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犀 || 藕斋访谈录之郑力篇

朱颜不耐秋

<p class="ql-block">受访嘉宾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力,斋号抱岳洗月楼、百石千卷楼,著名诗人,奇石收藏家,1976年生于河北省邢台市,致力于诗词创作三十年,现为承社社长、邢雅诗社社长、邢台市诗人协会副主席、邢台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作品见于《诗刊》《诗潮》《星星》《中华辞赋》《当代诗词》等刊,被收录于《百年词史》《诗词日历》等书中,曾获国内诸多奖项,有诗词万首辑为《抱岳洗月楼集》,未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本期主持人简介</b>留取残荷,江右人氏,“藕斋”公号总编,辑选有《网人七绝八百首》《城市诗词三百首》《当代女子诗词五百首》《当代诗词精华录》等当代诗词选集。</p> <p class="ql-block">1.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诗词写作的?促使您进行诗词写作的契机是什么?能否简单谈谈您的学诗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我从1995年开始诗词写作,之前我的业余时间主要是练习传统武术(查拳),现在回头看这对我的诗风颇有影响。我自幼喜爱阅读,大约十岁时看了一本《中国文学家的故事》,其中的诗人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辛弃疾、陆游、文天祥、龚自珍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已经体会到了好的作品多是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后来又陆续读了《唐诗三百首》《千家诗》《宋诗选注》等书,有了成为诗人的梦想。1995年我下岗后内心很苦闷,就开始写一些大体押韵的4句或8句抒发情绪,之后熟悉并掌握了诗词格律,1998年在本地的报刊上开始发表作品。2004年我参与了邢台市诗人协会《新诗大观》内刊的编辑工作,阅读了大量的新诗,其象征的手法意象的宽泛思维的跳跃对我的诗词写作也有所影响。2008年我开始上网,眼界得以拓宽,关注了一些诗词论坛,在BVI诗词论坛和国诗论坛先后担任版主、总版主,结识了不少诗友,同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逐渐写出了一些我比较满意的作品。2019年后随着自己作品的积累和对社会发展的思考,我对诗词的领悟又有了新的层面,并且尝试实践在自己的写作中,一直没有懈怠。截止当前,我累计创作量超过一万首了,年近知天命,自己已有意识以后诗要慎写了,要更求精品,作品要更有广度和深度,同时要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在改定旧作上,争取能在几年内出版自己的全集或选集。最后要说的是我的父母和妻子在我写诗这件事上都给予了我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在这个很现实的社会里很不容易做到,我特别感恩他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对您影响较大的诗人(词人)有哪几位?您看的遍数最多的是哪本诗集(词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有李白、李商隐、杜甫、杜牧、许浑、贾岛、陈与义、陆游、元好问、龚自珍、丘逢甲、苏曼殊。我前些年的阅读量相当大,用不多的收入购买了很多古代和近现代诗人作品集,到现在也没有看完。其中李白和杜甫都看过他们的全集也看过各种选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您在诗词写作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瓶颈?都体现在哪些方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对于把诗融入生命里的诗人来说写诗是今世的修行,每一年是每一天是每一首诗也是。回顾我写诗三十年的经历,遇到过几个瓶颈期。大略总结看,第一个是诗的“语言关”,在达到“文从句顺”的基础上追求写出“诗家语”。在这个关口前我把开始写诗十年内的一千多首直露乏味的诗都扔掉了。