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守异形与攻守易形

阿拉毛毛虫

<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与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来看一段话。</p><p class="ql-block">对于美国来说,最不想看到的局面就是中美脱钩,但是却一直用关税威胁中国,结果没想到,当下中美攻守易行了,开始轮到美国着急了,特朗普这是彻底地玩砸了?(参见2025年9月9日今日头条关权教授《中美关税大战惊天反转,中国三招把美国逼到墙角,最后一招堪称绝杀》)</p><p class="ql-block">按:攻守易行应为攻守易形或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攻守易行”这一表述存在错误,正确应为“攻守易形”。具体说明如下:</p><p class="ql-block">正确写法与含义</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出自《汉武大帝》,原指战争中双方优劣势发生逆转,主动权转移的军事策略。例如汉武帝曾言“寇可往我亦可往,现在攻守易形了”,强调战场形势的动态变化。</p><p class="ql-block">常见错误与来源混淆</p><p class="ql-block">部分网络信息误将“易形”写为“易行”,可能源于对成语的误记或信息传播中的笔误。该词并非成语,而是专用于描述军事对抗中攻守态势转换的兵法术语。</p><p class="ql-block">现实语境中的误用</p><p class="ql-block">在2025年中美关税大战的讨论中,有媒体使用“攻守易行”作为比喻,但此用法属于语境创新,并非传统兵法术语的规范表达。</p><p class="ql-block">建议:正式场合或学术讨论中应使用“攻守易形”,避免因笔误影响信息准确性。</p><p class="ql-block">先来看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拼音:gōng shǒu yì xíng</p><p class="ql-block">释义:攻守形势发生根本变化</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典籍:《汉书·晁错传》</p><p class="ql-block">原文:“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p><p class="ql-block">例句</p><p class="ql-block">1.文学例句:“两军对峙三月,粮草将尽之际,忽闻敌后起火,顿时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2.口语例句:“上半场我们被压着打,换人调整后立刻攻守异形了”</p><p class="ql-block">3.社媒例句:“这波操作直接让局势攻守异形,黑子们集体闭麦了”</p><p class="ql-block">4.历史例句:“淝水之战中谢玄以八千精兵破百万大军,堪称古代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攻守异形战例”</p><p class="ql-block">5.影视例句:“反派正得意时,主角突然亮出底牌:‘现在,该攻守异形了’”</p><p class="ql-block">扩展解析</p><p class="ql-block">近义词</p><p class="ql-block">强弱异势:双方力量对比悬殊</p><p class="ql-block">易守难攻:防守容易进攻困难</p><p class="ql-block">形势逆转:局面完全改变</p><p class="ql-block">反义词</p><p class="ql-block">势均力敌:双方力量相当</p><p class="ql-block">胶着状态:僵持不下</p><p class="ql-block">一成不变:毫无变化</p><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指双方在军事对抗中,‌攻防形势发生根本性转变‌,常用于描述战场态势的突然变化。</p><p class="ql-block">释义要点</p><p class="ql-block">‌核心含义‌:</p><p class="ql-block">指战争中双方力量对比、战略主动权发生根本性逆转,例如防守方转为进攻,或进攻方因策略调整改变攻势。</p><p class="ql-block">强调战场形势的戏剧性变化,可能因突发事件、战术调整或兵力变化导致局面反转。</p><p class="ql-block">‌出处‌:</p><p class="ql-block">源自《汉书·晁错传》中“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后演变为军事术语。</p><p class="ql-block">应用场景</p><p class="ql-block">‌战术调整‌:如影视剧《汉武大帝》中“寇可往我亦可往,现在攻守易行了”,体现战略主动权的转换。</p><p class="ql-block">‌历史战例‌:淝水之战中谢玄以少胜多,实现攻守异形;野狐岭之战金军50万对蒙古10万,因战术失误导致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现代应用‌:可描述商战、体育竞技等领域中形势的戏剧性变化。</p><p class="ql-block">使用注意:</p><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成语,而是古代军事文献中的特定表述组合‌。该词组由“攻守”(军事行为)和“异形”(形态差异)构成,原本用于描述军事上攻守形势或策略的根本变化。</p><p class="ql-block">它强调了根据双方实力对比和战场态势的灵活调整,是军事战略中的一种重要思想。这一表述可见于《资治通鉴》胡三省的注文中,如“官势不同,则攻守异形”,用以说明随着形势的变化,攻防策略也需要相应调整。</p><p class="ql-block">尽管“攻守异形”在军事历史研究领域有一定的使用,但它并未形成稳定的四字成语结构,也未被历代典籍作为成语广泛引用。因此,在一般语境下,我们不应将其视为一个固定的成语来使用。</p><p class="ql-block">在学习和使用成语时,建议参考权威的成语词典或辞书,以确保准确性和规范性。</p><p class="ql-block">再来看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指战争中进攻与防守的态势发生根本性逆转,强调战略态势的转化规律。‌该成语源自汉代贾谊《过秦论》中“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简化为“攻守易形”,用于描述军事或竞争中双方地位变化的本质转折。