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枪街上的定州文庙

宁肃

出崇文街,过中心北街,西进刀枪街。据说,这“刀枪街”得名于附近的宋代军械库。一路之隔,“文武对接”,真是奇妙组合。而且,刀枪街1号竟然是文庙,实在没想到。一进街口,就能望见文庙的魁星阁,是这一带的地标性建筑。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定州文庙位置</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发现文庙</h3> 定州文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又称“孔子庙”,始于唐大中末年,“定州帅卢简求废佛寺创修定州文庙”。这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始建时间较早的一座,历史上曾作“府学”、“州学”或“学宫”,有“中山庙学甲天下”之誉。随着各朝代多次修缮甚至扩建,“万历年间,定州文庙达到兴建以来面积最大、建筑规制最完备、建筑物最多的时期,分为东、中、西、北四个相邻的院落。”但在明末,“定州文庙因战乱,除部分树木得以幸免外,建筑多化为灰烬。”后经清代修建,渐有恢复。即使如此,定州文庙也是河北省最大文庙,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圈里的“国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原文庙建筑分布图</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定州文庙文保碑(河北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定州文庙文保碑(国家)</h3> 现临街刀枪街的棂星门,由州牧董大信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落架重建。棂星门乃尊孔礼仪象征,为中国传统古建筑中的牌楼式,主体明代风格。其四柱三楼式,四柱为盘龙通天柱,三楼为正脊庑殿顶,垂脊上各有骑凤仙人领三只小走兽。楼檐由四朵斗栱承托,额枋俱饰彩绘;各配版门,左右有余塞板,上门槛置四支门簪,下门槛设门槛石。中门额枋上置“文庙”匾牌,蓝底金字,笔体古拙,文气浓郁。此为定州文庙正门,但现封闭,访客由东侧便门购票进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文庙棂星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定州文庙文旅章</h3> 进入文庙,第一进院,北为戟门,南是棂星门,东“名宦祠”,西“乡贤祠”。名宦祠与乡贤祠分别院落厢房,可见并非主体,但也值得一说。所谓“乡贤”,指“生于其地,而学业德行著于世者”,一般是文人。据道光定州志记载,定州共有59位乡贤。乡贤祠正是当地祭拜这些因能力、品德以及社会地位而受到高度尊重与崇敬者的祠堂。所谓“名宦”,则是“仕于其地而惠泽于民者”,通常指对本地有贡献的外地籍官员。据民国定州志记载,入列名宦者68名。名宦祠就是纪念这些“本地任职而勤政爱民者,特别有声望、德业突出之官员”的祠堂。眼前的名宦祠重点突出,他就是大学者苏轼。宋元祐八年(1093年),被贬到定州当知州的苏轼,推行了一系列戍边、强兵、丰财、惠民举措,深受百姓爱戴。两祠都是面阔三间的正脊硬山房,五架梁、前出檐,檐下饰彩绘,面貌较新,2005年曾经维修。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乡贤祠匾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定州乡贤名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名宦祠</h3> 两祠之间的院落里,还有两样要看,一是树,二是石。这树有柏有槐,尤其是两棵槐树,也如贡院里的两棵“粗壮茂盛而树茂荫郁、老态嶙峋却枝干虬劲、树皮龟裂更质感强烈”,也有与“乾隆双槐”类似的名称,也有如“乾隆皇帝亲手所栽”类似的故事。只不过,乾隆皇帝换成了东坡知州。不知这故事和碑是纯属偶然呢还是刻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一进院古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东坡双槐”碑刻</h3> 那石名“落星石”,故事比“东坡双槐”更神奇。据定州志记载,“州治西二里许,道左有石,斜横三尺四,厚一尺七寸,其质浑朴坚洁,色赤黄如璞玉,相传有星坠于此化为石。”石座上还有“卜算子”,“人道中山好,招贤况古今,遥遥飞来天外石,自是情意深;风霜与寒露,酷暑及雨淋,朝朝暮暮志不移,从未话孤仙贫。”读罢怎么感觉石头很神话、词句小奇葩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一进院落星石</h3> 一进院里,与棂星门南北对应的是戟门,因“门前列戟二十四支以示威严而得名”。据说,文庙立戟暗合儒家精神。孔子《论语》中有“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谓“上马仗剑杀敌,下马提笔安邦”,才是文人的崇高理想。其实,此门未见列戟二十四,却有钟鼓左右。此门又称“启圣门”、“仪门”,象征帝王威仪与儒家礼制。曾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与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同批维修的戟门,也于明末被毁,后于顺治十年(1653年),署州事陈本厚修复。2006年,按清道光时期格局恢复戟门原制。此门为广三间、深二间,台基三踏步,三间辟三门。据说,皇帝祭祀时走中间门,文武官员走两侧门。屋顶单檐、正脊、硬山顶,乃抬梁式结构。檐下匾额也有蓝底金色二字,正是笔划如戟的“戟门”,极富力道。