写作上有个常用的词——“得心应手”,这个词听着熟,但做到很难,要先有厚积然后才能薄发。第二个是诗的“格调关”,要从作品中体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和总体的浑成感。当我又写了几年的时候回头看满意的作品寥寥,知道笔力思力都还不够深,还需要再用心感悟用功积累。作为有追求的诗人在创作上要清楚地知道自身所短才能有针对性的补足和提高,在创作上要有追求完美的执念,通过重新审视和不断修改,尽可能地把作品改到满意为止。第三个是诗的“创新关”,我理解的创新不是用一些现代语中的词汇入诗,而是要写出不同于前贤的新的美学建构,把当代人的思想和国诗的形式毫无违和地融为一体,这是我最近这几年的尝试,如写农村题材的《麦熟》“拂浪时时绿渐黄,垄间自喜热风长。暮来犹振蜻蜓翼,鼓起金辉炼麦芒。”这首诗写的是北方农村常见的场景,但我创作中赋予他的背景板是西方印象派油画中的光影感,要带出来但又不能特别扎眼,要和谐地融于整体中。如写禅意的《金顶夜坐》“天地于斯同默坐,尘埃于世兆流光。平行宇宙无从问,一念才生万象藏。”结合了现代的词汇,拓展了四维空间,同时不影响传统美学呈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是我大略的通关(进阶)历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没有初级中级的积累不可能达到更高级。写诗越久,越能体会到“艺无止境”,就如炼字炼句能力(笔力)这个是最吃功夫的,古之大诗人无一不是笔力深厚,诗圣杜甫青年时期就写出了《望岳》这样的经典,其后笔力愈发老到,至夔州时期终至横绝天地之境,令人叹服。我于前贤中最推重杜甫,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投入是超越一个时代的,他的“晚节渐于诗律细”的感慨正是达到艺术高峰体验的心声,此中之真谛我是近年才逐渐领悟到的。</p> <h3>4.您觉得诗词作者是否应该确立固定的写作风格,您的写作风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h3></br><h3>答:如果一个诗人只能写一种风格的诗,那是对自己没有更高的要求所致。我认为诗人应该随着创作能力的提升尝试并写好多样的风格。我的诗开始有自家面目,大约从2010年开始吧,如我作品中目前流传最广的那首《什刹海》“吹柳京华燕子骞,侯门列戟又何年。一身十万红尘里,坐看清漪绣白莲。”还有《瞿塘》“云如僧坐敛缁衣,云破群鸥乱绕矶。促槛江声浓过雨,大峰低啸小峰飞。”《龙堰村》“渠过乌牛抵角争,人来田埂绕山行。不知新笋出多少,晓雨都成破箨声。”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作品。</h3></br><h3>5.有些诗人写作一气呵成,有些诗人写完之后不停地打磨修改,您的写作习惯是什么样的?</h3></br><h3>答:后者。但也不是不停地打磨修改,我的做法是写好一首诗后的两三天内反复看几次,发现不如意处就修改,大改小改都有,如五绝《赤壁》刚写成时为“传史千年重,填江万骨轻。但将分合叹,楫入雨烟横。”再看时感觉“传史千年重”句中之“重”字显拙,后两句“但将分合叹,楫入雨烟横”不够自然,“分合叹”这个意思虽然可以但显的生硬,经过修改定稿为“传史千年渺,填波万骨轻。旧时桅上月,犹照碧矶横。”“旧时桅上月”有举重若轻的意思,两军战船船桅上的明月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两军战士思乡的寄托物,这样改后总体感觉要好于初版。我还有个习惯,存稿在后边需要选用发表前再仔细看一遍,用短时间的聚焦激发出灵感。另外。仅存在理论上的可能:当一个诗人的笔力达到顶级水平是可以一次定稿的,但实际上即便有如此笔力,因为创作每一首诗时的灵感和状态不可能都在线,所以一本诗集中的诗不可能都是尽善尽美没有改善的余地。</h3></br><h3>6.诗词写到一定程度,难免会形成一些习性。多数人习惯了,还自以为诗艺成熟了,也就自我满足了。您在诗词创作过程中是如何打破思维定式的?</h3></br><h3>答: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不会自我沉浸在习惯的舒适区。现实中即便是成名的诗人中也有很大不一部分人长时间地止步不前了,却依然感觉良好。要避免这一点就要有意识地打破惯性思维,避免用一些手熟的意象去结构,要有意识地追求变化,有意识地避免立意上、章法上和句法上的重复。要把浅度思维转化为深度思维,在一首诗的立意上要在形成的初步的构思上再加以思考,看能不能出以警策。