</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释义</p><p class="ql-block">成语: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释义和典故:</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这一成语,意指战争或竞争中的攻守态势发生根本性逆转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它既是古代军事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现代战略思维的经典模型,揭示了战术层面转换的灵活性,并蕴含着辩证统一的长远智慧。</p><p class="ql-block">‌典故‌:</p><p class="ql-block">此成语最早可追溯至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原文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人在引用时逐渐简化为“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贾谊通过总结秦王朝兴亡的教训,提出了“攻守异术”的核心观点,认为夺取政权(攻)与维系统治(守)需要截然不同的手段。这一思想在后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应用。</p><p class="ql-block">‌应用‌:</p><p class="ql-block">在具体语境中,“攻守易形”包含两层关键含义:一是政权建设层面,即夺取政权与维系统治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二是策略转换层面,即形势判断失误会直接导致优势地位的逆转。这种态势转化规律,正是“攻守易形”所蕴含的战略智慧。</p><p class="ql-block">此外,“攻守易形”还与《孙子兵法》等军事理论形成呼应,强调了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和审时度势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攻守易形”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商业竞争、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提醒人们在复杂系统中要敏锐捕捉态势转换的临界点,并及时调整战略重心。</p><p class="ql-block">总之,“攻守易形”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成语,它揭示了战争或竞争中攻守态势逆转的深刻规律,对于指导人们在不同领域中的决策和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p><p class="ql-block">相关书籍推荐:《战略历程》、《过秦论》、《孙子兵法》。这些书籍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战略思维、历史兴衰和军事哲学,对于深入理解“攻守易形”的内涵和应用具有很大帮助。</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成语出处及解释</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原文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后人在引用时逐渐简化为“攻守易形”,用以描述战争中进攻与防守双方所处地位发生根本性逆转的状态。此成语浓缩了古代军事哲学中关于战略态势转化的深刻认知,其内涵可从历史背景、文本语境、军事理论三个层面展开剖析。</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背景看,《过秦论》创作于汉文帝时期,贾谊通过总结秦王朝兴亡教训提出治国方略。秦国凭借“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的地理优势,历经六世君主“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的积累,最终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的强盛。然而统一后继续实施“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的暴政,导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的结局。贾谊在此历史叙事链中提炼出“攻守异术”的核心观点,认为夺取政权与巩固政权需要截然不同的治理策略。</p><p class="ql-block">从文本语境分析,“攻守易形”特指秦朝统一前后战略态势的质变。原文用“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形容秦国全盛时期的防御体系,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展现其军事威慑力。但这种倚仗武力的守成方式,在“山东豪俊并起”时迅速瓦解。贾谊揭示出军事优势转化为政治劣势的内在矛盾:当战争形态从诸侯争霸转变为政权维护时,单纯依靠暴力机器无法维持统治合法性,必须通过“仁义”构建政治认同。这种态势转化规律,正是“攻守易形”蕴含的战略智慧。</p><p class="ql-block">军事理论层面,该成语与《孙子兵法》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形成理论呼应。春秋时期范蠡提出“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的待机理论,强调攻守转换需要审时度势。战国兵家著作《尉缭子》具体阐释“兵胜于朝廷”的治国理念,认为战略优势的保持依赖政治清明。这些思想在“攻守易形”中得到集成:当政治基础稳固时,军事防御体系才能发挥效力;若失去民心支持,即便“金城千里”也会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从语词流变考察,“攻守易形”在历代注疏中衍生出多层解读。唐代杜牧在《注孙子序》中引申为“攻守之道,随时而变”,强调战略战术的灵活性。宋代何去非在《备论》中将此概念应用于边防策略,提出“守必据其形胜,攻必乘其弊隙”的操作原则。明清兵书《草庐经略》更创造性地将“形”解释为战略主动权,认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的本质是创造态势优劣的转换条件。</p><p class="ql-block">贾谊作为西汉著名政论家,其思想体系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新书》中“攻守异势论”与《过秦论》形成互文,具体提出“取与守不同术”的施政纲领:夺取政权阶段可以“逆取”,但巩固政权必须“顺守”;战争时期依赖“诈力”,和平时期需要“仁义”。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的警句,宋代苏洵在《六国论》中“赂秦而力亏”的剖析,均可见“攻守易形”思想方法的延续。</p><p class="ql-block">成语的现实启示在于揭示态势转化的临界点。如同物理学中的相变现象,量变积累到质变时,系统特性会发生突变。