此乃文庙的二门,进门为二进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戟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戟门匾额</h3> 与戟门同期修复的,还有二进院的东、西两庑,并分别于2001年、2007年维修。这东庑、西庑都是面阔五间的正脊悬山顶,前廊上四柱明列,檐下彩绘,明间匾额,砖木结构,供奉历代孔学的先贤先儒,即孔子的杰出弟子和儒家学派的著名传承者,或对儒学发展有重大贡献的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东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西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院内石狮</h3> 不用说,此院的主殿是大成殿,由州牧邱万化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修复,这比戟门及两庑又早8年。所谓“大成”,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由孟子形容孔子的完整思想体系。大成殿是文庙的正殿,也是整个文庙的核心。大成殿面阔五间,三间开门,稍间辟窗。正中明间悬“大成殿”匾,同样蓝底金色,但三字巨大,光泽凝重,令人敬仰。匾牌两侧,明间的两根檐柱上挂同样蓝底金字的楹联,“觉世牗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殿顶七架梁,托琉璃瓦两坡正脊歇山顶,大面积绿瓦中的黄瓦点缀,构面线条图案,也为看点。脊壁上筒瓦透空,长长的脊线两端各饰鸱吻,整体庄严、朴素、大气,彰显道法之本。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大成殿</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大成殿匾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大成殿梁架</h3> 这是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殿内供奉孔子及“四配十二哲”塑像,俨然一副儒家学派传承图谱。居中的神龛里供奉的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和牌位,头上方梁悬“万世师表”匾;两侧“圣集大成”、“德齐帱载”匾下有亚圣孟子、宗圣曾子、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子分别辅之。“五圣”之中其他几位不说,但子思子陌生。其实就是孔伋,乃孔子嫡孙、孔鲤之子,竟然孟子的老师。三匾题字其他两方不讲,单看“德齐帱载”,是指孔子的学问和品德高深如天地,无所不包,无所不载。据说,“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维修大成殿,“万世师表”匾额上方木檩处刻维修铭文”,但本人未走心,无缘得见是遗憾。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至圣先师孔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亚圣孟子和宗圣曾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复圣颜子和述圣子思</h3> 另,殿前香炉里高高的三炷香和挂架上的许愿牌,佐证着人们对孔圣人的敬仰与愿望。一旁墙上的标语更直白,“考名校,到文庙”。看来,现代人的拜师与求学更多了些功名的味道。得,咱还是访碑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三炷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许愿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石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墙上标语</h3> 大殿东南侧、东庑北侧,有两通石碑竖立。其中一通为《重修文庙碑记》,不知是否资料中提到的“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定州知州郭守璞”的那通。有文称“定州文庙始建于唐大中二年(848年)”所依据的正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重修的《直隶定州志》中刊载的两篇碑文。”另一碑指“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定州知州沈鸣皋的《重修文庙记》”。但又说与“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韩琦《重修儒学记》”不符。按韩将军的说法,“卢简求废天祐寺建文庙的时间”应该是“大中十一年(857年)或十二年(858年)。”院中还有《大元中山圣庙礼×记》、《魏国韩忠祠堂记》、《文庙坛祠树木碑记》等,由于有些字迹不清及时间关系,没有细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重修文庙碑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魏国韩忠祠堂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文庙坛祠树木碑记</h3> 出东侧门,进东跨院,也为两进。据史料可知,训导黄宪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在定州文庙建文昌宫。一说“魁星阁又名‘文昌阁’”,另一说“魁星阁原为文昌宫的一部分”。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文昌阁移建文庙东院,“清嘉庆十七年 (1812年),文昌祠移置于州治西南,文庙改祭魁星,定州文庙魁星阁由此而来。”