要有自省的意识,每过一段时间(半年或一年),回过头再审视下旧作,往往能更理性地发现不足之处,进而在后续的创作中予以纠正。如此,每多一层积累就会多一层认知,每多一次认知就有可能再上一层一境界。如我写过一组诗《夜宿华山西峰》,根据当时的所见所感写了好几首,有的诗刚写出的时候感觉还不错,如“云横不过苍龙脊,峰愈高寒月愈清。一十三朝帝京侧,人潮尘海竟无声。”后来再读总觉意境宽泛,沉稳有余而缺精警之处,于是又写了一首“云巅栖止星还过,永夜斟馀月未沉。锷上长倾千丈雪,道人一舞化龙吟。”以更具象的结意象组合去结构,用更有视觉感的修辞运用带来整体上的感官升级,是我更满意的作品。</h3></br> <h3>7.您现在更侧重于挖掘自己哪些方面的潜力?</h3></br><h3>答:天地人诗之感应,将诗人天性予以深度激发,将家国情怀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人类命运现代意识熔铸合一,期望使自己的作品更具深度广度和独到之处。如《于涠洲岛西望》“天涯何所望,急浪卷长风。犹望白龙尾,孤悬外海中。”这首诗将天风急浪的震撼和西望白龙尾岛(实际上看不到,望是寄托情感)的悲怀结合在一起,在短短的五绝中蕴含了情感的爆发力。</h3></br><h3>8.请问您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是哪首?为什么?</h3></br><h3>答: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因为写诗毕竟是作者的主观创作,有自己的情感意识思想注入,自己觉得很感动的诗读者未必能有同样的反应,而且文学作品没有评判高下的具体的统一的标准,即所谓的“文无第一”的意思。我的作品数量多,风格多样,主题也比较丰富,实在难以用一个既主观又客观的标准选出最满意的作品,试举两首风格迥异的七绝来看,哪首最好呢?——《感林则徐事》“卧雪天山身万里,以俄为患寄忧思。割残东北更西北,太息林公俱不知。”这首诗因史而发,感慨强烈,属于典型的写家国之痛的作品。《过太行至山西即景》“缓从林下过牛羊,数点村墟风卷长。山渐稀时土尤厚,天边更举暮深黄。”这首诗写实,风格厚重浑朴,具有寥廓荒寒之感,与一般化的青山绿水意象的风景诗大不相同。这两首都是我的入心之作,很难说哪首最满意。如果问“最好的作品是那一首”的问题更适合留给读者吧。</h3></br><h3>9.您对当代诗词发展状况有什么看法?</h3></br><h3>答: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诗词要如何应对呢,有的人不关注,有的人不在乎,但我是充满危机感的。如果没有广泛的读者,诗词这一文学体裁就失去了通过传播教化功能推动社会文明的作用,如果当代诗词没有经典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怎么能在现代文学为主导的形式下争得一席之地呢,被社会边缘化成为必然。然而纵观改开后近五十年,诗词有出圈的时候吗,有让世人传颂的作品吗,甚至不及之前《天安门诗抄》的历史影响,尽管那本书里的作品大多粗疏,但“扬眉剑出鞘”等诗句在当时传播极广。我们不能看写诗的人有几百万之众就说诗词重新繁荣了,如果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大家名家就不能说当代诗词有高度。比之看离当代不很久远的近代,群星闪烁,诗词在社会上也颇有影响力,如马君武创作的讽刺诗《哀沈阳》“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轰动一时。我二十年前偶然看到黄人的诗,这位不算著名的诗人其古风之汪洋恣肆让我惊叹不已(后人评黄人《元日日蚀》诗:这是一首针砭时弊的长篇古风,被誉为堪比屈原《离骚》的近代惊世奇作)。近代诗词的高度让我们当代给予了足够的尊重,而当代诗词相对于近代诗词面临的生存危机更大,因此,当代诗人尤须有奋发图强的精神,尤须有建立一个有新变的有高度的诗词美学体系的责任感。</h3></br><h3>然而当代诗坛实质上已开始糜烂,令有识之士痛心不已。以我之见大约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总体上缺乏传媒资源关注和传播,在现代文学主导的背景下,诗词没有争取到传统媒体足够的关注,沦为陪衬的地位。当今,关注诗词发展的新闻媒体太少了,能够发表原创诗词的报刊太少了;研究当代诗词的学术类报刊太少了。在自媒体繁荣的现在,原创诗词仍然没有形成大的社会意义上的流量关注,只是小打小闹,没成气候。二是没有形成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有的刊物排版时总把在诗词协会体系内有头有脸的排在前列,即使他们写的没什么水平也到处上刊,享受名流待遇。