企业经营中市场份额争夺与生态位维护需要不同策略,国际关系中霸权确立与霸权维持存在模式差异,个人发展轨迹中突破瓶颈期与保持优势期对应不同方法论。理解“攻守易形”的本质,有助于在复杂系统中预判拐点,及时调整战略重心。</p><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指攻守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常用于描述军事战略或局势的重大转折。该成语出自《汉书·晁错传》“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强调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攻防策略。</p><p class="ql-block">军事战略中的运用</p><p class="ql-block">在汉朝抗击匈奴的战役中,“攻守异形”表现为汉武帝时期采取的骑兵机动战术:通过深入大漠追击匈奴,迫使其退至漠北,并在河套、河西走廊等区域修建外长城,形成战略反制。这种战术改变了汉初被动防御的局面,将匈奴逐出塞外。</p><p class="ql-block">历史案例</p><p class="ql-block">淝水之战中,谢玄以8000精兵击败前秦百万大军,也是古代战争中“攻守异形”的经典战例。</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是正确表述,指攻防形势的逆转,而“攻守异形”为误用或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罕见变体,现代通用场景应使用前者。</p><p class="ql-block">定义与正误辨析</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释义:指战争中进攻与防守的形势发生根本性逆转,通常体现为弱势方转为优势方或战略主动权的转移。‌‌</p><p class="ql-block">词源:“易”意为“改变”,强调动态转换,如《三十六计》中“釜底抽薪”等策略的应用。‌</p><p class="ql-block">‌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罕见用法:仅见于个别历史讨论(如汉匈战争),“异”侧重形态差异而非动态变化,现代汉语中属非标准表述。‌‌</p><p class="ql-block">误用可能:或因字形相近(“易”与“异”)导致的混淆,或受方言发音影响。</p><p class="ql-block">应用场景与背景</p><p class="ql-block">‌军事领域‌:描述战场主动权转换,如哈马斯突袭以色列后形成的对峙新态势。‌‌</p><p class="ql-block">‌商业竞争‌:比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或市场策略扭转竞争格局,如芯片战中技术突破导致的产业链地位变化。‌</p><p class="ql-block">‌历史案例‌: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战略从防御转为进攻,被部分学者称为“攻守异形”,但主流文献仍用“易形”。‌‌</p><p class="ql-block">权威性佐证</p><p class="ql-block">抖音军事类高权威账号(粉丝超百万)明确使用“攻守易形”描述现代国际关系。‌‌</p><p class="ql-block">百度百家号高频出现“攻守易形”(2024-2025年共7篇相关文章),而“异形”仅2篇且为历史冷门话题。‌‌</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和“攻守异形”这两个词虽然读音相近,但含义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也作“攻守异形”)</p><p class="ql-block">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即攻击与防守的态势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换。</p><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攻守易形”指的是在特定情况下,原本处于攻击态势的一方可能转变为防守态势,而原本处于防守态势的一方则可能转变为攻击态势。</p><p class="ql-block">这种转换往往伴随着敌对双方优劣势的相反变化,是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的一种体现,要求指挥员审时度势,灵活调整攻守策略。</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型‌</p><p class="ql-block">这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成语或固定表达。</p><p class="ql-block">在中文语境中,“型”通常指类型、样式等,与“攻守态势的转换”这一含义并不契合。</p><p class="ql-block">因此,如果要在“攻守易形”和“攻守异形”中选择一个更符合成语规范和常见用法的表达,那么“攻守易形”显然是更为准确和常用的。</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攻守易形”是正确的用法,而“攻守异形”虽然可能在一些非正式的场合或特定语境下被使用,但并非标准的成语表达。在正式场合或需要准确表达意思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攻守易形”。</p><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一种意见认为:</p><p class="ql-block">正确写法为攻守易形,而非攻守异形。以下是具体说明:</p><p class="ql-block">正确写法与含义</p><p class="ql-block">攻守易形:指战争中双方优劣势发生逆转,攻守态势发生变化的兵法概念。出自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的话:“寇可往我亦可往,现在攻守易行了”。</p><p class="ql-block">异形:通常指外星生物或不同形态的事物,与军事术语无关。</p><p class="ql-block">常见错误辨析</p><p class="ql-block">部分网络内容可能因谐音或笔误将“易形”写成“异形”,但实际应为“易形”。</p><p class="ql-block">需注意区分成语与词语:攻守易形是兵法术语,非成语;易攻难守是独立成语,表示易攻难守的战术特点。</p><p class="ql-block">使用场景示例</p><p class="ql-block">可用于描述战争中局势反转的情景,如“曾以守为盾,步步隐忍;今化攻为剑,一击破局”。</p><p class="ql-block">综上,正确表述应为攻守易形,属于军事术语,与外星生物无关。</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0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