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宝琳对文庙进行最广泛、最彻底的一次修整,东跨院的魁星阁与崇圣祠都包括在内。看成色,近年应有修缮。<br> 眼前的魁星阁,位于东院南侧,为三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坐落于方形石基之上,为整个文庙的制高点。此阁三重檐歇山顶,垂脊上仙人领五走兽,檐下五铺作斗栱,额枋、斗栱、椽头均饰彩绘。整体楼阁由十二根檐柱贯通三层支撑屋檐。一层阁楼南向辟门,可见魁星塑像较贡院的差异明显。总之,都是头似鬼,一脚踏鳌一脚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执笔,“点斗量才”与“独占鳌头”的寓意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魁星阁三重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魁星阁彩绘</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魁星阁匾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魁星阁里的魁星</h3> 另,楼阁东侧有许愿牌密密麻麻,西侧靠墙则分散着不同规制及雕花的柱础石。北侧还有东配房挂“儒学堂”,有上课时间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魁星阁外许愿牌</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雕花鼓蹬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八角柱础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儒学堂</h3> 此院北有二进院,隔墙居中有两卷的垂花门,但现已闭锁,只能从西侧的随墙门进入。这随墙门可讲究,一有帽子二有额。正脊两端骑凤仙人,这脊比一旁的垂花门还高级。门额无匾但有匾状浅雕花卉,甚为精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东跨院一进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东跨院隔墙随墙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东跨院隔墙上骑凤仙人</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东跨院随墙门门额</h3> 进入二进院,回头见垂花门西侧有宽幅石碑嵌于隔墙上,高约半米、宽四米左右,疑为记事碑。与隔墙对应,二进院东置配房、北侧主殿,殿顶为正脊、悬山。孔子石雕像似寿星模样,于中轴偏西,其形与位均有诧异。西侧还有经幢石倒放地面,幢身经文清晰可见。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隔墙上的碑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孔子雕像</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二进院经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幢身经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经幢幢座</h3> 正殿悬匾,“崇圣祠”又为蓝底金色的电脑行书。崇圣当为“尊崇圣贤”,祠内供孔子先祖先贤牌位。此为祭祀延续区,体现着儒家“慎终追远”的孝道思想。正殿两侧,东西各配耳殿,体量偏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崇圣祠</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崇圣祠供牌</h3> 此为东跨院,定州文庙另有西跨院,核心建筑为明伦堂,另有敬一亭、尊经阁、仪门、大门等。据史料,“北宋皇佑元年(1049年),定州知州韩琦拓修定州文庙,形成了前庙后学的格局,定州官学正式成立。”“清宣统元年(1909年),庙学制度废除,定州文庙官学取消。”“民国三年(1914年),定县县长孙发绪将儒学旧房舍辟做女子教室,创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位置相当于道光时文庙的西院和北院,后为冀中职业学院占用。”所以,西跨院与中院之门封堵,不得进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西跨院侧门</h3> 原北院有雪浪斋、雪浪亭、玩玉亭等,据说苏轼曾作《雪浪石》,留下了“飞狐上党天下脊,半掩落日先黄昏”的佳句。有说“雪浪石”已不在文庙,而是某武警医院,有机会再观好了。可是,总感觉这河北省最大的文庙有所欠缺,“起码缺泮池吧?”<br> 泮池为半月形水池,象征着“学海无涯”,其中“状元桥”象征入学或科举成功。从文庙出来就是刀枪街,正南有一大院与文庙相对。还惦记着泮池,遂找那大门保安请教。“在我这院里呀,要不你进去看一眼,还有桥呢。”进去一看,果然状元桥拱洞在望,另有若干栏杆石堆积。看原文庙建筑分布图,其实这泮池东边还有节孝祠,一个方正的四合院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状元桥桥洞</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泮池侧栏杆石</h3> 再看这图,刀枪街原为仪路有礼门,还有两座牌楼呢,东“德配天地”、西“道冠古今”。于是想,“这刀枪街是后辟的吧,这不把文庙给穿了?”<br><br>注:下篇请看《定州清真寺的“三绝”“五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