有的刊物明着有征稿邮箱实际上在搞约稿制,公器私用,形成“自己人”的小圈子。有的赛事评奖不透明,各种黑操作,让特定关系人获奖。有的诗词协会官味道十足,以退休前的行政级别排座次,开个会副会长以上的要上主席台,会长下达的指示要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传达,这些会长、副会长们热衷于资源互惠,互吹互捧。权力之间的资源交换,权力和资本的勾兑,人情和商业因素的干扰,让诗坛污浊不堪,上述这些歪风邪气严重干扰了本应是以作品质量为唯一标准的遴选机制,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这样的环境让功利主义泛滥,让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左右逢源,而有赤诚之心的诗人们被冷落被埋没。三是当代诗坛好的作者和好的评论家都十分缺乏。当代诗人学不及古人,名利之心却远超古人,很多人有了点名气就迷失了自我,享受着廉价的吹捧,岂知其离古代之优秀诗人还相去甚远。诗之为道,不下苦功夫难以参到很高的境界,没有二十年以上的积累难以有深刻的感悟,不戒除浮躁之心就难以沉潜下来,没有持续的读写悟的历程就难以更上一层楼。是故当今写诗的人极多,写好诗的人极少,而没有创作高度一般也就没有鉴赏高度,当今热衷于选诗评诗的很多创作和鉴赏力都不行,却大肆滥选胡评,其目的不过是借此引人关注提高自身影响力而已。</h3></br><h3>可悲的是诗坛曾经的表面热闹也已呈冷却之势,这在大的时势背景下几乎是不可逆的,当碎片化的海量的短视频成为提供感官的主体,原来大众化的通俗文学已进入凛冬,更何况小众的诗词。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当九加六的工作成为枷锁,当躺平和不婚成为最后的倔强,还有多少青年人有多余的闲情雅兴来写诗词呢。</h3></br><h3>“时穷节乃见”,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下,我们这个时代的诗词界更需要孤勇者,要沉潜下心性,要磨砺出风骨,要使自己的作品具备高度的文学性和思想性,不仅只是仰视前贤,而是在继承发展的大命题下能够有大决心大毅力去开创一个新局面。</h3></br> <h3>10.您认为当代什么样的诗词能称得上经典?什么样的诗人能称得上名家?</h3></br><h3>答:我认为当代诗词的经典应该和古代诗词的经典在同一个层面。当代诗人的高度也应该和古代的诗家类比。大家熟悉的《唐诗三百首》《宋诗选注》里的大部分作品可以作为经典的标尺。以我的观点,我把诗人由低到高大略分为这几个层面:平庸、优秀、小家、名家、大家。以近体诗四体加上五古七古综合为范畴,以作品总体数量最少在200首以上为基础,以比经典作品低一阶的精品为刻度,长于其中一体,有5首以上精品的可称优秀;长于其中两体,有30首以上精品的可称小家(永嘉四灵可为参照);长于其中三体,有100首以上精品的可称名家(白居易、李商隐可为参照);长于其中四体及以上,有200首以上精品的可称大家(李白、杜甫可为参照)。今人选评当代诗人作品当然可以有,做好的话也很有意义,但以我观点最好是留给一百年后的人去做,经过历史的淘洗和沉淀,摒除人情世故等因素后,人们会更全面更客观给我们这一代以公正的评价。</h3></br><h3>11.对于现在流行的“尖新体”您有什么看法?</h3></br><h3>答:“尖新体”又称“尖巧体”,在中华诗词学“会体”系内已站上了中心舞台,他比乏味至极的“老干体”确实显得有技巧,有股机灵劲儿,而且多有以现代语和新事物入诗,符合诗词学会体系内体现正能量和大众化的宗旨,故而在其体系内备受推崇,很多赛事中获奖作品多有此类,至于诗词类的刊物和公号上更是比比皆是,对于初学者极具迷惑性。但“尖新体”最大的不足是语言浅白和刻意取巧,且已形成固化的思维定式,如多用通感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在转合句中强行用巧思,同时最好是用上现代的词汇,其作品同质化套路化严重,但凡看过七八首便觉生厌。我对于“尖新体”有特别的免疫性,因为我曾担任过多年的现代诗内刊编辑,阅读并编选过大量的现代诗作品,“尖新体”作者从现代诗里学来的那些技巧我早已屡见不鲜,不似当代诗词界绝大多数诗人和爱好者基本不看现代诗,所以他们对于“尖新体”会感觉到很新颖、很有创新精神,很有技巧感。“尖新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体裁只有五绝和七绝(最多),原因是一则“尖新体”之巧思只适合小巧的表述,难以驾驭更大的格局,二则因为写好律诗和古风需要更深的功力,“尖新体”的作者吃惯了“巧粮食”只会琢磨巧思这一招数,不会磨炼笔力上做积累,只能在偏狭的路上走到黑。