急。</p><p class="ql-block">有一年雨很大,院子都是水。电机坏了,那你没办法,在这推着小车,五六个人等于架起小车推到好路上,再上井换电机去。这样的例子非常多。</p><p class="ql-block">每天早晨有上大班的,要点名、安全讲话。上小班的要拿一个牌报到、签名,管理非常严格。大班就是维修,小班是在井上值班,中午不能回来。早晨是7点上到18点。晚班从18点到早晨7点,一个人夜里在荒凉偏僻的地方巡井三趟,把重要数据一一记下来。”</p><p class="ql-block"> 1971年6月11日,中共山东省委将石油工业部九二三厂更名为胜利油田。“9·23”这行特殊的数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营二井停产,累计产油13.5万吨,累计产气645.7万立方米,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 但它的生命力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大片的光伏板吸取着阳光的能量,这里被集团公司誉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结合的典范,年发绿电443万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4656吨。营二井区成为油田首批碳中和示范区,是油田源网荷储系统架构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作为胜利油田的功勋井,营二井被列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21年,营二井区域新能源示范基地建成,新增设了弧形文化墙,粉刷了雕塑纪念碑和原井口。在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的精心守护下,整个区域旧貌换新颜。</p><p class="ql-block"> 杨安福后来到东辛四矿当工会主席,再到副矿长,其实也是始终陪伴着营二井,他和老职工们见证了这里的点滴变化。</p><p class="ql-block"> 他告诉记者:“我是2005年退休的。这里是从2003年由东辛采油厂牵头开始修建的。以前营二井这里就只有一个井口。那时候这地方就是荒郊野坡。</p><p class="ql-block"> 在这地方出去的人非常多,也是油田人才的摇篮。希望年轻人要发扬老石油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严细认真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营二井和原采油一队是胜利油田的骄傲。每当有新工人入厂、入团、入党,他们都要来到营二井和采油一队参观,缅怀历史,重温老一辈石油人艰苦创业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再次来到营二井参观的杨安福也表达了老石油的期盼:“现在的科技工作者这几年能控制住产量递减,每年还能完成任务,这是最大的贡献。希望咱们以后发现很多油井,发现页岩气、页岩油,为油田的发展增加后劲。希望年轻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百年胜利做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目前,营二井区依旧是胜利油田重要的生产区块,年产油6.7万吨。</p><p class="ql-block"> 从“九二三厂”到胜利油田,从荒原到现代化能源基地,营二井始终指引着胜利人前行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老一代石油人的故事,被刻在了浮雕上,也印在新员工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注采一站副站长姜广增2022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他告诉记者:“我本科在在东营就读,胜利油田是一个让我向往的地方,所以我选择来到了胜利。我一分配就在营二管理区。营二井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单位职工群众来这学习的点,一来到就是先学习老一辈吃苦耐劳、三老四严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现在十八九个人管理100口油井、60口水井。这三年我的成长很快。刚来时候刚入职,对这一窍不通,脑子一片空白,现在从事井场上的油水井生产运行工作,以及协助站长日常管理工作。</p><p class="ql-block"> 特别难忘的是我们雨季生产期间,去年7月,东营四五点开始就是一场大雨,一直持续到凌晨三四点。那一场大雨不仅是我们班站,整个管理区乃至采油厂各个井场的通讯、生产都受到影响。幸好我们管理区提前规划、组织,准备了应急小组。应急小组的成员以及组长带领我们站上的职工干部一块冒雨抢险。雨非常大,路面包括北二路那些主干道路都已经淹了。水到了膝盖。车也不敢启动电瓶。我们就推着车,车上放着工具,把油井、通讯、生产运行给它尽快恢复起来,及时保证产量的完成。当时我们也是也是分批,两三个人一组,晚上干到了凌晨1点多。</p><p class="ql-block"> 来到这里第二年,我就写了入党申请书。一开始学习生产运行,慢慢地接触一些老职工,感觉他们身上为油田奉献的精神值得我学习。我就想向他们靠拢,向他们这些老党员学习。</p><p class="ql-block"> 恰逢盛世,明年正值胜利油田发现65周年及十五五开端之年。作为新员工,我愿意将我的青春奉献给胜利油田。”</p><p class="ql-block"> 每年9月,这里都会迎来大批接受红色教育的胜利员工。东辛采油厂营二采油管理区党总支书记石凡,带领大家默默维护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他说:“东辛营二管理区作为华八井、营二井两处红色教育基地的管理单位,是离石油精神最近的,同时也是感受石油精神最深的。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带头弘扬好石油精神,突出功勋井作用发挥,擦亮油田窗口,推动开展胜利精神传讲、优良传统践行、红色底蕴挖掘、战斗情怀涵养等系列活动,培根塑魂、凝聚力量。</p><p class="ql-block"> 明年是东辛采油厂建厂40周年,管理区将坚定不移地贯彻油田、采油厂党委的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落实油藏经营管理主体责任,扛起端牢能源饭碗的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1962年,32138钻井队的工友们将“923”这行数字刻在了石油史册上。</p><p class="ql-block"> 如今,抚摸红色的字迹,看到的不仅是辉煌历史,更是石油人“端牢能源饭碗”的精神密码。“923”三个数字像一行激昂的乐符凝聚人心,伴随我们奏响开拓进取的胜利乐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