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文 春九美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98225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题图照 古镇司马第阁楼</b></p> <p class="ql-block">今年的热天我哪也没去,一直“镇守武汉”,下了两三场雨温度依旧,武汉的气温还在40度左右,我侄女一再催促我去福建福州,去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历史文化及传承,更是想要我去避避暑凉快一点,在侄女一再诚意邀请下,9月6日晚我启程去天河机场,去看看我一生从未去过的福州(古称榕城)</p> <p class="ql-block">长乐和平街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朝(约1500年前),是长乐最古老的街市,历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发展,融合了海丝文化、士绅文化与笔耕文化,现为国家级AA级旅游区和省级历史文化街区。</p> <p class="ql-block">走进长乐和平街古镇,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的白云在头上嬉戏追逐,一会儿是大片的云朵集聚一块手牵手东西飘逸,一会儿是立马分开又去寻找新的排列,又组合成新的神马图案,让人在它们的一次次重新组合中追逐他们的欢愉,或许,这也是天蓝云白色彩最美丽疗愈的好时机,心情随之赶往一种圣洁的美丽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这条街道不长,东起东门兜,西至下橹桥,长约1100米,但它是长乐最古老的街市,已有1500多年历史。自南朝形成集市,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望族在此定居,那时就成为了当时的商贸中心,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据当地人介绍,明清时期这条街为达官贵人聚居地,现存司马第(明代兵部侍郎陈省府邸)等古建筑群都还依稀可见。 司马第是长乐区和平街最负盛名的明代古建筑,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约1600年),由兵部侍郎、长乐籍官员陈省的府第演变而来。陈省因官至山西道监察御史,被尊称为“少司马”,其府第因此得名“司马第”,司马巷也因此得名。 </p> <p class="ql-block">当年陈省以清正廉明著称,曾上疏劝阻皇帝南巡,被赞“一言回天”。其家族以“廉”守家,代代相传清正家风。据介绍司马第现为当地重要廉洁文化象征,每年会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成为融合历史与民俗的特色景点,集借鉴历史以史为鉴的史学和廉政教育为一体,名声远播。</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现存的建筑和历史遗留的典故,长乐和平街都是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海丝文化、士绅文化和笔耕文化的精髓,被誉为“长乐版三坊七巷”。这里明清古建筑群,石板路与卵石巷交织出唐宋街市的韵味。现存古建筑群以青砖黛瓦、高封火墙为特色,木雕、砖雕等细节展现古代工匠技艺,骑楼与民国风情交织成独特的街景。我们走过这条街,被浓郁的闽都文化深深吸引。</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雨巷,脚步跨进去仿若就进了六重门的巷道,这条雨巷被称为戴望舒主题雨巷,其灵感来源于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该雨巷以独特的文化氛围成为这里的网红打卡地,巷内拱门上方依次刻有“彷徨”“寂寥”等字样,用于渲染诗中凄婉、迷茫的意境。若遇小雨天气,撑油纸伞漫步在雨巷更显诗意仿徨与寂寥。</p> <p class="ql-block">看到厚重的古时建筑,心里牵起一种寻找历史文脉的丝丝念想,现存古建筑群以青砖黛瓦、高封火墙为特色,木雕、砖雕等细节展现古代工匠技艺,骑楼与民国风情交织成独特的街景,在这幢骑楼跟前抬头望去一片祥云笼罩在上空,它们的美丽和宁静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安宁,它们象征着天地间的灵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时提醒我们用心享受每一个美好瞬间,去追求更美好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是长乐区下属的一个古镇。长乐区(原长乐市)是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市辖区,位于闽江口南岸,东濒台湾海峡,最高峰大埔尾山海拔646.3米,闽江流经西北部形成冲积平原,东部为滨海平原,拥有86个岛屿礁石。长乐是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县,初名新宁县,同年改长乐,寓意“长安久乐”。五代时曾更名安昌、侯官,后复名长乐。走进古镇,可以看到长乐的旧时印象,最早见于汉代瓦当铭文中有“长乐未央”,意为“长久欢乐,永无止境”,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美好生活的千年祈愿!</p> <p class="ql-block">在一面书有状元名单的墙面上,我们看到福州长乐历史上共有12位状元,这些状元主要集中在唐代至清代,这一群体标志着长乐文教事业在历史上的巅峰成就,其地域性科举优势被称为“东南邹鲁”的文化表征。</p> <p class="ql-block">和平街古井是街区历史文化底蕴的核心载体之一,在面积不大古镇,现存古井33口,最早可追溯至宋代,以明代为主,兼具清代及民国时期遗存。这些古井散落于和平街主巷道及司马巷等地,部分为府第私井,多数为公用井,兼具生活实用与历史人文价值。</p> <p class="ql-block">经发掘确认总数达33口,最早为宋代建造,明代古井占比最高,另有少量清代及民国时期古井,部分古井因年代久远井栏缺失,仅存井口;多数保存相对完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携手共度每一个快乐时光,让古镇古街焕发荣光,让长乐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