“尖新体”自“啃夕阳”“踩犬吠”“捆大山”开始滥觞,在中华诗词学会体系内资源的加持下影响力不断扩大,附和者效仿者甚众,同时有一大批所谓的诗评家为之鼓吹,其势头愈演愈烈,竟使今日到了不得不反“尖新体”的时候。如不反“尖新体”则吾国千年风雅将被低俗油滑的语境不断压缩生存空间,如不反“尖新体”任之泛滥,则诗道必堕落于当代也。</h3></br><h3>需要说明的是我反对“尖新体”并不等同于反对“巧思”。诗中之巧思古即有之,杨万里的“诚斋体”即是典型,袁枚的《随园诗话》中也载有不少有巧思的作品,但是古人的巧思是建立在文字精炼的基础上的,且巧的适度,巧的大体自然,总体上没有割裂感和突兀感,不会使人觉得十分刻意。同时我也理解爱好写作“尖新体”作者的创作自由,正如有人就爱看打油诗爱写打油诗,偏爱“尖新体”也是个人自由,百家争鸣当然好,我也不反对“尖新体”以其中一格的形式存在,我反对的是他的主流化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大众审美降级。</h3></br> <h3>12.在当代如何弘扬传统诗词方面您有哪些思考或设想?</h3></br><h3>答:当代诗词发展虽然有一定的成就和好的举措,但存在的不足也很多,有些可以慢慢改善,有些则亟待解决。我虽学浅,不是专业的学者和理论研究者,但在写诗的实践上也有自己的感悟,也始终保持了对当代诗词发展的关注,以我的思考,当代诗词界应该对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警醒:</h3></br><h3>一、尊重诗词艺术,避免官场生态和阿谀之风横行诗坛。</h3></br><h3>据我所知中华诗词学会和各省市县诗词协会一样都是民间团体,分别由各级作家协会或文联主管,搞不明白他们之间怎么会产生领导和隶属关系。各级协会大大小小的会长们多是退休官员,“老干体”就是他们“繁荣”起来的,通俗化大众化是他们的导向,上层互相吹捧和下层追捧上层成为基础生态,这些现象与传统诗词崇尚高雅修身济世的理念背道而驰。诗词的雅俗取向是对立大于共赏的关系,这就是客观规律,“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各有所好者,但不是偏爱哪方面的人多就是真理。即使是少数,坚持学习传统富有独立精神的诗人才是继承和弘扬诗词文化的担当者,即使一个县乃至一个市只出一位真诗人也比出现成千上万的附庸风雅更有意义,希望有更多的诗人和爱好者明辨雅俗,正本清源,则诗道振兴有望也。</h3></br><h3>二、倡导君子之交,避免饭圈文化盛行。写好诗词主要靠个人的努力,纯粹的交流也有裨益,但尽量让诗词文化不牵涉到过多的利益和人情世故中去,利益交、人情熟必然会有小圈子,小圈子的排外性必然有悖于为贤是举择优而用,则公平公正沦为空谈尔。有志向的诗人要耐得住寂寞,不为了眼前利益拉低道德底线,让艺术忠于艺术,让纯粹归于纯粹。</h3></br><h3>三、倡导真实的高水平的文学批评,避免虚伪的赞美和空洞的套话。只有真实的文学批评才能真实反映当代诗词的发展状况,才能起到发现不足改正提高的实际作用。真实的文学批评要敢于直视“权威”,反对“为尊者讳”,不看官位、名望,有一说一,承当起激浊扬清的责任。</h3></br><h3>对于弘扬传统诗词的具体设想,这个主题太大,难度也大,好比是“面壁计划”,随着“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白话文语境的确立,以文言为载体的诗词必然难以回到文学主流,我们都知道这一点,但诗词其蕴含的文化价值历久弥新,当今喜爱诗词的人数仍可以千万计,这就是诗词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期望能有以下四点切实可行之举:</h3></br><h3>一、诗词文化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百花齐放方是春,在良性竞争下,有些诗词公众号和视频号已经做得有流量了,如果能负起使命感,团结有志诗人,追求文化含金量,继续做大做强,很有希望让当代原创诗词更多地被社会认可。</h3></br><h3>二、诗词界与学界建立合作关系。学界固然研究古代诗词有传统有优势,但前人的诗词再辉煌也是过去时了,应该拿出一部分精力关注当代诗词,关注当代诗人,他们才是中国诗词能否传承并弘扬的关键。如果有学界的关注也能推动当代诗词创作上向古代名家看齐,提升创作水平,产生精品力作。作为官方机构的中华诗词研究院自创立以来在研究和总结当代诗词成果上做了不少工作,我认为还可以做的更好,不看名头和职位,更多地关注诗词协会外的优秀诗人。希望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上海大学中国当代诗歌研究中心等专设机构对当代诗词加以关注。国内凡综合类大学的文学院众多,即便只有百分之一的能关注当代诗词也能推动创作和学术的相互促进。</h3></br><h3>三、探索并加以实践,以期建立一个透明合理高效且可操作性强的当代诗词评价机制。当前诗词界有进入“乱纪元”的趋势,究其原因,与高水平的诗人和评论家太少,评选机制混乱,非诗的因素干扰太多,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措施等现象直接相关。其中关于人的因素是最明显但又最难以改变的,因此如果有AI专长的诗词界内和界外人士就此建立一个大模型,研究出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评选机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以公平公正公开为根本的切实高效的评选(选优)机制是解决诗坛百病的“手术刀”。</h3></br><h3>四、发扬中国诗词传统的“兴观群怨”的宗旨,将古代士人风骨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感相结合,提倡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将文学的社会性充分显示出来,让传统诗词成为现实的需要,赋予她新的生命力。可喜的是有些诗人已经在实践这一点,并写出了一些优秀的作品。</h3></br> <h3>13.对00后的新生代诗人。您有哪些想说的话?</h3></br><h3>答:不要不相信理想,也不要盲目崇拜任何一个人。要能够发现并正视自身的不足。感觉到痛苦和愤怒的时候正是激发你的诗性的时候。要独立地找准方向而不要追逐热度。性情和思想;沉潜和勇气都是必须的。长期的坚守比激烈的冲击更需要力量。</h3></br><h3>14.古人云“诗向诗外求”,在诗词之外,您对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h3></br><h3>答:我喜欢收藏奇石。在寻石的过程中走进旷野,让心被空灵过滤,用自己的脚步去亲近亿万年来的天地遗存,解读纹理和画面上的大自然留下的密码,在诗词的神意和奇石的实质中感受虚实互补。我现在虽然不练传武了,但我情感上对她没有割舍,剑气箫心是诗人的特质。</h3></br> <h3>15.请推荐一位您认为非常值得访谈的诗词作者。</h3></br><h3>答:推荐陈逸卿先生。</h3></br><h3>(文内供图:郑力)</h3></br><strong>郑力诗选</strong><h3>赤壁</h3></br><h3>传史千年渺,填波万骨轻。</h3></br><h3>旧时桅上月,犹照碧矶横。</h3></br><h3>巴陵</h3></br><h3>湖雨轻如燕,江春碧似箫。</h3></br><h3>可怜眉柳细,犹是小乔描。</h3></br><h3>注:岳阳楼北有小乔墓。</h3></br><h3>湘行</h3></br><h3>耒阳新月生,已照衡阳水。</h3></br><h3>谁上岳阳城,月明吹笛里。</h3></br><h3>川西</h3></br><h3>林烟飞荡处,峡壁震雷间。</h3></br><h3>薄暮无从落,天横大雪山。</h3></br><h3>于涠洲岛西望</h3></br><h3>天涯何所望,急浪卷长风。</h3></br><h3>犹望白龙尾,孤悬外海中。</h3></br><h3>注:白龙尾岛,即浮水洲岛,现被越南占据。</h3></br><h3>冬夜读史</h3></br><h3>肃肃深宵雪,纷纷掠影繁。</h3></br><h3>青编孤照壁,不白尽沉冤。</h3></br><h3>老母不复拈针</h3></br><h3>何日添花镜,难争针脚稀。</h3></br><h3>每思灯下影,不舍旧时衣。</h3></br><h3>某贫困山区昔有老人无力劳作后</h3></br><h3>迁村外石屋待死之俗</h3></br><h3>种粟无膏土,埋身有乱山。</h3></br><h3>哀哉彼父母,一样在人间。</h3></br><h3>深圳湾有眺</h3></br><h3>月上南山早,灯浮后海迟。</h3></br><h3>几多逃港客,溺在未明时。</h3></br><h3>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之老兵</h3></br><h3>下岗凭低保,返乡何所酬。</h3></br><h3>当年恤烈士,不抵一头牛。</h3></br><h3>山村有矿难者家</h3></br><h3>妇弃黄童去,母耕坡垄间。</h3></br><h3>邻家身有幸,只待讨薪还。</h3></br><h3>夜去峨眉</h3></br><h3>送我峨眉山月下,青衣江影白如斯。</h3></br><h3>大光明在繁尘里,但把愚心映彻时。</h3></br><h3>夜宿华山西峰</h3></br><h3>云巅栖止星还过,永夜斟馀月未沉。</h3></br><h3>锷上长倾千丈雪,道人一舞化龙吟。</h3></br><h3>感唐玄宗事</h3></br><h3>荒淫已据寿王妃,更罪寿王终杀子。</h3></br><h3>二圣崩殂旬日间,深宫先饿上皇死。</h3></br><h3>注:唐玄宗被唐肃宗软禁于太极宫中,先唐肃宗十三天而死(有绝食死和饿死两说)。</h3></br><h3>感林则徐事</h3></br><h3>卧雪天山身万里,以俄为患寄忧思。</h3></br><h3>割残东北更西北,太息林公俱不知。</h3></br><h3>麦熟</h3></br><h3>拂浪时时绿渐黄,垄间自喜热风长。</h3></br><h3>暮来犹振蜻蜓翼,鼓起金辉炼麦芒。</h3></br><h3>过太行至山西即景</h3></br><h3>缓从林下过牛羊,数点村墟风卷长。</h3></br><h3>山渐稀时土尤厚,天边更举暮深黄。</h3></br><h3>太行初雪</h3></br><h3>恍如尘世气难平,浑以龙吟竟夜听。</h3></br><h3>门拥太行千嶂雪,与他天宇分白青。</h3></br><h3>注:尾句不合平仄常规,因诗意而不改也。</h3></br><h3>雪后登太行</h3></br><h3>冷日犹从旷古生,冰河斜挂冻云横。</h3></br><h3>孤身来渡北溟上,尽看群山跃白鲸。</h3></br><h3>邢台一中西北角有侵华日军碉堡遗存</h3></br><h3>枪眼森森犹未圮,苔痕竟透血痕深。</h3></br><h3>囚笼难束青青草,也似自由铭入心。</h3></br><h3>陪母亲输液</h3></br><h3>点滴徐徐入夜迟,霜华早染鬓间丝。</h3></br><h3>奈何儿女终须大,浑忘怀中吮乳时。</h3></br><h3>陪护老父住院感邻榻事</h3></br><h3>已尽农家粜米钱,只堪卖血度时艰。</h3></br><h3>吾民生老尘埃里,难抗尘埃重似山。</h3></br><h3>有忆三十年前之同学</h3></br><h3>相见无非鬓也斑,无非醉酒复难眠。</h3></br><h3>中年最好不相见,只记风华各少年。</h3></br><h3>夏斐兄仙逝旬日又复梦之</h3></br><h3>梦到江南雨正酥,空教浮翠上阶除。</h3></br><h3>知君自访嫏嬛去,好读人间已烬书。</h3></br><h3>什刹海</h3></br><h3>吹柳京华燕子骞,侯门列戟又何年。</h3></br><h3>一身十万红尘里,坐看清漪绣白莲。</h3></br><h3>秦淮</h3></br><h3>珠帘旧是影波裁,红雨红尘浣不开。</h3></br><h3>怕过春深桃叶渡,惹她轻楫六朝来。</h3></br><h3>过石湖</h3></br><h3>情长雪慢梅开早,十四桥边偕影耽。</h3></br><h3>难把素心逐千载,空吟水碧更红酣。</h3></br><h3>嘉州</h3></br><h3>三江依佛足,四水抱离堆。</h3></br><h3>尔雅曾来注,坡仙去不回。</h3></br><h3>讲经僧指月,买醉客衔杯。</h3></br><h3>遥望峨眉雪,身前已落梅。</h3></br><h3>夜宿峨眉金顶</h3></br><h3>夜半倚霜轮,寂同方外人。</h3></br><h3>重崖犹立雪,幻海自生尘。</h3></br><h3>涧响桐音古,岩披松影新。</h3></br><h3>佛灯何处问,欲渡渺云津。</h3></br><h3>万州农家</h3></br><h3>村庐当岭半,煮笋晓烟浮。</h3></br><h3>石臼留残雨,蘋花引细流。</h3></br><h3>云低随去鹤,篱短懒拴牛。</h3></br><h3>稚子依门侧,看人磨钓钩。</h3></br><h3>夔州</h3></br><h3>白帝云中阙,夔州江上城。</h3></br><h3>万家闻落木,一夜涨秋声。</h3></br><h3>国自庸巴始,帆从吴楚行。</h3></br><h3>龙蛇联八阵,气象到今横。</h3></br><h3>离奉节</h3></br><h3>客子东归日,夔州暮雨时。</h3></br><h3>何辞黄叶尽,惟渡碧山迟。</h3></br><h3>别泪添新怨,流年愧故知。</h3></br><h3>中宵巫峡过,梦浅不成思。</h3></br><h3>神农架</h3></br><h3>拔地层云上,当春不见春。</h3></br><h3>履深朝覆雪,苔浅岁成尘。</h3></br><h3>怪石欹枯骨,荒荆辟野人。</h3></br><h3>代看梁屋迹,何止是逃秦。</h3></br><h3>登崂顶</h3></br><h3>日起苍茫海,云分迭荡山。</h3></br><h3>寄心三岛外,跣足九霄间。</h3></br><h3>众鹤凌风去,长鲸鼓浪还。</h3></br><h3>澄清犹有志,不许忘时艰。</h3></br><h3>青岛晚归</h3></br><h3>崂顶望中收,太清安可留。</h3></br><h3>谁持云雨色,一洗古今愁。</h3></br><h3>晚渡过黄岛,回潮散白鸥。</h3></br><h3>寄怀犹汗漫,星海并沉浮。</h3></br><h3>易水</h3></br><h3>燕之督亢慨如古,行有悲歌酹有觞。</h3></br><h3>纵目原荒山未老,振衣风凛水犹长。</h3></br><h3>关东每战万家没,天下竟持孤剑当。</h3></br><h3>秦法难欺馀烈在,掷为铅筑怒于盲。</h3></br><h3>过潼关</h3></br><h3>华岳扶霄云遏壁,黄河坼地浪吹回。</h3></br><h3>不归关外金人泪,频看人间战骨摧。</h3></br><h3>举国为私秦已降,百家尽黜汉犹推。</h3></br><h3>萧骚我亦风尘客,西入长安吊劫灰。</h3></br><h3>峨眉看月</h3></br><h3>天倾月魄西江泻,壁遏云潮东海堆。</h3></br><h3>夜陟摄身崖上看,迢遥尘路一灯陪。</h3></br><h3>冰心与照千山雪,浊世何销万劫灰。</h3></br><h3>别有深情痴入骨,宁为逆旅不能摧。</h3></br><h3>焦山</h3></br><h3>巨笔几时铭瘗鹤,难书人世历浮沉。</h3></br><h3>可怜千古东流水,空与三山听到今。</h3></br><h3>客子逃禅还问渡,空林息影更栖心。</h3></br><h3>老僧一指海门外,月在潮头龙未喑。</h3></br><h3>庚子年近中秋有感</h3></br><h3>苍山一带倚愁低,岁复萧寥何所期。</h3></br><h3>蛩向霜前争暮晚,人于疫后感流离。</h3></br><h3>欃星掠世孤怀黯,月影披阶秋气弥。</h3></br><h3>万念空馀文字障,父衰子幼总情羁。</h3></br><h3>登香山思归</h3></br><h3>暮上峰巅看雁飞,何教望眼破山围。</h3></br><h3>云犹飘荡无根系,客自栖迟引梦归。</h3></br><h3>钟冷溪清耽岁晚,天低日薄寂尘微。</h3></br><h3>黄栌却艳白头上,又续浮生一段非。</h3></br><h3>登庐山望江</h3></br><h3>彭泽帆连竟破曹,不虚公瑾统英旄。</h3></br><h3>天倾独让楚江廓,日起还依庐岳高。</h3></br><h3>身外有尘生幻海,世间无岸遏云涛。</h3></br><h3>醉来且采芙蓉去,漫引清风落九皋。</h3></br><h3>观梅里雪山日出</h3></br><h3>转经人拜神堆去,吹尽积云风已闲。</h3></br><h3>雪照三江莹玉带,日凌万嶂仰金山。</h3></br><h3>饲鹰孰继悲心广,伏虎难销尘世艰。</h3></br><h3>唯有铜铃声断续,林深更引马帮还。</h3></br><h3>注:神堆,藏区的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金山,梅里雪山难得一见的"日照金山"景观发生在晴日的凌晨,太阳光越过阻碍突然照射在雪山顶上,然后逐渐扩大,形成绝美的"日照金山"奇观。</h3></br> <h3><strong>编读互动</strong></h3></br><h3>尊敬的“燃犀“诗友们:</h3></br>藕斋“燃犀”访谈录目前已刊出多期,获得广大读者的认可和好评。为了更好地呈现后面的内容,诚邀您来参与以下问题:1、您最想看到的访谈嘉宾是谁?2、如果让您编写一个访谈问题,您会提出什么问题?3、如果栏目升级,您希望我们增加什么元素?欢迎您在后台留言,或添加微信号Rjysrct0322、hefeiadai提出您的宝贵意见,我们一定会认真对待,尽力完善,让栏目以最佳的面貌呈现在您的面前!藕斋·燃犀栏目组<h3>总   编:留取残荷</h3></br><h3>制   作:清渭雅荷</h3></br><h3>校   对:藕斋校对小组</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A3gi1tAdKbOLicQf9jfGlQ"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